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音传千古!沉痛悼念一代芦笙大师、芦笙改良先驱东丹甘

招聘

乡村振兴
图书
十佳苗歌

讣告

- 沉痛悼念东丹甘(杨万选)先生 -

贵州省音乐家协会芦笙研究会顾问、原贵州省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奏员、著名苗族芦笙改革家、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改良芦笙主要创始人东丹甘(又名杨万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7日早上7时在贵阳中医二附院逝世,享年87岁。贵州芦笙界在此沉痛哀悼并缅怀东丹甘先生为贵州乃至全国芦笙事业所做出的丰功伟绩!

高山仰止悼先生,兹定于2021年5月9日下午16时在贵阳景云山殡仪馆思贤厅举行追悼会!谨此讣闻。

贵州省音乐家协会芦笙研究会

2021年5月8日

东丹甘,又名杨万选,是贵州省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奏员,我国现代芦笙之父,著名苗族芦笙改革家、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改良芦笙主要创始人。(东丹甘先生官网:http://www.ddgol.org)

东丹甘先生一生致力于芦笙文化发展事业,发展了一整套芦笙演奏技法和表演艺术,最早在多所高等音乐院校开创一门新的芦笙专业;最早创建音域宽广音色丰富的芦笙乐队;最早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公演芦笙独奏,合奏曲。

贵州芦笙届在此沉痛哀悼并缅怀我们最敬重的东丹甘先生为苗族芦笙事业所做出的丰功伟绩!

杨正平:我和恩师东丹甘

2021年5月7日上午突然在微信里听到恩师东丹甘离世的消息,我心里悲痛至极,顿时失声痛哭……

我有幸成为东丹甘老师的学生,是我杨正平一生的荣耀,在我记事的时候就听老人说过“东丹甘”这个名字,1990年4月我有幸赴贵阳参加贵州省“四月八”芦笙大赛,当时东丹甘老师作为评委,我第一次看见东丹甘老师,心情很是激动。1997年我考上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成音班,学的是音乐表演专业主修芦笙,学校领导安排我的芦笙主修老师是东丹甘,当时我激动万分,很庆幸成为东丹甘老师的弟子。

恩师家在贵阳市堰塘街十九中隔壁,我是每周二下午去恩师家上课,恩师给我上的第一堂课问:“杨正平,你为什么选择学习芦笙?现在芦笙不是那么走俏”,当时我毫无思索地说”,“因为我喜欢芦笙”,就这样我正式成为东丹甘老师门下的弟子,我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我跟东丹甘老师学习芦笙两年期间,恩师毫无保留地将他所有芦笙文化知识及音乐知识传受给我,东老师上芦笙课要求很严,他上课认真,耐心讲解、分析辅导、不厌其烦地示范重复演奏。直至我掌握为止,两年中恩师教我学习了很多芦笙高难度演奏技巧和学习他创作的芦笙乐曲;有《苗家地方花一样》《春到苗岭》《月亮出来了》《太阳照苗山》 《放木排》《苗寨欢舞》以及东老师改编的南斯拉夫《桥》》的电影主题曲《阿.朋友再见》等等十多首芦笙乐曲。

记得我毕业那年,那是1999年5月28日,我毕业芦笙独奏音乐会那天,不巧,东老师正好受邀赴台北演出,启程前往贵阳机场,当我芦笙独奏音乐会进行到第5个节目时,东老师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观众席上,顿时我信心大增,演出更加投入,最后我芦笙独奏音乐会大获成功,后来得知恩师为了看我毕业“芦笙独奏音乐会”特意把机票改签了。

在向恩师学习芦笙期间得知东丹甘老师是黄平重兴人、苗族,贵州省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奏员、著名苗族芦笙改革家、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改革芦笙主要创始人、先驱者。他的事迹和成就被《中国艺术家辞典》《世界名人录》《中国音乐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艺术家辞典》等十多部辞书收录,恩师为贵州乃至全国芦笙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课堂上我和东丹甘老师之间是师生关系,课堂以外东老师把我当着好朋友相待,东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每当我们相聚时总是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

今天2021年5月7日恩师东丹甘先生离我而去,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深感悲痛,芦笙为您哭泣,天地为您悲戚,恩师一路走好。

杨正平

2021年5月7日

千里共笙音——记芦笙大师东丹甘先生 

大乃长者也,传承引路。师乃老师也,答疑解惑。

四十几年前团里派我去贵州采风学习创作。那是一个只有广播电台和报纸、少有电视、少有私人电话。少有笙教科书的一个年代。

久闻东丹甘的大名,能在大师的指导下练习芦笙真是太荣幸了。当东老师知道我是带着创作任务来到贵州采风学习的时候二话没说先纠正了我芦笙的演奏指法,然后听了我演奏的三种芦笙创作动机之后,建议我用《火车进侗乡》的动机去发展,还帮我设计了我的芦笙处女座作《瑶家儿女唱新歌》的舞蹈,那独特的结束舞蹈动作一直沿用至今舞台效果甚好。东老师拉着我一起跳舞蹈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永远不能忘怀。

东老师并没有因为我第一节课没有学习他的芦笙曲而感到不悦。反而是站在我的立场上根据我本身的条件鼓励我学习好创作好芦笙的乐曲。这种兄长般的帮助与关爱,使我增强了学习芦笙,创作芦笙乐曲的信心和决心。

在那以后东老师进京汇演、录音、开会,我们见面的机会多了起来。

他给我讲芦笙史,讲芦笙改革的故事,讲传承发展的重要性,讲出国的许多趣事,上课时是老师下课时是兄长。我们聊人生,聊芦笙,聊美丽的家乡,聊到高兴之处,东老师还会用芦笙即性的演奏一段。芦笙的因缘把我和东老师连在一起啦!

正是因为有了东老师等前辈们的辛勤付出努力耕耘为我们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芦笙音乐。看今朝众多的“东丹甘”们在传承发展创新自信的芦笙音乐之路上努力前行。是啊,芦笙需要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今年因为身体的原因东老师已经不能讲话了。他的女儿杨春老师告诉我东老师要回贵州了要回到他的家乡了……我凌晨起床到机场去送东老师。老师并不知道我要去送他。在机场老师看到我时双眼一亮,嗨!这不就是老师在舞台上的那种眼神吗!

没有语言,我们的双手紧紧地握着,长时间的握着。我心里默默的祈祷,祝愿东老师平安,平安。东老师的家乡与北京相隔千里。但芦笙的姻缘把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初心不改,芦笙永远会在心里共同奏响,在大地奏响,在中国和世界的舞台奏响……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伊永仁

2018春

◆END◆

— 三苗荐读 —

《苗族简史》

苗族历史一本通

《《扫码订购阅读

/图片点击·阅读详情/

图片来源:杨培德、杨华、杨春、杨德贵、部分网络

文字来源:杨正平、伊永仁、 贵州省音乐家协会芦笙研究会

责任编辑:九妹~小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