《道德经》:虚伪的手段只会影响局部,只有秉持正道才能福泽全局

一、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对坚守正道的处事方式多有疑义,有人甚至将其当做腐朽的人生教条,认为坏人通常活得潇洒一些,为什么自己偏偏要做总吃亏的好人。

有一句话说因果不虚,这个规律是永远存在的。

世间的任何事情但凡是不合常理的行为,通常都会带来错误的结果,而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世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状态,任何一种人生都是由多个链条共同交织组成的局面。

而任何一种处事方式都会在这复杂的状态中显现出可取之处,不管是慵懒、奸诈、圆滑等,都能让其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绽放它特有的作用。

比如慵懒之人,这种人通常过于消极不思进取,但是他的不思进取也恰恰能使他避开一些风险,所以有时反倒会因不思进取而得益。

又比如奸诈之人,奸诈的态度虽然让人不耻,但是他的奸诈有时也会让他获得眼前浅薄的利益,甚至在与人产生矛盾,发生利益斗争的时候,奸诈甚至会让他占据上风。

也正是这种现象,才给我们造成了一种错觉,认为不守正道的小人行径反而比守护良知的君子之道,更能给人生带来益处,但是实际的真相真是这样吗?

世间的客观发展不以我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而世界所呈现的客观状态也并不在主观可见之内,我们在自己主观情绪以及物质欲望的多重冲击之下,早已经模糊了正确看待事情的本质。

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我们看见的只是事件的一个局部,如果拿局部轻易定论全局,必然会犯了有失偏颇的错误。因为纵观人生全局发展,只有持守正道的态度才是所有处事方式之中,唯一能让自己长久占据上风的根源。

奸诈的手段就是看的局部,只有秉持正道才能掌控全局。哪怕持守正行会在一时之间失利,但是也只有正行才能符合正道,最终塑造善果。

《韩非子》之中有这样一个事件:

魏将乐羊去攻打中山国,他的儿子此时却在中山国之中。

中山国的君王听说乐羊来攻打之后,一气之下就把乐羊的儿子煮成肉羹送给乐羊。

谁知乐羊坐在幕下,竟然把这碗肉羹喝了,并且表示势必要讨伐中山国。

魏文候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就说:“乐羊为了我的缘故,真的吃了他儿子的肉吗?”

手下便说:“是的啊,他连儿子的肉都吃了,还有谁的肉不敢吃呢?”

后来当乐羊讨伐中山国回来之后,魏文侯奖赏了他的功劳,但是从此却再也不信任他了。

而另外一件事情则恰好与之相反,孟孙出去打猎的时候,捕到一只小鹿,他就吩咐自己的手下秦西巴先把小鹿带回去。

秦西巴走在路上的时候,母鹿就跟在后面悲哀地嚎叫,秦西巴看了之后不忍心,就把小鹿还给母鹿。

回去之后孟孙问他:“我抓来的小鹿呢?”

秦西巴就说:“我看母鹿在后面跟着悲鸣,不忍心,就把小鹿还给它了。”

孟孙大怒着说:“你好大胆子,竟然敢自作主张,把小鹿放了,就不怕我生气吗。”

就这样,孟孙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三个月之后他却又派人把秦西巴喊了回来,并让他做自己儿子的师傅。

有人就问孟孙:“以前你要惩罚他,现在又要让他做你儿子的师傅,这是什么道理?”

孟孙便说:“他不忍心小鹿受苦,怎么会忍心我的儿子受苦呢?”

二、

虚伪的狡诈永远不如憨厚的朴实,不要拿一时的得利来衡量整个人生的客观发展。

从一时之间来看,虚伪狡诈无疑会占据上风,但是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世间所有不符合正道的行为,当发展得足够久之后,都会带来一个错误的结果。

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唯一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标准,也就是持守正道,以淳朴善良处世。

《道德经》中说过: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意思是说:我有一个愚人的心肠,混沌无知,所有人都光耀自炫,而我独自浑浑噩噩,众人都精明审查,而我独自懵懂。

在这里,老子所说“愚人的心肠”,并非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愚蠢浅薄,而是不以世俗的聪明为智慧的睿智,也正是大智若愚的道理。

如我们开篇所说,一个人在主观意识与欲望和情绪的共同冲击之下,早已经丧失保持本心的自然、看透事物本质的机缘和智慧。

而在世俗功利的基础上建立的狡诈,最多符合单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但却因此背离整个人生应该遵守的底线,而这就是背道而驰。

就像有的人为了某一件事情的利益,就放弃整个人生的良知的行为,在强烈欲望的占有下,利用聪明才智你争我夺,看似占尽世俗机巧,但实则却丢尽圣贤心智。

人生有所得者必有所失,失去德行的聪明永远算不上聪明。

宋代司马光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德是靠才来发挥的,才是靠德来统治的,二者均要相辅相成,才能更好的作用于人生,缺一不可。

所以德才兼备才是智者,这样才能获得长久的良好发展。

作者|国学书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