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痢疾症精选的药方
治痢疾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痢疾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40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一.湿热痢证: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1.芍药汤加减;
白芍20克 当归9克 黄连9克 槟榔5克 木香5克 炙甘草5克 大黄6克 黄芩9克 官桂3克
加减;
1.如血痢渐,加大黄。
2.汗后腑毒,加黄柏15克。
3.若苔黄而干,热甚津伤者,可去温燥之肉桂。
4.若苔腻脉滑,兼有食滞者,可去甘草,加焦山楂。
5.若泻下赤多白少或纯下冻者,当归败改为归尾,并加丹皮、地榆。
痢疾加减:
1. 兼饮食积滞者,可加莱菔子、神曲、山楂等以消食化滞。
2. 湿重于热者,大便白多赤少,苔白腻,可去当归、大黄、黄芩,加茯苓、苍术、厚朴、陈皮等健脾祛湿。
3. 热重于湿,痢下赤多白少,口渴喜冷饮者,可加白头翁、金银花、黄柏、秦皮等直清里热。
4. 若痢下鲜红者,再加地榆、苦参、丹皮、侧柏叶等,以凉血止痢。
痢疾加减2:
1. 热偏重者,见赤多白少,或纯赤痢者,加白头翁、丹皮、马齿苋、金银花以清热解毒和营;
2. 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苍术以化湿和中;
3. 表热者,加荆芥、薄荷、葛根、连翘以清表热。
临证参考本证有表证必先解表或表里双解,可用葛根芩连汤。本证有无表证,关键在于是否有浮脉,有浮脉必有表证。
【辨证加减】
1.初起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表证较重者,酌减芍药、大黄,加桔梗、荆芥、防风以疏风解表,或改用荆防败毒散;表里俱热者,加葛根,以解肌清热。
2.腹痛明显,用白芍,以缓急止痛;痢下不爽,多脓血,用赤芍,以凉血散血。
3.湿重于热,兼见发热轻,胸腹满闷,里急后重,小便赤涩,可酌减芍药、大黄、黄芩的用量,加车前子、通草、滑石,以渗湿清热。
4.如热毒偏盛,症见下痢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酌减木香、槟榔,加白头翁、秦皮、苦参、牡丹皮、桃仁,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5.如气滞食积偏重,痢下不爽,腹部痞痛,苔腻脉滑者,酌减芍药,加枳壳、厚朴、大腹皮、莱菔子,以行气导滞,破积泻热。
6.热盛消灼津液,或过用燥剂,症见内热烦躁,脓血粘稠,小便赤涩,酌减木香,加石斛、鲜生地黄,以清热润燥。
【按语】
1.痢疾初期多实证、热证,宜清宜通,不宜止涩。
2.本方在清热燥湿止痢的同时,侧重于气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对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性肠炎等见有湿热下痢证候者,常可加减使用。
3.实验研究发现:马齿苋、一见喜、苦参、黄连、凤尾草、白头翁等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鸦胆子仁、白头翁、石榴皮、大蒜、椿根皮、黄连等对溶组织阿米巴有抑制作用,各型痢疾均可根据病情选用。
4.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细菌性痢疾湿热蕴脾证患者50例。结果:症状、体征和粪便镜检恢复正常者为痊愈,共43例;病情明显好转,上述3项中有1项未正常者为有效,共4例;病情无明显好转或加重者为无效,共3例。总有效率为94%
1.湿热内滞,风寒束表证:症见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而又有恶寒发热头痛身楚等表证,治宜解表达邪,方用
2.荆防败毒散加减。
羌活5克 柴胡5克 前胡5克 独活5克 枳壳5克 茯苓5克 荆芥5克 防风5克 桔更5克 川芎5克 甘草3克
若夏季暑湿困表,又可芳香透达,如藿香、佩兰、香薷等,皆可随证选用。
2.表邪未尽,里热已盛证:症见下痢白多赤少里急后重,腹痛高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或滑数。治宜解肌清热。方用
3.葛根芩连汤加味。
葛根12克(包) 炙甘草6克 黄芩9克 木香5克 槟榔5克 黄连9克
加减;
1.腹痛者,加炒白芍以缓急止痛;
2.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以行气而除后重;
3.便血者,加白头翁、秦皮以凉血止痢;
4.兼呕吐者,加半夏、竹茹以降逆止呕;
5.兼食滞者,加焦山楂、焦神曲以消食。
3.积滞壅塞,热结于肠证:症见腹痛拒按,痢下滞涩,时时登厕,所下极少,苔老黄垢腻,痢证见此,必急以“通因通用”之法。方用调胃承气汤加槟榔、莱菔子等。
4.调胃承气汤
大黄12克 炙甘草6克 槟榔6克 莱菔子6克 芒硝12克
4.热毒郁结,肠中腐烂证:症见腹痛如刀割,痢下之物,腐臭逼人等。治宜
5.解毒化腐生肌。方用(金银花30克 白芍18克 甘草9克水煎服;三七6克 鸦胆子30粒(去皮)研成粉末,用白沙糖化水空腹服下(含药粉) )
二.疫毒痢证:发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较湿热为甚。壮热口渴,头痛烦躁。舌质红絳,苔黄燥,脉数。或先呈高热、神昏,后见下痢之征。
6.白头翁汤加减。
白头翁6克 黄柏9克 黄连9克 秦皮9克
加减
1.发热急骤,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烦躁舌降,属疫毒痢者,可加生地、丹皮。
2.腹痛里急后重明显者,可加木香、槟榔、白芍。
治疫毒痢时,可加金银花、黄芩、赤芍、丹皮、地榆等,以加强清热之力。夏季兼有困表者,可加藿香、佩兰、荷叶等,芳香透达,使邪从表解。
痢疾加减:
1. 本证尚可加入金银花、黄芩、马齿苋、赤芍、白芍,以增强其清热解毒瘀血之功;
2. 大便不爽者,加生大黄以荡涤疫毒之邪;
3. 高热者,加羚羊角、水牛角;
4. 另服紫雪丹或至宝丹以清热凉血解毒;
5. 痉厥抽搐者,加石决明,重用钩藤以镇肝熄风;
6. 面色苍白,四肢厥逆,脉细弱者,急用服参附汤,不能口服者,可鼻饲。
临证参考本证来势急骤,病情危重,年老体弱患者,昏迷、惊厥等症状常出现在下痢之前,此为疫毒内闭,宜急用大承气汤灌肠以荡涤肠腑,使疫毒之邪从下排出,之后再用白头翁汤加生大黄、马齿苋、白芍以保留灌肠。对于出现的各种危急变证,应采用综合措施抢救,可参照本节应急措施部分。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加大黄、苦参、马齿苋、虎杖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功。
2.腹满胀痛者,可酌加大黄、莱菔子、厚朴、木香、槟榔,以增加通腑泻热,导滞除胀之功。
3.如见神昏谵语,甚则痉厥,脉象细弦,舌质红绛而苔黄糙者,为热毒深入心营,病势危急,上方加羚羊角、鲜生地黄等,再合用神犀丹或紫雪丹以清热解毒,开窍解痉。
4.腹痛拘急,里急后重明显,可酌加木香、芍药、木瓜,以缓急止痛。
【按语】
1.本方为苦寒清泻之重剂,不可过量,久服,以免耗伤脾胃阳气。久痢阳虚气陷者忌用。
1.疫毒秽浊,壅积肠间证:症见腹痛拒按,里急后重,大便滞涩,臭秽难闻等,急以大承气汤之类。(以下5证都是重病,应快住院治疗,所给药方可作参考)
7.大承气汤
大黄12克(包) 厚朴24克 枳实5克 芒硝8克(包)
加减
1.若腑实兼见口唇干燥,舌苔焦黄而干,脉细数者,为腑实兼阴津不足之证,可加玄参、麦冬、生地等。
2.若腑实兼见至夜发热,舌质紫,脉沉涩等瘀血证,宜加桃仁、赤芍、当归。
2.邪毒内陷营血证:症见烦燥、神昏、谵语、痢下脓血等。治宜凉营开窍。方用
8.神犀丹化服。
乌犀角尖(磨汁)18克 石菖蒲18克 黄芩18克 真怀生地50克(绞汁) 银花50克 金汁20克 连翘30克 板蓝根27克 香豉24克 元参14克 花粉12克 紫草12克
3.热盛风动证:症见惊厥、抽搐、痢下鲜血等。急宜清热熄风。方用紫雪丹或至宝丹化服。或加钩藤、菖蒲、全蝎、蜈蚣等以增强熄风开窍之功。
4.热毒内闭证:症见高热无汗,神昏肢厥或见抽搐等。可用刮痧法。
5.邪盛正虚证:正不胜邪证:症见面色苍白,四肢厥逆,汗出喘促,脉微细欲绝等阳气欲脱之证。急用参附汤以回阳救逆固脱。
9.参附汤
人参6克 附子10克
加减
1.当用于休克、心衰而见手足厥冷、脉微欲绝、大汗不止的阳气欲脱之证时,可加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白芍、炙甘草等敛汗潜阳之品,以增强固脱之效。
2.若伴有烦燥内热,口干颧红,汗出粘手,为气阴俱竭,可去附子,加麦冬、西洋参、五味子益气养阴。
三.寒湿痢证: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有腹痛,里急后重。饮食乏味,胃脘饱闷。头痛困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10.不换金正气散;
藿香10克 厚朴10克 苍术10克 陈皮10克 半夏10克 生姜10克 红枣3枚 甘草10克
加减
1.若兼有头痛者,加川芎、白芷,祛风止痛;
2.冷泻不止者,加木香、诃子、肉豆蔻以暖脾温中,涩肠止泻;
3.腹痛甚者,加干姜、官桂,温中散寒止痛;
4.呕逆,加丁香、砂仁,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痢疾加减:
1. 本方可加炮姜,桂枝,枳实、木香、神曲等以增其温中导滞之力。亦可加当归和血。
2.初起兼有风寒表证,可加荆芥,防风等,以解表达邪。
【辨证加减】
1.初起夹有风寒表证,可酌加炒荆芥、紫苏叶、防风,以解表达邪。
2.夹有表湿,可酌加羌活、防己、白芷,以解表胜湿。
3.里湿较重,食积内阻,痢下白多赤少,腹痛胀满,里急后重较甚,舌苔厚腻而垢等,可酌减甘草、大枣,加草果仁、茯苓、泽泻以化湿,并加保和丸以消食。
4.里寒明显,腹痛拘急,恶寒喜温者,可酌加干姜、肉桂、大蒜等,以温中散寒化湿。
5.气滞较重,腹胀而痛,痢下不爽者,酌减大枣,加砂仁、木香、大腹皮、槟榔,以行气消胀。
6.若兼湿热,发热,口渴,苔黄腻者,可酌加黄连、黄芩、苦参,以清热燥湿。
7.湿郁化热,见口渴,下利夹血者,可酌减厚朴、苍术用量,加黄连、白头翁、赤芍,以清热化湿。
【按语】
1.本方温燥,不宜过量久服,恐有化燥伤阴之弊。若内热素盛或久痢伤阴者,不官服用。
2.本方气味芳香,应武火急煎,不宜久煎,否则易耗散药性,降低疗效。一般宜温服。
3.对于确诊为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者,可酌加马齿苋、苦参、凤尾草、鸦胆子仁、石榴皮、大蒜、椿根皮等,以加强对病原体的抑制作用。
1.湿邪偏重,食积内阻证:症见痢下白多赤少,但腹痛胀满,里急后重较甚,舌苔厚腻而垢等。治宜温化寒湿,消食化滞。方用
11.胃苓汤合保和丸加减
猪苓2.3克 泽泻3.8克 白术2.3克 桂枝1.5克 茯苓2.3克 苍术(泔浸)3克 姜厚朴1.5克 陈皮1.5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6克(包) 红枣3枚(包)
痢疾加减:
1. 偏寒者,加砂仁、吴茱萸、草豆蔻以温中散寒;
2. 湿重者,加藿香、半夏;
3. 若见寒湿化热之势,加酒黄连以清热燥湿;
4. 兼外湿者,加羌活、防风。
临证参考本证临床不多见。若在暑天感受寒湿而痢者,改用纯阳正气丸合藿香正气散治疗,寒热错杂者,用《伤寒论》中诸泻心汤治疗。
2.内有寒积,通降不利证:症见面色青灰,腹痛,痢下脓血,滞而不爽,或痢下点滴,里急、肢冷、苔白腻等。治宜温化寒积。方用《千金》温脾汤加减(减人参,加当归、木香、槟榔)。
12.温脾汤
大黄12克(后下) 炮附子9克 干姜6克 当归6克 木香5克 槟榔5克 甘草6克
加减
1.若腹痛甚者,加肉桂、厚朴、木香以温里止痛。
2.若兼见呕吐者,加半夏、砂仁。
3.若久痢不止者,寒中夹热,加黄连、黄芩、银花炭。
3.寒湿伤阳,脾胃阳虚证:症见痢下不止,状如鸭溏,畏寒不渴,四肢欠温,腹中微痛。舌苔薄白,脉沉迟等,治宜温中健脾。方用理中汤加木香、肉豆蔻。
13.理中汤
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木香6克 肉豆蔻6克 干姜9克
加减
1.如果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肉桂12克
. 2.心悸者加茯苓6克
3.呕吐者去白术,加生姜9克
4.口渴者,白术加至14克
5.腹中痛的加人参至14克
6.寒冷的加干姜至14克
7.腹满的去白术,加附子5克
8.若脾肺虚寒,咳嗽不止者,加半夏、茯苓、细辛、五味子以温中化饮止嗽;
9.寒湿发黄;阳虚失血,加黄芪、当归、阿胶以益气养血摄血;
10.兼喘满浮肿,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以温阳化气利水。
若在暑天感受寒湿而痢者,改用纯阳正气丸合藿香正气散治疗,寒热错杂者,用《伤寒论》中诸泻心汤治疗。
14.纯阳正气丸合
纯阳正气丸
方剂来源 清。《胡庆余堂丸散膏丹全集}(有名无方),现据{古今
医方集成}(1936年版)。
组成与用法 藿香30克 陈皮30克 茅术30克 半夏(姜制)
30克 丁香30克 官桂30克 白术30克 青木香3 0克 白茯苓
30克
上药共研细末,用花椒15克煎汤泛丸,红灵丹12克为衣。每服
1.5克,小儿减半,温开水送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温化寒湿,暖中止泻。主治寒湿中阻,腹痛泄
泻,或有恶寒发热,舌苔白腻。
15.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急性痢疾,肠炎,婴幼儿腹泻等病症。例如,
藿香正气散
藿香9克 白芷9克 大腹皮9克 紫苏9克 茯苓9克 陈皮6克 白术6克 厚朴6克 半夏曲6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生姜15片 红枣15枚加减
1.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
2.若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红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3.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
4.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1)痢疾 本方合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暑天感寒湿而病痢,症见
腹痛拘急,痢下赤白,脘闷不渴,头重身困,苔白腻者,能获较好的疗效
(《实用中医内科学》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6.泻心汤
大黄6克 黄连3克 黄芩3克
四.噤口痢证:下痢不能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精神倦怠。舌苔黄腻,脉濡数。
17.开噤散加减。
姜川连1.5克、石菖蒲2.1克,冬瓜子1.5克(去壳),茯苓3克,陈皮1.5克、陈仓米3克、石莲子3克,荷叶蒂3个,丹参9克,人参1.5克
加减
本方宜加半夏,代赭石、大黄降逆清热,通腑泻浊。若屡饮屡吐汤剂不受者,可予少量玉枢丹含化,再予前方缓缓咽下
1.痢证日久,胃虚气逆证:症见呕恶不食或食入即吐,肌肉消瘦,口淡不渴,舌淡脉 细弱等。治宜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方用香砂六君子丸或参苓白术散加姜汁。若胃家虚冷,可加肉桂、附子、干姜等以温肾暖胃。
18.香砂六君子丸
木香2克(后下) 砂仁2.5克 人参3克(焗服) 白术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陈皮2.5克 半夏3克 生姜3片 红枣2枚
19.参苓白术散
莲子内5克 薏苡仁5克 砂仁5克 桔梗5克(炒黄) 白扁豆7.5克(姜汁浸,去皮,微炒) 白茯苓10克 人参5克 炒甘草10克 白术10克 山药10克
加减
1.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袪寒止痛;
2.纳差食少者,加炒麦牙、焦山楂、炒神曲等以消食和胃;
3.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等以燥湿化痰。
2.热毒炽盛,上攻胃口证:症见下痢,壮热烦躁,呕吐频频,饮食不下,口渴欲饮,唇红舌赤,脉洪大而数。急宜泻火解毒,降逆通下。方用
20.大黄黄连汤(大黄 黄连)加白头翁、竹茹等。
3.呕吐频作,胃阴耗伤证:症见舌红絳无苔,脉象细数,面色泛红,唇干口燥,痢下多赤等。治宜滋阴养胃。方用益胃汤加山药、石斛、莲子肉、花粉等治之。
21.益胃汤
沙参9克 麦冬15克 冰糖3克 细生地15克 山药10克 石斛10克 莲子肉10克 花粉10克 炒玉竹4.5克 用药思路
加减
1.汗多,气短,兼有气虚者,加党参、五味子(或与生脉 散合用)以益气敛汗;
2.食后脘胀者,加陈皮、神曲以理气消食;
3.呕逆甚者,加枇杷叶、半夏(少量)、杮蒂以降逆和胃。
4.胃气虚败,元气欲脱证:症见下痢无度,饮食不进或水浆难入,四肢不温,脉沉为或微细欲绝等。急以参附汤或独参汤,频频呷服。
21.参附汤
人参6克 附子10克
加减
1.当用于休克、心衰而见手足厥冷、脉微欲绝、大汗不止的阳气欲脱之证时,可加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白芍、炙甘草等敛汗潜阳之品,以增强固脱之效。
2.若伴有烦燥内热,口干颧红,汗出粘手,为气阴俱竭,可去附子,加麦冬、西洋参、五味子益气养阴。
22.独参汤
人参30克 (一方有 红枣5枚)
五.休息痢证:下痢时作时止,日久不愈。倦怠怯冷,嗜卧。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大。
23.连理汤加减。
人参5克(焗) 白术5克 干姜5克 炙甘草5克 木香5克 枳实5克 当归5克 黄连5克
加减
若久痢不愈,肾阳不足,而无湿热征象可循者,宜去黄连,加附子以温补脾肾之阳。
加减:本方宜加木香、枳实行气导滞。加当归以和血。若久痢不愈,肾阳不足,而无湿热征象可循者,宜去黄连,加附子以温补脾肾之阳。
变证
1.发作时应根据具体病情施治。
(1)若湿热征象明显,症见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舌苔黄腻者,可参照湿热痢治疗,方用芍药汤加减。但苦寒之品不可太过,以免苦燥伤阴,寒凉伤阳。
(2)若寒湿征象明显,如痢下白冻,舌苔白腻,或寒积留滞,腹痛肢冷,痢下涩滞,可参照寒湿痢治疗.用胃苓汤温化寒湿,或用温脾汤温下寒积。 .
(3)虚实夹杂,寒热互见,症见久痢不愈,时轻时重,下痢脓血或夹杂赤白,或下痢清稀,腹中隐隐作痛,或胀痛,口苦口干,心烦欲呕,舌苔或黄或白,脉沉弦等。可用乌梅丸(作汤剂)加减,虚实兼顾,寒热并治。
(4)若湿热症状较轻,痢下赤白时作时止,可先以香连丸加瓜蒌、薤白滑肠清泄。
2.未发作时当视其何脏虚弱而补益调理s .
(1)脾胃气虚者,治当健脾和胃,方选香砂六君子丸或参苓白术散,若见肾阳不足者,以附子、干姜温补肾阳兼温脾阳。
(2)与情志有关,旰郁乘脾者,当调理盱脾。方以遥逍遥散加减,或用六君子汤加当归、白芍、乌梅、木瓜等养血柔肝之品。
总之,休息痢多因失治,误治,或未得根治,迁延而成。本证的临床表现,常无定症,或寒热互见,或虚实夹杂,病情较为复杂,辨证时必须细加推敲,寻出症结所在,方能用药精当,以除病根。
痢疾加减:
1. 湿热之象明显者,加白头翁、马齿苋、白芍;
2. 若见痢下不爽,大便如果酱样甚如栗色,痛有定处,舌质紫黯,脉细涩,为瘀阻肠络,可加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红花、莪术、薄黄等;
3. 偏于寒湿者,加苍术、草果以湿化寒湿;
4. 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久痢不已者,可将乌梅丸改为汤剂服用,以温脏散寒、化湿止痢;
5. 若由饮食不当引发者,可加服保和丸;
6. 由思虑劳心诱发者,送服归脾丸;
7. 因郁怒而发者,加痛泻要方;
8. 若正虚邪恋日久伤阴,见下痢赤白脓血粘稠如冻,量少难出,脐腹疼痛绵绵,虚坐努责,恶食,心烦口干,午后低热,神疲乏力,舌质红絳,少苔,或舌光红乏津,脉细数,治宜清肠养阴,泄热止痢,药用驻车丸以滋阴生津,清热燥湿
临证参考 治疗时应注意清理余邪,不可峻补,以防恋邪而复发。
(一)发作时可根据具体病情施治:
1.若湿热征象明显,症见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舌苔黄腻者,可参照湿热痢治疗,方用芍药汤加减。但苦寒之品不可太过,以免苦燥伤阴,寒凉伤阳。
24.芍药汤
白芍10克 当归4.5克 黄连4.5克 槟榔3克 木香3克 炙甘草3克 大黄6克 黄芩4.5克 官桂2.5克
加减
1.如血痢渐,加大黄。
2.汗后腑毒,加黄柏15克。
3.若苔黄而干,热甚津伤者,可去温燥之肉桂。
4.若苔腻脉滑,兼有食滞者,可去甘草,加焦山楂。
5.若泻下赤多白少或纯下冻者,当归败改为归尾,并加丹皮、地榆。。
2.若寒湿征象明显,如痢下白冻,舌苔白腻,或寒积留滞,腹痛肢冷,痢下涩滞,可参照寒湿痢治疗。用胃苓汤温化寒湿,或温脾汤温下寒积。
25.胃苓汤
猪苓2.3克 泽泻3.8克 白术2.3克 桂枝1.5克 茯苓2.3克 苍术(泔浸)3克 姜厚朴1.5克 陈皮1.5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6克(包) 红枣3枚(包)
26.温脾汤
大黄12克(后下) 炮附子9克 干姜6克 人参6克 甘草6克
加减
1.若腹痛甚者,加肉桂、厚朴、木香以温里止痛。
2.若兼见呕吐者,加半夏、砂仁。
3.若久痢不止者,寒中夹热,加黄连、黄芩、银花炭。
3.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证:症见久痢不愈,时轻时重,下痢脓血或夹杂赤白,或下痢清稀,腹中隐隐作痛,或胀痛,口苦口干,心烦欲呕,舌苔或黄或白,脉沉弦等。可用乌梅丸(作汤剂)加减,虚实兼顾,寒热并治。
27.乌梅丸
乌梅30克(醋渍一宿,打烂) 细辛4.5克 干姜9克 黄连6克 当归9克 熟附子9克 川椒6克 桂枝9克 人参12克 黄柏9克
加减
1.本方安蛔、驱虫力弱,临证时宜加使君子、苦楝皮、榧子、槟榔等以杀虫,亦可加泻下药大黄、芒硝等;
2.呕吐严重者,可加生姜、半夏、吴茱萸降逆止呕;
3.腹痛甚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4.若湿热症状较轻,痢下赤白时作时止,可先以香连丸加瓜蒌、薤白滑肠清泄。
28.香连丸
黄连12克(用吴茱萸6克同炒令赤,去吴茱萸不用)瓜蒌6克 薤白6克 木香3克(不见火)
(二)未发作时当视其何脏虚弱而补益调理。
1.脾胃爬气虚者,治健脾和胃,方选香砂六君子丸或参苓白术散,若见肾阳不足者,加附子、干姜温补肾阳兼温脾阳。
29.香砂六君子丸
木香2克(后下) 砂仁2.5克 人参3克(焗服) 白术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陈皮2.5克 半夏3克 生姜3片 红枣2枚
30.参苓白术散
莲子内5克 薏苡仁5克 砂仁5克 桔梗5克(炒黄) 白扁豆7.5克(姜汁浸,去皮,微炒) 白茯苓10克 人参10克 炒甘草10克 白术10克 山药10克
加减
1.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袪寒止痛;
2.纳差食少者,加炒麦牙、焦山楂、炒神曲等以消食和胃;
3.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等以燥湿化痰。
2.与情志有关,肝郁乘脾者,当调理肝脾。方遥逍遥散加减,或用六君子汤加当归、白芍、乌梅、木瓜等养血柔肝之品
正虚邪恋 下痢时发时止,发作时大便赤白粘冻或果酱样,腹痛后重,不发时疲劳乏力,食少,腹胀或隐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常用方连理汤加减
31.逍遥散
柴胡3克 当归3克 白芍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炙甘草1.5克 煨姜1片(包) 薄荷1.5克
加减
1.火郁较重,加丹皮3克、栀子3克
2.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陈皮。
3.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
32.六君子汤
人参3克(焗服) 白术4.5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当归3克白芍3克 乌梅3克 木瓜3克 生姜3片 红枣2枚加减
1.气虚较甚者,重用人参、白术;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陈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
33.连理汤
人参5克(焗) 白术5克 干姜5克 炙甘草5克 木香5克 枳实5克 当归5克 黄连5克
若久痢不愈,肾阳不足,而无湿热征象可循者,宜去黄连,加附子以温补脾肾之阳。
加减:本方宜加木香、枳实行气导滞。加当归以和血。若久痢不愈,肾阳不足,而无湿热征象可循者,宜去黄连,加附子以温补脾肾之阳。
变证
1.发作时应根据具体病情施治。
(1)若湿热征象明显,症见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舌苔黄腻者,可参照湿热痢治疗,方用芍药汤加减。但苦寒之品不可太过,以免苦燥伤阴,寒凉伤阳。
(2)若寒湿征象明显,如痢下白冻,舌苔白腻,或寒积留滞,腹痛肢冷,痢下涩滞,可参照寒湿痢治疗.用胃苓汤温化寒湿,或用温脾汤温下寒积。 .
(3)虚实夹杂,寒热互见,症见久痢不愈,时轻时重,下痢脓血或夹杂赤白,或下痢清稀,腹中隐隐作痛,或胀痛,口苦口干,心烦欲呕,舌苔或黄或白,脉沉弦等。可用乌梅丸(作汤剂)加减,虚实兼顾,寒热并治。
(4)若湿热症状较轻,痢下赤白时作时止,可先以香连丸加瓜蒌、薤白滑肠清泄。
2.未发作时当视其何脏虚弱而补益调理s .
(1)脾胃气虚者,治当健脾和胃,方选香砂六君子丸或参苓白术散,若见肾阳不足者,以附子、干姜温补肾阳兼温脾阳。
(2)与情志有关,旰郁乘脾者,当调理盱脾。方以遥逍遥散加减,或用六君子汤加当归、白芍、乌梅、木瓜等养血柔肝之品。
总之,休息痢多因失治,误治,或未得根治,迁延而成。本证的临床表现,常无定症,或寒热互见,或虚实夹杂,病情较为复杂,辨证时必须细加推敲,寻出症结所在,方能用药精当,以除病根。
痢疾加减:
1. 湿热之象明显者,加白头翁、马齿苋、白芍;
2. 若见痢下不爽,大便如果酱样甚如栗色,痛有定处,舌质紫黯,脉细涩,为瘀阻肠络,可加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红花、莪术、薄黄等;
3. 偏于寒湿者,加苍术、草果以湿化寒湿;
4. 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久痢不已者,可将乌梅丸改为汤剂服用,以温脏散寒、化湿止痢;
5. 若由饮食不当引发者,可加服保和丸;
6. 由思虑劳心诱发者,送服归脾丸;
7. 因郁怒而发者,加痛泻要方;
8. 若正虚邪恋日久伤阴,见下痢赤白脓血粘稠如冻,量少难出,脐腹疼痛绵绵,虚坐努责,恶食,心烦口干,午后低热,神疲乏力,舌质红絳,少苔,或舌光红乏津,脉细数,治宜清肠养阴,泄热止痢,药用驻车丸以滋阴生津,清热燥湿
临证参考 治疗时应注意清理余邪,不可峻补,以防恋邪而复发。
正虚邪恋证 腹泻时发时止,发时大便赤白粘冻或果酱样,腹痛后重;不发时疲劳乏力,食少,腹胀或隐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常用方】 白头翁补中汤
34. 白头翁补中汤
炙黄芪lOg、炒党参lOg,蒸白术7g、炒当归7g、白芍7g、白头翁7g,陈皮3g,升麻2g、柴胡2g、砂仁2g、炙甘草2g
【辨证加减】
1.腹胀,纳呆不运,可加佛手、紫苏梗、木香、徐长卿,以行气健脾助运。
2.恶心欲呕,酌减升麻、柴胡,加半夏、炒竹茹,以降逆止呕。
3.舌苔厚浊者,可酌减白芍、升麻,加薏苡仁、茯苓、山药,以健脾化湿。
4.久痢不止,稍劳即甚,可酌加椿根皮、罂粟壳、石榴皮,以涩肠止痢。
5.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下痢稀薄或滑脱不禁,酌减当归、升麻,白芍用酒炒,加干姜、附子,以温补脾阳。
6.久痢胃气虚衰,噤口不食者,可酌加人参、陈仓米,少量频频服食,以益气和中,开胃止噤。
【按语】
本方为攻补兼施之剂,具体运用时应根据正虚与邪恋的轻重程度,合理调整扶正与祛邪的主次。
六.阴虚痢证: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冻,量少难出。腹痛绵绵,虚坐努责。心烦,口干,午后低热。神疲乏力。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35.驻车丸加减。
黄连9克 干姜3克 当归4.5克 阿胶4.5克
加减
1.腹痛甚者,加白芍、木香以行气和血止痛。
痢疾加减:
1. 本方宜加白芍、甘草、乌梅等以酸甘化队,和营止痛。
2. 若阴虚较甚,口渴尿少,舌干者,宜加石斛、沙参、麦冬、干地黄滋阴生津。
3. 痢下血多,宜加丹皮、赤芍凉血止血。
4. 烦热,口苦,肛门灼热,为湿热未清,宜加黄柏等以清湿热。
5.泻痢日久,滑脱难禁者,可用石榴皮、诃子以收敛止痢。
此外,薛生白有:“痢久伤阳,虚坐努责者,宜用熟地黄、炒白芍,炙甘草、广陈皮之属”之说。所用之药具有养血和营,护阴止痢,兼以和胃之功,若阴血不足,邪毒不甚者,可参考应用。 .
阴虚痢,阴液既虚,又有余邪未尽,这就是阴虚作痢的病机特点。因此,治疗此证,两者不可偏废,若不予泄毒,则毒邪更耗其阴液,若不予养阴,则余毒难以排尽,临床必须视两者孰轻孰重,灵活运用。另外,本篇所述的阴虚痢,皆为热毒伤阴演变而成。若属素体阴虚,而感受外邪,症见腹痛下痢,里急后重,赤白稠浊,或痢下鲜红,发热夜甚,口渴思饮,舌红,苔黄,脉见细数或滑等。法当以清解祛邪为主,兼以滋阴养血。俟邪去后,再图滋补.
七.虚寒痢证:下痢稀薄,或带白冻。腹部隐痛。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痠怕冷,甚至滑脱不禁。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36.桂附理中汤
炮附子9克 肉桂3克(粉,冲服) 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用药思路参考 1 2 3 4
痢疾加减:
1. 畏寒肢厥,里寒较甚者,加吴茱萸、乌药,以温中散寒理气,
2. 兼积滞者,症见腹痛,痢而不爽,则去诃子、肉豆蔻、罂粟壳、赤石脂等收涩之品,或在桂附理中汤的基础上加枳实、山楂、莱菔子等消积导滞之药。
37.真人养脏汤加减。
人参3克(研粉,焗) 当归3克 白术3克 煨肉豆蔻2.5克 肉桂4克(粉,焗) 炙甘草4克 白芍8克 木香7克 诃子肉4.5克 罂粟壳14克(蜜炙)
加减:
1.若脾肾虚寒较甚,下利完谷不化,洞泄无度,四肢不温,脉沉微者,宜加附子、干姜以温肾暖脾;
2.脱肛坠下者,加黄芪、升麻以益气升陷。
痢疾加减:
1. 畏寒肢厥,里寒较甚者,加吴茱萸、乌药,以温中散寒理气,
2. 兼积滞者,症见腹痛,痢而不爽,则去诃子、肉豆蔻、罂粟壳、赤石脂等收涩之品,或在桂附理中汤的基础上加枳实、山楂、莱菔子等消积导滞之药。
痢疾加减2:
1. 虚寒较甚者,加附子、干姜、吴茱萸、乌药以温中散寒理气;
2. 中气下陷者,加炙黄芪、升麻、柴胡、枳实;
3. 若仍有积滞,大便不爽者,去诃子、罂粟壳,加山楂、槟榔以导滞除积。
临证参考本证以阳气虚为主要表现,故重在恢复阳气,同时脾阳虚损及肾阳,脾肾阳虚可见阴盛格阳症状,病情危重,变化快,应予注意和重视。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加大蒜、椿根皮、鸦胆子仁,以加强抑菌止痢之功。
2.下痢稀薄或滑脱不禁,可加附子、干姜、赤石脂、石榴皮、大蒜、椿根皮等,或加服桃花汤、干姜丸,以增加温中散寒,涩肠止痢之功。
3.若大便夹有血液,可酌加苦参、虎杖。
4.腹痛不已,可酌加干姜、附子、吴茱萸,以散寒止痛。
5.如痢久脾虚气陷,导致少气脱肛,可酌加柴胡、升麻、葛根,以益气补中,升清举陷。
【按语】
1.本方以温补涩肠止痢止泻见长,临床运用必以久痢久泻不止,腹部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等脾肾阳虚、不能固摄的见症为辨证要点。若湿热内蕴,或寒湿内盛的暴痢暴泻者禁用,以免闭门留寇。
1.脾虚气陷证:症见痢疾日久,少气乏力,脱肛,脉虚弱等。治宜升清举陷。方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实。
38补中益气汤
人参3克(焗服) 白术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陈皮1.5克 归身1.5克 生姜2片 红枣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枳实5克
2.滑脱不禁证:症见下痢不止,脓血阵阵,且厥且痢,此为元气欲脱之象。急以参附龙牡汤合桃花散,回阳救逆固脱
39.参附龙牡汤
人参3克(焗服) 白术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陈皮1.5克 归身1.5克 生姜2片 红枣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枳实5克
43桃花散
赤石脂48克(24克生用,24克研成粉末待用) 干姜3克 粳米24克
加减:
1.手足厥逆,脉沉微,属脾肾俱虚,阴寒内盛者,加附子、肉桂以增强温肾暖脾之力;
2.气虚者,可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3.血虚者,可加当归以补血;
4.久泻滑脱甚者,可加煨肉豆蔻以涩肠固脱;
5.肠风下血,日久水止,以致中焦虚寒者,干姜可改用炮姜,以入血分止血;
6.腹痛甚者,加白芍以缓急止痛。
痢疾其他治疗
(一)单方验方
1。《干金方》有;“下痢热诸治不差方。即。乌梅一升,黄连一斤,蜜和丸如梧子大,二十丸,日三,夜四神妙。。之记载。现有报道,用乌梅20克,黄连10克为散剂,每服5克,每六小时一次,结合地骨皮液保留灌肠,治急性菌痢(即湿热痢),取得显著疗效。
2.治痢散(《医学心悟》)“专治痢疾初起,不论赤白皆效。”药用。苦参(酒炒),陈皮、陈松萝茶(陈茶)各一斤,赤芍(酒炒)、麦芽.(炒)、山楂(炒),各十二两。”用法,上药共碾细末,每服四钱,水煎,连药末服下。本方对湿热痢有良好的疗效。
3.独头大蒜、黄连各等分,共为细末,米糊为丸。每次6克,一日三次,适用湿热痢。
4。苦参30-50克,水煎,浓缩至60---90毫升,每服20--30毫升,一日三次,适用于湿热痢。 .
5。鸦胆子仁工5粒,胶囊分装,每日三次饭后服下,连服5---10天为一疗程。适用于痢下酱色,时发时止。
6.生萝卜汁3杯,生老姜汁半杯,生蜂蜜汁1杯,陈细茶6克(水浓煎一杯),上四样药汁和匀,不须再煎,细呷服。适用于噤口痢。 .
7.赤石脂30克,炮姜10克,煎服,治痢而滑脱不禁。 .
8.关于单味草药治痢很多,如辣蓼,仙鹤草、海蚌含珠、马齿苋、篇蓄、地绵草、凤尾草、穿心莲、旱莲草、十大功劳叶、金银花,败酱草等可任选1一2味煎服,对湿热痢皆有疗效。其次山楂30--60克煎服,可治久痢。
(二)外治法
1.鼻嗅法;用醋喷炭火上,使产生蒸气,患者以鼻吸入蒸气,有开胃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痢而不思饮食者。
2.敷脐法;
(1)胡椒7粒,绿豆7粒,大枣肉1枚为丸敷脐,24小时后去药,适用于寒湿痢。
(2)田螺捣烂,入麝香少许,纳入脐中,适用于噤口痢。
3.吴茱萸18克,研细末醋调,敷两足心涌泉穴,纱布包扎,两小时后取下。适用于痢而不思饮食,四肢厥冷者。
(三)针灸治疗
针刺气海、天枢、上巨虚为主,发热加曲池、合谷。手法为紧提收按结合捻转之泻法。留针30-60分钟。每日1--3次(留针时如欲大便,捻针可使便感消失)。10天为一疔程。(《全国针刺麻醉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北京.1979年》)。
五、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葛根芩连微丸(柳江桥牌,广西柳州市中药厂):1次3g,1日3次,口服。用于细菌性痢疾腹泻、身热烦躁者。
(2)穿心莲片(山花牌。北京同仁堂提炼厂;苍岩山牌,石家庄乐仁堂制药厂;众胜牌,广州众胜药厂):1次5片,1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菌痢、肠炎。 (3)乌梅丸(天宁寺牌,陕西省榆林地区中药厂):1次2丸,1日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用于久痢久泻。
(4)加味香连丸(久强牌、同仁堂牌,北京中药二厂):1次6g,1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湿热痢疾,腹痛下坠。
(5)枳实导滞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1次6~9g,1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用于痢疾里急后重。
(6)香连丸(久强牌、同仁堂牌,北京中药二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1次3--69,1日2~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湿热痢疾,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泄泻。
(7)清开灵注射液(地坛牌,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药厂>:本品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400ml或0.9%生理盐水400ml中,1日2次静点。用于本病高热。
(8)生脉注射液(华西牌,四川华西医科大学制药厂;戎州牌,四川宜宾制药厂):用生脉注射液40ml加25%葡萄糖注射液40ml静脉推注,每10分钟1次,连续用药,待血压正常后,改为生脉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或0.9%生理盐水500ml静点,直至血压稳定。用于本病厥脱、休克。
(9)双黄连粉针(双黄连牌,哈尔滨中药二厂):先以适量注射用水充分溶解,再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稀释静脉滴注,每次每公斤体重用双黄连60mg,日1次。用于急性痢疾。
2.单验方
(1)湿热痢
①白头翁、马齿苋、苦参、穿心莲、金银花、败酱草、地锦草、地榆等任选1~2种,每日30~60g(鲜品加倍),水煎服,每日2~3次。
②独头蒜、黄连各等分,共为细末,每次6g,每日3次。
③黄连15g,乌梅20g,共研细末,每次服6g,6小时1次。
(2)赤白痢
①乌梅烘干研粉,每次吞服3--6g,每日3次。
②鲜大蓟1把,马齿苋30g,白木槿花12g。取水1碗,煎至半碗,每日早晚服2次。
(3)痢下酱色,时作时止鸦胆子去皮去壳15粒,胶囊分装。每日3次,饭后服下,连服5~10天为1个疗程。
(4)急性痢疾
白头翁15g,黄柏lOg,黄连15g,马齿苋20g。水煎取汁200ml,候温,保留灌肠,每次lOOml,1日2次,连用7天。
(5)各种痢疾独头蒜捣烂取汁lOOml,保留灌肠,日1次,连用7天。
(6)治痢而滑脱不禁赤石脂30g,炮姜lOg,水煎服。
3.食疗方
(1)湿热痢
①马齿苋500g(鲜品)洗净,热水浸后加油盐代菜食;也可将鲜马齿苋洗净捣汁,每次适量,加蜂蜜2匙,加温空腹服,日2次。
②马齿苋绿豆汤:鲜马齿苋200g,绿豆lOOg,洗净后共煎汤,顿服,连用3--4次。
⑧金针菜汤:金针菜lOOg,马齿苋lOOg,水煎取汁,加白糖适量,顿服。
(2)寒湿痢
①鲜鲫鱼500g,大蒜、韭菜适量。将鲫鱼去鳞、肠作烩,蒜韭食之。
②独头蒜2头,红、白糖各少许。将独头蒜去皮捣烂,兑入适量开水泡4~6小时,然后滤取清汁,放入适量红、白糖,一次服下。
⑧椒梅茶:胡椒10粒,乌梅肉6g,茶叶5g。共研细末,开水冲服。
④焦山楂50g,胡椒粉5g,红糖30g。焦山楂水煎取汁,入胡椒粉、红糖搅匀,频饮。
(3)阴虚痢银耳30g,粳米100g,共煮粥,空腹食之。
(4)虚寒痢
①干姜粥:干姜lOg,粳米60g。将干姜研为细末,同粳米煮粥,每日2次,空腹食之。
②老母鸡1只,胡椒20粒,山楂30g,干姜10g,红糖适量。将鸡去毛退净,除内脏切成小块,与胡椒、山楂、干姜、红糖一起入锅内,添水煮烂,吃肉喝汤。
(5)正虚邪恋
①生姜15g,乌梅肉30g,绿茶5g,红糖适量。生姜切成细丝,乌梅肉剪碎共放保温瓶中,沸水冲泡,浸半小时后,入红糖,顿服,日3次。
②山药60g,薏苡仁60g,粳米200g,红糖适量。山药、薏苡仁共研细末,粳米洗净加水煮粥,待要煮熟时,加入山药、薏苡仁共煮,等煮好后,加入红糖适量服食。
③鸦胆子仁15粒,桂圆肉适量。将鸦胆子仁研粉,以桂圆肉包裹吞服,每日3次,饭后服。
4.药物外敷及局部用药
(1)湿热痢
①大黄30g,川黄连、木香各20g。共研细末,取药末适量与食醋拌和调成厚泥状,纳入脐中,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②苦参研细末,用水调成糊状,纳脐中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③车前草15g,滑石6g,甘草1g。共捣烂如泥敷脐,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
④诸葛行军散:姜粉1.5g,硝石1g,牛黄15g,雄黄25g,硼砂15g,冰片15g,人工麝香15g,珍珠15g,共研为细末,装瓷瓶内,每次用药末0.6g,纳入脐中,以胶布固定,每日1次。
(2)寒湿痢
①吴茱萸、胡椒各lOg,共研为细末,醋调成膏,敷神阙穴、涌泉穴(双),每日换药1次。
②胡椒、绿豆、巴豆仁各2g。共研为细末,用熟大枣肉调成膏,敷神阙穴,每日换药1次。
③大蒜捣烂,敷神阙及涌泉穴,局部发赤有刺痛感时去掉,左右足交替敷。
④巴豆3粒,黄蜡lOg,共捣成膏,贴敷神阙穴,胶布固定,1日1换。
⑤巴豆去壳3粒,绿豆7粒,胡椒10粒,红枣2枚(去核)。诸药混合,捣融如膏,用时取膏1/2,分贴于神阙穴和脾俞穴,纱布盖好,胶布固定,1日1换,2~3次即愈。
(3)虚寒痢鲜鲫鱼1条,胡椒16粒,共捣如泥,贴神阙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1次。
(4)正虚邪恋痢诃子肉、罂粟壳、赤石脂各200g,干姜lOOg,煅龙骨lOOg,乳香、没药各15g,肉豆蔻50g。诸药共研细末,熬膏贴脐。
5.针灸和拔罐
(1)针灸
①湿热痢
取合谷、上巨虚、天枢、内庭等穴,均用泻法。
②热毒炽盛
取天枢、足三里、曲池等穴。抽搐不止者,加人中、太冲、阳陵泉;高热神昏者,加水沟、委中;厥脱加关元。天枢、足三里、曲池均施凉泻法,委中以三棱针刺血,关元隔盐灸,人中、太冲、阳陵泉均用泻法。
⑧寒湿痢
取合谷、天枢、上巨虚、中脘、气海、阴陵泉等穴。合谷、天枢、上巨虚均用泻法,中脘、阴陵泉平补平泻,气海补法,并加灸。
④正虚邪恋痢
取合谷、天枢、上巨虚、关元、脾俞、胃俞、神阙等穴。合谷、天枢、上巨虚平补平泻,关元、脾俞、胃俞用补法,并加灸,神阙穴隔盐灸。
(2)拔罐
①火罐
取大肠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等穴。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取大小适宜的火罐,用闪火法或架火法将罐扣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隔日1次,两组穴交替使用。
②刺血拔罐
取大椎、脾俞、肝俞;大肠俞、胃俞;天枢、中脘、关元等组穴。以上3组穴,每日取1组。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用不锈钢三棱针对所选的一组穴位刺入皮肤2~3cm深,以出血为宜,然后取大小适宜的火罐,用闪火法扣在所选穴位上,留罐15分钟,每日1次。
【现代研究】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有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表现,是最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性疾病之一。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节为多见。属中医的“痢疾”范畴。中医药治疗细菌性痢疾方法甚多,简便易行,且疗效确著。现就近10年来中医对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研究概况介绍如下:
一、主方加减治疗的研究
王永玲等认为痢疾之证无论虚实,皆有积滞内停,气血失于和调,故采用调利气血,消积导滞止痢为主法,药用自拟归芍止痢汤(当归、白芍各30g,黄柏30g,生山楂30g,滑石12g,槟榔、枳壳各6g,木香、莱菔子、甘草各3g)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42例,结果临床疗效优于复方新诺明治疗组、氯霉素治疗组(P<o.01),总有效率达97.6%(实用中医药杂志,1997,<1>:18)。
李瑾认为急性菌痢临床多见湿热痢,治疗应以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郁导滞为主法,选用归芍汤(当归、白芍、黄芩、葛根、枳壳、木香、槟榔、莱菔子各109,甘草69),随证加减,属疫毒痢加白头翁15--30g;寒湿痢加炮姜3g,白蔻10--12g;阴虚痢加沙参10g,麦冬10--12g;湿热痢用原方,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50例,结果全部治愈(陕西中医,1997,18(7>:312)。
罗世稀认为痢疾初起多属实属热,故采用具有泻热通滞、健脾燥湿、温里散寒、止泻安中之功的痢泻散(生、熟大黄各30g,苍术90g,杏仁60g,炒羌活60g,川乌、甘草各45g)诸药如法炮制后研细末备用,赤白痢每服5g,以藿香、薄荷煎汤调服,1日3次。治疗急性痢疾35例,取得良效(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5,(2>:49~50)。
苏爱芬采用清热化湿汤(黄芩9g,黄连9g,地榆15g,刘寄奴15g,当归9g,白芍15g,山楂lOg,木香6g,玉片lOg,甘草6g)治疗急性菌痢100例,服3~9剂后,治愈率达100%(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4,<3>:37)。
孙松生等认为脾、胃、大肠、小肠为仓廪之官,主运化,排糟粕,最忌郁滞,故治疗必须化滞行郁以调理气机,采用痢下通治治法。药用当归20~30g,白芍20~30g,炒莱菔子20g,炒枳壳15g,槟榔10~15g,木香6~10g,川厚朴6~10g,车前子20--40g,甘草lOg为主方。湿热痢者加金银花20--30g;寒湿痢者加苍术lOg;疫毒痢者加白头翁30g;休息痢者加人参、薏苡仁30g;阴虚痢者加阿胶lOg;虚寒痢者加附子10~15g,干姜、肉桂各5g。另赤痢多重用白芍,白痢多重用当归,治疗痢疾200例,治愈192例,显效2例,失察6例。其中大多数患者服用6剂以下即愈(山东中医杂志,1996,15<6>:252)。
刘云霞等应用四黄散(黄芩15g,黄柏12g,黄连6g,大黄lOg)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55例,对照组32例,采用庆大霉素24万单位加入5%葡萄糖盐水500ml静滴,日1次。两组均酌用林格氏液、糖盐等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5~7日为l疗程。结果两组分别治愈50、23例,好转4、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0.9%、71.9%(P<0.05)。中医辨证湿热痢疗效优于寒湿痢(P<o.05)(湖南中医药导报,1997,<1>:26,--.27)。
高金堂用白马银黄汤(白头翁、银花、山楂各159,马齿苋609<鲜品日用1509),黄连、丹皮、白芍各10g,黄柏、秦皮各12g,木香9g,生甘草3g)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50例,结果痊愈30例,显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中国乡村医生,1997,<7>:30--31)。
二、单方、验方治疗的研究
采用单方、验方治疗急性菌痢,具有针对性强,疗效高特点。
盛定松等采用双藤汤(红藤50~lOOg,忍冬藤25~50g)治疗急性菌痢177例,结果治愈116例,治愈时间平均为2.5天(浙江中医杂志,1989,24<10>:448)。
陈治水用双白合剂(干翻白草50g,干白屈菜259)治疗急性菌痢350例,结果治愈337例,无效13例,治愈率为96.3%(浙江中医杂志,1987,22<7>:303)。
常绍颜取黄芩、黄柏、白头翁、神曲,按2:2:5:1的份量制成糖衣片,治疗急性菌痢126例,有效率为94.44%(中级医刊,1990,<9>:54)。
黄红英综述文献报道应用单味中草药杨树花、苦痧药、诃子、贯筋草、翻白草、苍耳草、萹蓄等治疗急性菌痢,都取得了较好疗效。
大量实验资料也证明,这些中草药对痢疾杆菌有明显的抑制或灭菌作用(广西中医药,1992,<3>:40~41)。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杜长江用黄芩、白芍一金银花各15g,黄连、大黄各3g,广木香、黄柏、当归各lOg。呕吐加竹茹,便血多加地榆、仙鹤草,同时配合服用复方新诺明,每次0.96g,每日2次。共治疗急性菌痢124例,全部治愈,平均疗程2.5天,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陕西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