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药应用讲记】细辛 细辛临床应用 细辛不过钱

临床中药应用讲记——细辛

细辛味辛,通窍止痛,祛风散寒,

温肺化饮,研末吹鼻,闭厥能通。

(一)传统沿用

细辛性温,味辛,有小毒,归肺、肾、心经。功效为祛风散寒,温肺化饮,通窍止痛。

本品辛温发散,芳香走窜,临床传统用法有以下几点:

1、风寒感冒常与羌治、防风、白芷同用;阳虚外感,常与麻黄、附子同用。

2、少阴头痛常与独活、川芎同用;偏正头痛,常与川芎、荆芥、防风同用;阴虚顽固性头痛,常与沙参、麦门冬、川芎同用。

3、目赤肿痛、目睛不明,常与甘菊花、决明子同用。

4、肝肾不足或中气下陷之耳聋,常与菊花、枸杞子、山萸肉、黄芪、升麻、柴胡同用。

5、风邪犯肺,鼻塞鼻渊,常与辛夷、白芷、苍耳子同用。

6、胃火牙痛,常与生石膏、川黄连、升麻同用;风火牙痛,常与黄芩、川黄连、菊花、薄衙同用;虚火牙痛,常与黄柏同用;虫蛀牙痛,常与露蜂房煎汤含漱。

(二)用量标准

煎服,一般2~5克。

(三)使用注意

肝阳头痛、肺燥干咳、痰火扰心所致窍闭神昏者忌用。反藜芦。

(四)名医绝招

张鸣鹤(山东中医药大学附院主任医师)

细辛入煎剂量可适当超过药典用量(水煎剂5~15克,粉剂1~3克),但不能无限制增加。

细辛有止痛作用,但首先是祛邪,止痛是其次,所以必须认清适应证,不熊为止痛而滥用细辛。

(1)治外感风寒头痛、鼻渊:以细辛6克,配伍葛根20克,荆芥12克,白芷、川芎各10克,麻黄、桂枝、生姜各6克。

(2)治三叉神经痛:以细辛10克,配伍板蓝根、红藤各20克,金银花30克,升麻、白芷、僵蚕各10克,全蝎9克。

(3)治过敏性鼻炎:以细辛10克,配伍黄芪30克,贯众、白术各15克,辛夷、苍耳子各12克,白芷10克,麻黄、桂枝各6克。

李济春(山西中医学院附院主任医师)

实热证,不宜用细辛,否则有辛温助火之弊。煎煮时应加盖,避免挥发过多而减药效。

(1)治血管神经性头痛:以细辛6~15克,配伍丹参15克,羌活、白芷、蔓荆子、川芎、防风各10克治之;治外感头痛,则加桑叶、菊花各10~15克,荆芥、薄荷各10克。

(2)治风湿痹痛:以细辛6~30克,配伍生薏苡仁、千年健各30克,羌活、独活、川牛膝各15克,白芷、苍术、木瓜、艾叶各10克。

(3)治痰饮、咳嗽气喘:以细辛6~15克,配伍麻黄6~15克,桂枝、干姜、白芍、五味子、法半夏各10克,甘草6~10克,地龙15~30克,白芥子10~15克。

牛元起(天津中医学院附院教授)

肺气闭而咳、喘、哮,心脉痹而痛、憋、闷,血脉痹而肿、胀、痛等皆可用之。特别是诸般痛证,取其通窜开痹之功,用之必效。

有出血及出血倾向者,忌用细辛。

细辛用量一般为3~10克,粉末不过3克。

(1)痰喘憋闷,属肺气闭而不宣之证,细辛用量不可过大,常以3克即可,配伍五味子治之。

(2)细辛配川芎、防风、威灵仙及藤类药、虫类药,具有较强的通痹止痛功效,细辛用量宜大,需用至10克左右。

邵祖燕(天津中医学院二附院教授)

细辛用量,入丸散不过3克,煎汤可用10克。如服过量者,一般在药后40分钟至1小时即可出现头晕、呕吐、汗出、烦躁不安,继则发热、颈项强、血压升高、随之昏迷。

(1)治牙痛:以细辛3克,配伍黄柏3克,煎水漱口。

(2)治类风湿关节炎:以细辛10克,配伍豨莶草30克,制附子10克。

(3)治心绞痛:以细辛45克,配伍肉桂30克,冰片2.5克,麝香1克,共研细末,少许吹鼻。

(4)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细辛10克,配伍黄芪18克,党参12克,制附子10克,炙甘草9克,麻黄、桂枝各6克。

董国立(天津中医学院二附院教授)

细辛其味极辛,能达三阴,外温经而内温脏。咳喘寒饮伏肺,非用细辛配生麻黄不足以宣肺平喘;各种痛证,尤其是慢性的顽固性疼痛及胸痹剧痛,非细辛不足以散结止痛。

(1)治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以细辛3克,配伍芦根30克,生石膏、金银花、瓜蒌各15克,杏仁、连翘、牛蒡子、前胡、桑枝、川贝母、半夏、麦门冬各12克,地龙10克,麻黄、甘草各6克。

对多年寒喘,上方去生石膏、金银花、连翘,加黄芪30克,党参、胡桃肉、补骨脂各15克,、紫河车10克。

(2)治慢性胃炎:以细辛3克,配伍乌药30克,党参15克,白术、茯苓、砂仁、肉豆蔻、川楝子、香附、延胡索各12克,吴茱萸、制川乌、木香、沉香、荜茇、莪术各10克,甘草6克。

(3)治痛经:以细辛3克,配伍当归、丹参、益母草各15克,泽兰叶、赤芍各12克,木香、沉香、檀香、制川乌、紫苑、三棱、莪术各10克。

(4)治关节炎:以细辛4克,配伍当归、生地黄、杜仲、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海桐皮、豨莶草各15克,独活、羌活、川续断、牛膝、萆薢、木通各12克,甘草6克。

(5)治冠心病、心绞痛:以细辛3克,配伍黄芪、丹参各30克,党参、瓜蒌、当归各15克,薤白、赤芍、路路通、桃仁各12克,木香、沉香、穿山甲、红花各10克,甘草6克。

(6)治各种顽固性头痛:以细辛3克,配伍天麻、白芷各15克,柴胡、川芎、羌活、防风、荆芥、蔓荆子、藁本各12克,川乌、胆南星、全蝎各10克,蜈蚣2条。

韩冰(天津中医学院二附院教授)

经行腹痛,喜暖畏寒,或月经后期量少,腰膝酸软,面白肢冷,不孕等,可用细辛。

(1)治一切寒性疼痛,如子宫内膜异位症,以细辛3克,配伍桂枝10克,干姜6克。

(2)治肾阳不足所致的月经失调、不孕症,以细辛3克,配伍吴茱萸、补骨脂各10克。

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均忌用。

陈治恒(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凡属风寒所致的各种疼痛、痹证、咳嗽等均可用细辛。

(1)治风寒头痛,发热,脉紧者:北细辛6克,配伍防风12克,川芎、白芷、黄芩各10克,羌活6克。

(2)治少阴阳虚感寒,反复发热,脉沉;少阴阳虚感寒咽痛证:北细辛6克,配伍附子20~30克,麻黄10~12克。

(3)治风寒湿痹痛:北细辛6克,配伍桂枝12~15克,白术、茯苓、枸杞子各12克,附子20~30克,粉甘草3克。

(4)治寒实内结(便秘)证:北细辛6克,配伍附子30克,大黄10克。

(5)用作痰饮咳嗽的基础方:北细辛6克,配伍干姜15克,五味子5克(见小青龙汤)。

(6)治血虚寒凝证,如闭经、痛经及冻疮等:北细辛6克,配伍白芍15克,当归、桂枝、川芎各10克,红花5克。

(7)治中恶痰厥,发痧等窍闭实证以通关开窍:北细辛6克,配伍牙皂,同研末,作为搐鼻。

查玉明(辽宁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

古云“辛不过钱”是指散剂而言。不包括煎剂,查玉明主任医师的经验是入煎剂用5克为宜,否则疗效不显。但细辛味厚性烈,不可过用;里热实证忌用。

(1)治闪腰扭伤:细辛5克,配伍穿山甲50克,川牛膝25克,红花、羌活各15克。

(2)洽风寒湿痹:细辛5克,配伍穿山甲50克,天麻10克,全蝎7.5克。寒胜者,加制川乌5克以驱逐寒邪;湿胜者,加防己、苍术各15克以燥湿;风胜者,加防风10克以疏散上下风邪。

(3)治心痹:细辛5克,配伍黄芪50克,人参、五味子各10克。

(4)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细辛5克,配伍真武汤。

(5)治虚证耳聋:配伍益气聪明汤。

周炳文(江西吉安地区医院主任医师)

细辛主治邪郁闭表而致的高热持续不退,寒湿痰浊闭窍证而症见舌淡润或胖润,苔腻白滑者。

周炳文主任医师认为,应用细辛以辨舌为主,即见舌淡润或胖润,苔腻白滑者。即使是温热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亦可放心使用。寒湿痰浊闭窍,非细辛不能通其关。

但舌干无津,苔黄燥者不宜用。如误用或过量,可出现舌缩肢麻,手足发热,烦躁不宁等症状。

(1)治风寒痰凝失音:以细辛3~5克,配伍旋复花、荆芥、茯苓各10克,法半夏、前胡、桔梗各8克,甘草5克。

(2)治重感风寒,湿郁于表之高热伤津,头剧痛,无汗,热不降者:以细辛5~6克,配伍羌活、防风各8克,黄芩、白芷、川芎、葛根、柴胡各10克,生地黄20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4枚,葱白5根。

(3)治膝关节肿痛不消:以细辛5~6克,配伍黄芪30~50克,远志、石斛、牛膝、金银花各10克。

(4)治痛风,双足蹠踝肿痛,不能够移步者:以细辛5~6克,配伍白芥子8克,防己15克,木瓜、威灵仙各10克,薏苡仁15克,穿山甲、甘草各5壳,北黄芪15~20克。

(5)治偏正头痛:以细辛3~5克,配伍当归、白芍各12克,生地黄20克,川芎、白芍各10克,天麻6克,甘草5克。

(6)治小儿脑炎后遗症,失语、重听、痰涎多者:以细辛3克,配伍白附子、天麻、胆南星、僵蚕各6克,石菖蒲、橘叶各8克,甘草5克,红花3克。

夏锦堂(河北医大教授)

外寒入侵或内寒凝滞经络所致的头痛:胸痛、关节痛,遇冷加重,舌苔白者,必用细辛。但阳盛之体,阴虚之人不能用。

(1)治血管神经性头痛经常复发,头部怕冷者:以细辛6克,配伍川芎6克,白芷、防风、羌活、赤芍各10克。

(2)治心绞痛发作,症见胸闷肢冷,脉沉弦者:以细辛10克,配伍肉桂、红花各6克,延胡索10克,檀香3克。

(3)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关节剧痛,屈伸不利,遇冷加重者:以细辛10克,配伍制川乌、麻黄、生甘草各6克,桂枝10克。

梁冰(河北廊坊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细辛治疗各种头痛、癌症之属风寒、寒痰者。阴虚者不宜。

(1)治头痛:以细辛3~5克,配伍白芷、川芎、葛根、川楝子各15克,香附12克,柴胡、延胡索各10克。

(2)治疗肿瘤:细辛从6~9克开始,每3~5日渐增3克/次,直至21克为止。

陈阳春(河南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细辛活血作用优于川芎,故有血瘀表现,血液流变学有变化者均可使用。配伍用量以6~9克为宜。

(1)治病态寞房结综合征:配伍太子参30克,麻黄、桂枝、附子各10克,麦门冬、五味子各15克。

(2)治气滞血瘀或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可缓解特发性心绞痛:

以细辛6克,合血府逐瘀汤或益气活血药。

(3)治鼻窦炎:细辛9克,配伍黄芪30克,鹅不食草20克,白术、防风、川芎、辛夷各10克,苍耳子、甘草各5克。

武明钦(开封市二中医院主任医师)

凡脉沉而细弱,舌体胖大,苔滑润白腻者必用细辛。但凡阴虚血燥或气虚之人忌用。

配伍用量为3~15克。该药超过15克,会麻痹心肌。

(1)治痛痹:以细辛6克,配伍炒白芍、桑枝、鸡血藤各15克,桂枝、木通各10克。

(2)治风火牙痛:以细辛6克,配伍生石膏25克,生地黄、知母、玄参各15克,川芎、生甘草各10克,牡丹皮9克,防风8克,芒硝6克,白芷5克。

(3)治寒湿痰饮证,咳喘吐涎沫较多,苔滑白腻,脉细弱者:以细辛12克,配伍麻黄4克,炮附子6克,炒白术、茯苓各15克,党参、炙甘草、陈皮各10克。

姚树锦(西安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以关节疼痛,血沉加快,喘咳倚息不得卧为指征。

(1)治虚人外感、过敏性哮喘:以细辛3克,配伍麻黄、附子各5克。

(2)治各种关节疼痛、癌性疼痛:以细辛3克.配伍乳香、没药、地鳖虫、血竭、甘松、苏木、降香各10克。

(五)临床妙验

头痛

吕钟笑老师以细辛1 5克,沙参45克,配天门冬、川芎治疗顽固性头痛。细辛剂量大,宜单味先煎45分钟,再入他药合剂(《山西中医》1989年第四期)。

温兰双老师以细辛15~20克,配伍决明子、菊花、地龙、天麻、石膏、知母等治疗功能性头痛30余例,疗效满意。但去细辛则疗效骤减(《石家庄地区医药》1981年2期)。

哮喘

张晓云老师用小者龙汤加减治疗哮喘,重用细辛至10~20克,多在1~3剂收效,哮喘复发用之亦有效(《江西中医药》1991年4期)。

慢性支气管炎

张先河等老师对因风寒痰饮而致者,一般用细辛10克左右等量配伍干姜、五味子、法半夏治慢性支气管炎,多有疗效(《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7年4期)。

周午平老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对痰多胸闷者,以细辛30~40克,炙麻黄35~45克,配桂枝、法半夏、五味子、百部、紫菀、款冬花、瓜蒌、薤白、生姜,其中细辛、炙麻黄逐渐递增,效佳(《吉林中医药》1985年2期)。

老年性窦性心动过缓

谢雁鸣等老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辨治本病32例,治愈14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治愈率43%,总有效率93.8%(《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1年2期)。

阳痿

徐应坤老师以每日用细辛代茶饮,每杯5克,连泡3杯,一般服药1个月后即可痊愈,经治25例,均获良效(《中国中药杂志》1989年7期)。

坐骨神经痛

李述文老师自拟驱痹汤治疗本病100例,疗效颇佳。其方如下:细辛12~15克,制川乌、制草乌、麻黄各12克,牛膝、木瓜各20克,乳香、乌药各10克。必须水煎1小时以上,且细辛用量不能小于12克(《中医杂志》1993年7期)。

图书名称:名老中医临床用药心得荟萃

图书作者:刘兰芳主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