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述而篇(二十六)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01
原 文
述而第七
07.26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02
释 解
孔老师钓鱼时,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有纲的大网捕鱼。捕鸟时,只用带细绳的箭弋射飞行的鸟,但绝不射归巢栖宿在巢中的鸟。
03
释 字
纲(綱)
《说文》:綱:维纮绳也,从糸岡声。古郎切。㭃,古文纲。段注:各本作“维纮绳也“,今依《棫朴》正义正。纮者,冠维也。引申之为凡维系之称。孔颖达云:“纮者,网之大绳。”《商书》曰:“若罔在纲。有条而不紊。”《诗》曰:“纲纪四方。”笺云:“以罔罟喻之,张之为纲,理之为纪。”
《广韵》:綱:纲纪。《说文》曰:“维纮绳也。”
汉字“纲”从糸岡声,“岡”字有山脊线的含义,本义为网纲,即网上端提网的总绳,引申表示事物的关键部分。
弋
《说文》:弋:橜也。象折木衺锐著形。从𠂆,象物挂之也。与职切。
《玉篇》:弋:橛也,所以挂物也。今作杙。又缴射也,亦作隿。
汉字“弋”甲骨文像揳入地中、上部开叉、用以拴系牲畜的木桩。本义是木桩,后作“杙”字。引申义指系有绳子用来射鸟的短箭。
04
素 说
前一章针对礼崩乐坏之时,虚夸矫饰之风盛行,老师通过对做人行事要求的节节下降中,让弟子体悟“有恒者始能渐至明于道于善人,君子好学方能渐至于圣人”的入德修行之次第,本章承接前章通过老师日常“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实践,让弟子把握唯有“善人”之心才是可以持续永恒的“有恒”之心。老师钓鱼时,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有纲的大网捕鱼。捕鸟时,只用带细绳的箭弋射飞行的鸟,但绝不射归巢栖宿在巢中的鸟。本章的核心是告诫弟子要以道义之心待物,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走极端,要常保中庸的心态对待万事万物。顺从道义而对生物不竭泽而渔。让弟子通过不竭泽而渔把握“有恒”,通过有恒把握“善”,通过“善者”把握“道义”,通过道义体悟仁德之大道。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本章不是记述孔子的仁慈之心,而是记述仁德之道“义”的面向,让弟子把握中庸之道,体悟仁德之道的永恒不变。赵又春在《我读论语》中说:“是否要用孔子的'仁心’来解释他的这个表现?我以为,如果'仁’到这地步,那就应该完全不钓不弋,何必装腔作势,既去钓鱼,又不肯用更好的工具捕到更多的鱼;既去射鸟,又拒绝射更容易射到的鸟('宿’指'宿鸟’)?虚伪、矫情正是孔子最讨厌的品格啊!”崔栢滔在《论语大义》中说:“前面一章是理论的阐述,本章就是他的一种实践运用。本章的核心在于节制。在节制的过程中,表现出仁慈之心和天道精神。……孔子在这样的时候能够有所节制,钓鱼时,只用一竿一钩,不用纲网多钩拉网捕鱼。弋射时,只射飞鸟,不射归巢栖宿的鸟。以至诚之心对待天地间的生成之物,以此来尽物之性,这样做也是为了能够长久地享有它。”丁纪在《论语读诠》中说:“钓与弋,人之所取于物也;人生不能不有所取,此为不得已也。然,不可为聚敛而取,不可取而启暴殄天物之心;纲与射宿,则有犯于此。纲之取物,取必欲其尽,则绝物之生路,与竭泽而渔者无以异;射宿之取物,罔顾生灵之作息,生灵作息以天,假天而杀之者若谓天有所欺物也,则不但虐物,亦且欺天,夫子敬天时而不欺.故不为此也。……承上章,钓与昼猎等,或亦可见其为'有恒者’也——钓者不久候乎?昼猎者不奔求乎?有恒者去圣人固远,圣人由清浅处看却自有恒。”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