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八佾篇(21)

一原文八佾第三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试解】鲁哀公向宰我询问关于社主的事情,宰我告诉鲁哀公说:“夏朝时用松木作社主,商朝时用柏木作社主,到了周朝时用栗木作社主,用栗木作社主的意思是要示威于民众,让民众感到恐惧。”宰我明白哀公并不是不知道“社主”为何,更不是不知礼,其实就是想和宰我商讨对付三家大夫的办法。当鲁哀公以问社之名暗示宰我的时候,宰我马上领会了鲁哀公的意思。善于言语的宰我立即借“周人以栗”进行发挥,用“使民战栗”来暗示鲁哀公要掌握政权,解决三家的问题。孔老师听说此事后,感觉到宰我这小子缺少仁德之心,没有把握住礼的核心和本质,肆意曲解先王制礼作乐之苦心。宰我在倡导一种与礼乐精神相背的霸道之政,但同时老师又感到鲁哀公此时并无实力来施展其霸道之暴政,从而使得老师有所心安。因此老师说:“已经形成定局的事,就没必要再提了;已经结束完成的事,就没必要再劝谏了;已经过去成为往事的事,也就没必要再追究了。”二释字谏《广韵》:諫:諫諍,直言以悟人也。《正字通》:谏:直言悟人也。《周礼》司谏,注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礼·表记》子曰:事君远而谏则谄也,近而不谏则尸利也。汉字"谏",从言柬声,柬,从八在束中,表示挑选、挑剔、选择的意思。谏是下位者对上位者的规劝、挑剔,使其改正错误之义。咎《说文》:咎:灾也。从人从各。各者,相违也。《广韵》:咎:愆也,恶也,过也,灾也。从人、各。各者,相违也。汉字“咎”,从人从各,相违指人与天违,上天降下灾祸以警示。咎的本义有因过失而受责备,追究过失之义。在《易经》中“咎”与“祸”的含义不同:祸是占卜预测上天将会降下灾祸,咎是上天已经降下灾祸。咎是比凶为轻,比悔为重的灾患,凶是巨大的祸殃,悔是较小的困厄,咎是较轻的灾患。三素说前一章老师通过赞叹《关雎》诗乐的中正,快乐和悲哀均不失中道的和谐,来教导弟子把握礼的核心,从而使与外在礼节能与内心仁德相融和,让弟子们体悟践行礼乐的尺度。本章通过宰我对先王之礼乐的曲解,告诫人们即使在礼崩乐坏之时,也不能丢掉礼乐文明的核心。一天,鲁哀公向宰我询问关于社主的事情,宰我告诉鲁哀公说:“夏朝时用松木作社主,商朝时用柏木作社主,到了周朝时用栗木作社主,用栗木作社主的意思是要示威于民众,让民众感到恐惧。”宰我明白哀公并不是不知道“社主”为何,更不是不知礼,其实就是想和宰我商讨对付三家大夫的办法。当鲁哀公以问社之名暗示宰我的时候,宰我马上领会了鲁哀公的意思。善于言语的宰我立即借“周人以栗”进行发挥,用“使民战栗”来暗示鲁哀公要掌握政权,解决三家的问题。孔老师听说此事后,感觉到宰我这小子缺少仁德之心,没有把握住礼的核心和本质,肆意曲解先王制礼作乐之苦心。宰我在倡导一种与礼乐精神相背的霸道之政,但同时老师又感到鲁哀公此时并无实力来施展其霸道之暴政,从而使得老师有所心安。因此老师说:“已经形成定局的事,就没必要再提了;已经结束完成的事,就没必要再劝谏了;已经过去成为往事的事,也就没必要再追究了。”从本章的言说之中,可以发现,宰我仅仅看到鲁哀公的无能而致衰微,而没有发现哀公缺少仁德,从而错误地认为欲讨伐三家消弱其势力,唯有导君于猛政,使民战栗才能起作用。而老师则认为弟子宰我没有把握住立社的本意,丢掉了礼的核心仁德之心,助长了哀公杀伐之心,老师在责备宰我的同时也在感慨世道衰徽。本章需要注意并辨析的是“周人以栗”。三代社主的用木,反映的是先王圣者的良苦用心,选用松木,是因为松给人以端庄之感,可让人对生养之土地生悚然起敬之心;选用柏木,是因为柏给人以迫近、亲近之感,让人对生养之土地的博大有亲近之心、选用栗木,是因为栗给人以自立不息之感,让人对生养之土地生战战栗栗之心。即选用这些松、柏、栗为木,是让在上位者能够得到警示提醒,使其不丢失仁德之心,决不是为了让在下位的民众产生不和谐的惧怕之感。如果宰我的解释“使民战栗”正确的话,那么作为社主之牌位,当是放置在土地神庙之内的,一般民众是根本无法见到的,那“使民战栗”从何而来呢?孔子听说宰我说出了这样的话后,感到自己教导的弟子竟然曲解先王之意,感觉到仁德已在君臣们心中丢失,礼崩乐坏的局面似乎已经形成,故而孔子说出了“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个“三不”之中有孔子的无奈和失望,也有圣人克己复礼独善其身的痴心和不舍。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