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颜渊篇(十二)

01

   原  文     

颜渊第十二

12.12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02

   释  解      

老师说:“克己复礼为仁,不但体现在为政的秩序建立之上,也体现在诉讼司法的公平正义之上。诉讼双方各争是非,常常是费了许多口舌,也不能让当事双方信服平息。这就要在'克己复礼为仁’上下功夫,做到忠信正直,明察秋毫,才能辨明情状,从而秉公明断,让其诉讼双方心服口服。能做到三言两语便理清头绪,判明案情,立断是非的,大概只有子路一个人吧!”子路平时为人爽快朴实,忠信无欺,在办案前从不给任何人以许诺。

03

   释  字      

《说文》:片:判木也。从半木。凡片之属皆从片。匹见切。

《玉篇》:片:普见切。半也。判也。开坼也

汉字“片”甲骨文像“木”字的右半之形,表示将木头分成两半之意。《说文》:“片,判木也。从半木。”段注:“谓一分为二之木片。”这就是“片”字的本义。张舜䘗在《约注》中说:王筠曰:“谓己判之木也。《庄子》:'阴阳片合。’《释文》:'片,音判。’是片亦读如判。”舜徽按:今读片为匹见切,仍舆判为双声,乃语音之转也。本书刀部:“判,分也。”许以判木释片,谓一木中分为二,犹云半木耳。《广雅·释诂》四:“片,半也。”是已。

《说文》:狱:确也。从㹜从言。二犬,所以守也。鱼欲切。

《释名》:狱:狱,确也,实确人之情伪也。又谓之“牢”,言所在坚牢也。又谓之“圜土”,土筑表墙,其形圜也。又谓之“囹圄”。囹,领也;圄,御也。领录囚徒,禁御之也。

汉字“狱”从㹜从言,㹜为两犬相争咬之形,意示原告、被告两方互相辩驳之词,双方以言词力争是非曲直为狱。本义为争讼,指以言论相互争斗,发生纠纷,打官司,也指诉讼案件,判决书。由争讼引申指监牢。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齐景公问政,让人们把握为政的崇德实践基础就在君臣、父子人伦秩序的各得其所的本上,就在崇德徙义的守伦履职尽责的本上。本章通过老师对子路“片言可以折狱者”的肯定,让人们从其精明睿智的洞察事理能力中,体悟“克己复礼为仁”的修行者达成的明断、笃信、公正之德。

老师说:“克己复礼为仁,不但体现在为政的秩序建立之上,也体现在诉讼司法的公平正义之上。诉讼双方各争是非,常常是费了许多口舌,也不能让当事双方信服平息。这就要在'克己复礼为仁’上下功夫,做到忠信正直,明察秋毫,才能辨明情状,从而秉公明断,让其诉讼双方心服口服。能做到三言两语便理清头绪,判明案情,立断是非的,大概只有子路一个人吧!”子路平时为人爽快朴实,忠信无欺,在办案前从不给任何人以许诺。

本章需要注意:一是对“片言”的解读。“片”字本指剖开木头的一半, 因此有一半、片面之义,由此,将“片言”释“半言”,由“半言”的“单辞”到释“片言”为“单辞”。再由“单辞”是指古时诉讼案件中某一方的陈词的专门用词。从而将孔子的这句话解释为:“凭着一方片面之辞而便可断狱的,怕只有子路吧!”但是这一解读虽然思路清晰,但是只能展现子路的直率、鲁莽、无知的一面,却不能体现本篇“克己复礼为仁”的主旨,更不能展现子路在“克己复礼为仁”的修行之后所得到的明断、笃信之德。我想,造成这一误读的根源在于古代凭直觉、主观断案的司法传统,同时这一误读又迎合了后世专制的特点,以至流传至今。为此我使用了另一解读。李炳南《论语讲要》中说:“狱是诉讼,审理讼案,先要听原告及被告两造言辞,然后判决。古注将片言解释为偏言,或半言,大致有两种讲法,一为子路在审理讼案时,偏信一方面言辞,即可断狱。一为子路是讼案两造之一,因为他平日言辞信实,听讼者听子路一面之辞,不待对验,即可判明案情。不论古今,审理诉讼案件,都不可以只听单面之辞,这里的'片言’应指为判决的言辞,听讼者在问过两造案情之后,以三言两语批示判决,两造都能心服。像这种明快的决断,孔子以为,大概只有仲由始能如此。”二是对“子路无宿诺”的解读。邓球柏《论语通解》中说:“子路无宿诺,正是子路'片言可以折狱’的奥秘所在。可历代的注疏家们都没有思考《论语》的编辑者在孔子的话之后加上'子路无宿诺’五个字真实用意。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子路无宿诺’则可以从子路的品德、个性、办案方针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王闿运《论语训》注:“宿:犹豫也。子路笃信,恐临时多故,故不豫诺。”为此,我采信了邓球柏的解读,将此解读为:“子路在办案前从不给任何人以许诺”,以体现子路对礼乐道义与时而化的体悟和对仁本质的把握和运用,展现的是其精明睿智的洞察力。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