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眩晕证精选的药方
治眩晕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眩晕证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26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一.外感眩晕证:风寒风热、风燥、风湿表证等,
1.风寒表证用川芎茶调散加减
川芎12克 荆芥12克 白芷6克 羌活6克 甘草6克 赤芍6克 清茶6克 防风4.5克 薄荷24克 细辛3克(后下)
加减:
1.若头痛属风寒者,可重川芎,并酌加苏叶、生姜等以加强祛风散寒之功;
2.属风热者,去羌活、细辛,加蔓荆子、菊花以散风热;
3.若头痛日久不愈者,可配全蝎、僵蚕、桃仁、红花等以搜风活血止痛。
头痛加减:
1. 若头痛剧,无汗,遇寒即甚,寒象明显可加熟附子、麻黄。
2. 若兼见咳嗽,痰稀色白,可在上方基础上加杏仁、前胡、苏叶增强宣肺止咳之力。
头痛加减2;
1. 风寒夹湿,头痛如裹者,加苍术、蒿本、半夏、陈皮;
2. 项背发僵而酸楚者,加蒿本、葛根;
3. 兼阳虚者,加人参、附子、桂枝;
4. 兼气虚者,加太子参、茯苓;
5. 若寒邪侵犯厥阴经脉,引起巅顶痛,甚则四肢厥冷、苍白,脉弦者,加吴茱萸、生姜、红枣等;
6. 咳嗽痰多者,加杏仁、苏子、半夏。
临证参考本证属外感头痛,确有虚象者,酌量加入补虚之品,不可过于滋补,以防恋邪。
2.风热表证用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豆豉5克、牛蒡子6克、荆芥5克、薄荷6克、竹叶5克、钩藤9克、白蒺藜9克、生甘草3克
3.风燥表证用桑杏汤加减。
桑叶3克、豆豉3克、杏仁4.5克、贝母3克、栀子3克、麦冬6克、沙参6克、玄参3克
4.风湿表证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6克、独活6克、川芎3克、藁本3克、防风3克、蔓荆子2克、车前子5克、炙甘草3克
可另选用感冒药方使用。
二.肝阳上亢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加重。恼怒加重。面时潮红。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5.天麻钩藤饮。
天麻9克(焗服) 钩藤12克(后下) 生石决明18克(先煎) 山栀子9克 黄芩9克 川牛膝12克 杜仲9克 益母草9克 桑寄生9克 夜交藤9克 朱茯神9克
加减:
1.重证,加入羚羊角,则药力益著;
2.若进入后期血管硬化之症,加酌加槐花、海藻,盖现代研究称所含路丁有改变血管硬化之功。
3.阳亢化风,眩晕较甚,唇舌或肢体发麻者,除羚羊角外,可酌加代赭石、牡蛎、龙骨、磁石等以镇肝潜阳熄风;
4.肝火偏盛,头痛较剧,面红目赤,舌苔黄燥,脉弦数者,可酌加龙胆草夏枯草、丹皮,或加服龙胆泻肝丸以清肝泻火
5.便秘,可加大黄、芒硝,或加服当归龙荟丸以泻肝通俯;
6.肝肾阴虚明显,可酌加女贞子、枸杞子、白芍、生地、何首乌等以滋养肝肾。
眩晕证加减:
1. 若阴虚较甚,症见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较为明显者,可先加生地、麦冬、玄参、首乌、生白芍等滋补肝肾之阴。
2. 若肝火亢盛,症见眩晕,头痛较甚,耳聋,耳鸣暴作,目赤口苦,舌红苔黄燥,脉弦数,可选加龙胆草、丹皮、菊花、夏枯草等以清肝泻火,去杜仲、桑寄生。或改用龙胆泻肝汤加石决明、钩藤等以清肝泻火。
3. 若大便秘结者,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加用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
4. 若眩晕剧烈,泛泛呕吐,手足麻木甚至震颤者,有阳动化风之势,可加珍珠母、龙骨、牡蛎、羚羊角等,以镇肝熄风
5. 若肝肾阴虚较甚,风阳翕张,眩晕较甚,伴有腰膝酸软、遗精疲乏,舌质红,脉弦细数者,可用大定风珠育阴潜阳。
6. 若肝阳亢极化风,证见眩晕欲仆,头痛如掣等症,可用羚羊角粉吞服,牡蛎、代赭石入煎以镇肝熄风,或用羚羊角汤加减,以防中风变证。
对于盱阳上亢型眩晕的辨治,应注意到肝体阴用阳、性刚主动的特点,时时注意阳亢与阴虚的缓急轻重,审其阴阳,辨其虚实,充分体现。善治上者,必求其下”的精神。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加减:
1. 肝火偏盛,面红目赤、咽痛明显者,可加龙胆草、丹皮以清肝泄热,或改用龙胆泻肝汤加石决明、钩藤等以清肝泻火
2. 兼腑热便秘者,可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3. 若肝阳亢极化风,证见眩晕欲仆,头痛如掣等症,可用羚羊角粉吞服,牡蛎、代赭石入煎以镇肝熄风,或用羚羊角汤加减,以防中风变证。
临证参考本证以标实证出现,但往往也可同时出现肾阴虚或肝肾阴虚的本虚证表现,若出现则宜加强滋养肝肾,平肝潜阳之药,如牡蛎、龟甲、鳖甲、何首乌、生地等;若肝肾阴亏严重者,应参考肾精不足之证化裁治之。
1.肝风内动、本病的肝阳上亢证:最易化火生风,导致肝风内动,发生中风。轻者表现为手足麻木、肢体震颤、口眼?斜等,重者则可发生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治宜平肝熄风,清热止痉,可用羚羊钩藤汤加全蝎、地龙、蜈蚣、僵蚕等虫类搜风药。
6.羚羊钩藤汤
羚羊角4.5克(刨细丝,先30分钟) 霜桑叶6克 川贝12克(去心) 鲜生地15克 双钩藤9克(后下) 滁菊花9克(后下) 茯神木9克 生白芍9克 生甘草2.4克 全蝎5克 地龙5克 蜈蚣5克 僵蚕5克 淡竹茹15克(先煎)
加减
1.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
2.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
3.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4.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凉开止痉;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
. 7.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滋补津液。
8.若无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2.不寐 若阳亢化火,扰动心神,神不得安则可发生不寐。表现为失眠,性情急躁,目赤口苦等,治宜清肝泻热,佐以安神,可用龙胆泻肝汤加磁石、龙齿等。
7.龙胆泻肝汤
酒龙胆草6克 栀子9克 炒黄芩9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3克 酒生地黄9克 柴胡6克 磁石15克 龙齿15克 生甘草6克
加减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三.气血亏虚证:眩晕,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失眠。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
8.归脾汤
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炒酸枣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黄芪3克 远志3克 木香1.5克 当归3克 龙眼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加减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眩晕证加减:
1. 若气虚而卫阳不固,自汗时出者,可加防风、浮小麦以益气固表止汗。
2. 若气虚湿盛,伴有泄泻或便溏者,重用茯苓、白术,加薏苡仁、泽泻、炒扁豆,炒当归。
3. 若为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者,可表现为眩晕而兼见气短乏力,纳差神疲,便溏下坠,脉象无力等,可用补中益气汤。
4. 若气虚进一步发展,兼见阳虚症状,如形寒肢冷,腹中隐痛等,可于归脾汤中加桂枝、干姜以温阳益气。
5. 若血虚心神失养者,可兼见心悸怔忡、不寐等,可加柏子仁、朱砂等以安神。
6. 若血虚较甚,可见面色惨白无华,加熟地、阿胶、紫河车(冲粉)等。
7. 若因失血引起,先按血证治以止血,后进行调治。
如本证失眠不重者,可用十全大补汤加减。
9.十全大补汤
人参6克(焗服)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3克 酒当归9克 熟地12克 白芍9克 川芎6克 生姜5片 红枣5枚 黄芪12克 肉桂3克(研粉焗服)
加减
1.心悸怔忡者,加五味子、酸枣仁等以养心安神;
2.自汗不止者,加煅龙骨、煅牡蛎等以敛汗固表。
加减
1. 脾阳虚衰,中焦运化无权,兼见畏寒肢冷,唇甲淡白者,则在上方中去地黄、枸杞子、牛膝,加干姜、熟附片等以温运中阳。
临证参考 本证以健脾益气生血为主要治疗方法。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如遇心脾两虚,心悸、少寐、健忘证候明显者,则可选用 归脾汤以补血养心安神;
气血亏虚以血虚为甚者,往往有失血病史,可用 当归补血汤加味或圣愈汤加味,其中黄芪5份,当归1份,在大补元气的基础上,促进血之生成,并可在方中加黄精、山药、枸杞子、鸡血藤等;
若有出血倾向者,则应寻找出血部位与原因,可参照 血证辨证治疗。
若有出血病史,气血亏虚为甚者,可用当归补血汤加味或圣愈汤。
10.当归补血汤
北黄芪30克 酒当归6克
1.血虚证而无阳浮发热者,黄芪之量宜减;
2.气不摄血之出血证,可加仙鹤草、血余炭等以加强止血之力。
11.圣愈汤
人参6克(焗服) 酒当归9克 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黄芪30克
四.肾精不足证:眩晕、耳鸣、精神萎靡。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五心烦热。舌质红、脉沉细数。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偏阴虚用左归丸 偏阳虚者用右归丸
12.左归丸
大怀熟地12克 炒山药6克 枸杞子6克 山茱萸6克 酒川牛膝6克 盐菟丝子6克 鹿角胶6克(焗) 龟胶6克(焗)加减:
1.滑精者,去川牛膝;
2.无火象者,去龟胶;
3.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
4.火?烁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润肺止咳;
5.夜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
6.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渗湿;
7.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8.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
眩晕证加减:
1. 若见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者,为阴虚有热,可加炙鳖甲、知母、黄柏、丹皮等以滋阴清热。
2. 若精虚导致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者,可在本方证的基础上参照肝阳上亢证进行辩证施治。
3. 若失眠、多梦、健忘等心肾不交症状明日,可加阿胶、鸡子黄、酸枣仁、柏子仁等,以交通心肾,养心安神。
4. 若肾精虚甚,子盗母气,肺阴亦虚者,可加沙参、麦冬、玉竹等滋养肺肾。
5.若遗精频频者,可选加莲须、芡实、桑螵蛸、潼蒺藜、覆盆子等以固肾涩精。
加减:
1. 偏于阴虚有内热者可加炙鳖甲、知母、黄柏、丹皮、菊花、地骨皮等以滋阴清热;
2. 偏于阳虚者,宜补肾助阳,加入巴戟天、仙灵脾等温润之品,助阳而不伤阴,亦可用右归丸主治;
3. 若遗精频频者,可选加莲须、芡实、桑螵蛸、潼蒺藜、覆盆子等以固肾涩精。
临证参考肾精不足之眩晕日久,阴损及阳,致阴虚于下,阳浮于上,宜配合龙骨、牡蛎、珍珠母等以潜浮阳。同时应密切注意观察,防止发生中风之可能。待病情改善后,可选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或还精煎长服,以图根治
13.右归丸
大怀熟地12克 炒山药6克 山茱萸4.5克 枸杞子6克 鹿角胶6克 菟丝子6克 姜杜仲6克 当归4.5克 肉桂3克(粉冲服) 炮附子3克(先煎)
加减:
1.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3-6克(焗服);
2.如阳虚滑精,或带浊便溏,加酒补骨脂6克;
3.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吸虚寒之证,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阴虚阳痿,加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或狗鞭一条。
眩晕证加减:
1. 若寒象不重,可加巴戟天、仙灵脾易肉桂、附子以防辛燥太过而伤精。
2. 若兼见短气喘逆,咳逆汗出等,为肾虚不能枘气,可加人参、胡桃仁、蛤蚧等以助肾纳气。
3. 若兼见下肢水肿者,为阳虚水泛,可加桂枝、茯苓、泽泻等温肾利水。
4. 若兼见大便溏泄、腹胀少食等,可加白术、茯苓等以健脾止泻。
或可选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或还精煎长服。
14.六味地黄丸
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1.阴虚而火盛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
2.兼纳差腹胀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滞气碍脾。
15.杞菊地黄丸
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枸杞子5克 菊花5克(后下)
五.痰浊中阻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16.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4.5克 明天麻3克(包) 茯苓3克 橘红3克 白术9克 甘草1.5克 生姜3克 红枣2枚
加减
1.若湿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加泽泻、桂枝以利湿化饮;
2.若肝阳偏亢者,加钩藤、代赭石以潜阳熄风。
眩晕证加减:
1.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为胃失和降,可加代赭石、竹茹以和胃降逆止呕。
2.若脘闷不食,腹胀较甚者,为湿壅气滞,可加白蔻仁、砂仁等理气化湿健脾。
3 .若肢体沉重苔腻者,为湿困脾阳,可加藿香、佩兰、石菖蒲等以醒脾化湿。
4.若耳鸣重听者,为痰湿闭阻清窍,右加葱白、郁金、石菖蒲等以通阳开窍。
5.若见头目胀痛、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舌苔黄腻、脉弦滑者,为痰阻气机,郁而化热,可加黄连、竹茹等以化痰清热
6.若见腹胀泄泻苔白腻者,为痰湿伤及腹阳,可加干姜、煨肉豆蔻等以温脾止泻。
7.若见心悸怔忡者,为痰浊蒙闭心阳,可加石菖蒲、郁金、酸枣仁、朱砂等以通阳化痰安神。
加减2:
1.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胆南星之类以除痰降逆;
2.舌苔厚腻,水湿潴留者,可合五苓散,使小便得利,湿从下去;
3.脘闷不食者,加白蔻仁、砂仁化湿醒胃;
4.若兼耳鸣重听者,加生葱、石菖蒲、远志以通阳开窍。
临证参考本证虽以标实为主证,但临证尚须探求病之根源,若为脾虚生痰者,则应用六君子汤加黄芪、竹茹、胆南星、白芥子等;若为寒饮内停,可用苓桂术甘汤加干姜、附子、白芥子等以温化寒饮;若为痰郁化火,宜用温胆汤加黄连、黄芩、天竺黄等以化痰泄热,或合礞石滚痰丸以降火逐痰;若愤怒郁勃,痰火肝风交炽者,用二陈汤合当归龙荟丸,并可随证酌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等熄风之品。
若为脾虚生痰者,用六君子汤加黄芪、竹茹、胆南星、白芥子等。
17.六君子汤
人参3克(焗服) 白术4.5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生姜3片 红枣2枚 黄芪5克 竹茹5克 胆南星4.5克 白芥子4.5克
1.气虚较甚者,重用人参、白术;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陈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
若为寒饮内停,可用苓桂术甘汤加干姜、附子、白芥子等温化寒饮。
18.苓桂术甘汤
茯苓12克 桂枝9克 白术6克 炙甘草6克干姜6克 附子6克 白芥子6克
1.如眩晕甚者,加泽泻,利水消饮邪;
2.咳嗽呕吐稀涎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
3.干呕,巅顶疼痛,肝胃阴寒水气上逆者,加吴茱萸,以温中暖肝,开郁止痛;
4.身瞤动而水气上泛,加附子,以温散水气;
5.脾气虚弱者,加党参、黄芪以益气健脾。
若为痰郁化火,宜用温胆汤加黄连、黄芩、天竺黄等以化痰泄热;或合礞石滚痰丸以降火逐。
19.温胆汤
半夏6克 陈皮15克 茯苓4.5克 炙甘草3克 竹茹6克 枳实6克 黄连6克 黄芩6克 天竺黄6克 生姜15克 红枣1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若愤怒郁勃,痰火肝风交炽者,用二陈汤合当归龙荟丸,并可随证酌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等熄风之品。
20.礞石滚痰丸
金礞石6克 酒大黄16克 酒黄芩16克 沉香2克
21.二陈汤
半夏6克 陈皮3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 生姜6克 红枣2枚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15.如以寒痰凝滞为主,则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助温化寒痰
22.当归龙荟丸
当归3克 龙胆草3克 山栀子3克 黄连3克 黄柏3克 黄芩3克 芦荟1.5克 青黛1.5克 大黄1.5克 木香0.45克 麝香0.15克(包)
六.瘀血阻窍证:眩晕时作,反复不愈,头痛,唇甲紫黯,舌边及背有瘀点、瘀斑或瘀丝,伴有善忘、夜寐不安、心悸、精神不振及肌肤甲错等,脉弦涩或细涩。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23.血府逐瘀汤
当归9克 生地9克 桃仁12克 红花9克 枳壳6克 赤芍6克 柴胡3克 甘草6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牛膝9克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加减2:
1. 若兼气虚身倦无力,少气自汗者,宜加黄芪(30克以上)以补气得血;
2. 若兼畏寒肢冷者,可加附子、肉桂以温经活血;
3. 若兼虚热内生,骨蒸潮热,肌肤甲错者,可加丹皮、黄柏、知母、玄参,重用干地黄,去桔梗、枳壳耗津之品,以达到清热养阴,祛瘀生的目的。
4. 如因血瘀阻滞经脉所致者,可加用落得打、自然铜、苏木、血竭等活血化瘀疗伤之品;
5. 如因瘀停滞胸中,迷闭心窍,致恍惚眩晕者,可配合石菖蒲、远志、琥珀、丹参等化瘀通窍,或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临证参考如因跌仆坠损,脑部瘀血阻滞经脉所致者,可加用落得打、自然铜、苏木、血竭等活血化瘀疗伤之品;如因血瘀停滞胸中,迷闭心窍,致恍惚眩晕者,可配合石菖蒲、远志、琥珀、丹参等化瘀通窍,或用通窍活血汤加减。产后血瘀眩晕者,可用消魂散或失笑散加减。
如因血瘀停滞胸中,迷闭心窍,致恍惚眩晕者,可用
24.通窍活血汤加减。
赤芍3克 川芎3克 桃仁6克(捣成泥) 红花9克 生姜9克 老葱3克 红枣7枚 麝香0.15克(粉,冲服)
1.如见痰湿内阻,加半夏、瓜蒌皮、川贝、天竺黄;
2.项强加葛根;
3.言语不利,加石菖蒲、远志;
4.气虚,加党参、黄芪;
5.瘀血明显,加当归尾,三七;
6.心悸、失眠,加远志、酸枣仁;
7.眩晕,加胡桃肉、黑芝麻、女贞子、枸杞子;
8.肝阳上亢,加羚羊角粉、生石决明;
9.便秘,加大黄;
10.阴虚,加生地、玄参;
11.血热妄行、神志昏糊,加紫雪丹;
12.晕厥者,加至宝丹。
产后血瘀眩晕者,可用消魂散或失笑散加减。
25.消魂散
组成:泽兰叶 泽兰叶3克人参 人参3克炙甘草 炙甘草1克川芎 川芎3克荆芥 荆芥9克
消魂散功效与作用益气血,散外邪。
主治
产后恶露已尽,气血虚弱,感冒风邪,忽然昏晕不醒人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3~6克,温酒热汤各半盏调服,同时可用醋喷在炭火上,取烟熏鼻。
26.失笑散
五灵脂6克 蒲黄6克
1.胃脘胀痛,痛有定处,舌黯,脉弦,是气滞血瘀证,宜合金铃子散以行气活血止痛;
2.若痛有定处而畏寒喜热,属寒凝血瘀者,可加炮姜、小茴香以温经散寒。
3.妇女经前或经行小腹胀痛,经血挟块,血块排出后痛减,为冲任气血瘀滞,可酌加益母草、红花、桃仁、香附、玄胡等以活血行气。
4.产后小腹疼痛,拒按,恶露淋漓不畅,可与生化汤合用,熔行血止血于一炉。
5.月经不调属血滞而兼血虚者,宜与四物汤同用,以加强养血调经之功。
眩晕其它治法 ,
单方
1.一味大黄散 大黄一味,酒炒三遍,研末,茶调,每服8-9克, 日服二次,治疗痰火眩晕,为治标之法。(《丹溪心法
2.一味鹿茸酒 取鹿茸15克,酒煎,去渣,入麝香少许服用,治阳弱眩晕。(《医学实在易》)
眩晕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牛黄清心丸(李时珍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1日2次。适用于心肝火旺之眩晕。
(2)补中益气丸(京华牌,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每次6g,1日2次。适用于中气不足,气血亏虚之眩晕。
(3)脑立清(强牌,北京中药二厂):每次1袋,1日2次。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
(4)愈风宁心片(同仁堂牌,北京同仁堂中药提炼厂):每次4~6片,1日3次。适用于脑供血不足者。
(5)六味地黄丸(同仁堂牌,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每次30粒,1日2次。适用于肾精亏虚之眩晕。
2.单验方
(1)血虚眩晕生五月艾45g,黑豆30g,煲鸡蛋服食;或川芎lOg,鸡蛋1只,煲水服食;或桑椹子15g,黑豆12g,水煎服。
(2)肾精不足眩晕羊头1只(包括羊脑),黄芪15g,水煮服食;或胡桃肉3个,鲜荷蒂1枚捣烂,水煎服;或桑寄生120g,水煎服。
(3)瘀血眩晕生地30g,钩藤30g,益母草60g,小蓟30g,白茅根30g,夏枯草60g,山楂30g,红花9g,地龙30g,草决明30g。以水浓煎160ml,1次服40ml,1日2次。
(4)痰饮眩晕生明矾、绿豆粉各等分研末,用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早晚各服5丸,常服;或明矾7粒(如米粒大),晨起空腹开水送下。
3.针灸
(1)肝阳上亢证选用背俞穴、足三阴、足少阳、督脉等经穴为主,如百会、风池、肝俞、肾俞、三阴交、太溪、行间等,用毫针,行泻法。
(2)痰浊中阻证选用手厥阴、足太阴、足阳明等经之穴和俞募穴,如脾俞、中脘、章门、内关、丰隆、解溪等,用毫针,行泻法或平补平泻手法。
(3)瘀血阻窍证选用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等经之穴,如合谷、归来、天枢、三阴交、血海等穴,用毫针,合谷行补法,余穴均行泻法。
(4)气血亏虚证选用任脉、手厥阴、足太阴、足阳明等经之穴和背俞穴,如膈俞、脾俞、中脘、气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用毫针,行补法,并可配合灸法。
(5)肾精不足证选用任脉、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之穴和有关背俞穴为主,如命门、肾俞、志室、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用毫针,行补法,并可配合灸法。
眩晕现代研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病或厥病、脱病而危及生命。临床上用中医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状况介绍如下。
一、从痰论治
治痰之法是治疗眩晕病证常用方法。对痰浊眩晕多以健脾化痰为主,常用泽泻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等,药选泽泻、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等,泽泻用量宜多。有夹风、夹火等兼夹证时宜随证加减。热甚者多加黄芩、石膏、知母;肝气郁滞多加柴胡、芍药、川芎;脾阳虚加附子、干姜;肾阳虚以真武汤加减;痰浊内阻而感外邪引发眩晕,可用龚廷贤清晕化痰汤(茯苓、陈皮、白芷、防风、羌活、枳实、法夏、南星、川芎、细辛、酒芩、甘草)加减。如孙敦琇应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制半夏129,鲜生姜69,云茯苓129),呕甚加代赭石(先煎)、泽泻;缓解后加党参、炒白术治疗眩晕42例,总有效率为92.8%(辽宁中医杂志,1995,22<3>:115~116)。李爱华应用止眩汤治疗眩晕60例。止眩汤主要由泽泻汤、五苓散、温胆汤、四逆散加减而成的。结果治愈44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新中医,1995,<6>:28~29)。文光林应用加味半夏天麻汤治疗美尼尔综合征57例,结果基本控制21例,显效23例,有效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中国农村医学,1994,<2>:38)。
二、从气血论治
对气血两虚眩晕者治宜养阴补血益气。药用旱莲草、女贞子、当归、麦冬等养阴补血,并重用党参、黄芪益气生血,有兼夹证时宜随证加减。
对血瘀眩晕宜疏调气血,常用方有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桃红四物汤、通窍活血汤等。
耿秋生等报道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独参及丹参注射液治疗35例眩晕,结果总有效率达94.3%,明显优于单纯辨证论治对照组(P<o.05)(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3>:27~29)。
王承训等报道应用益气化瘀法治疗眩晕132例,总有效率为96.2%(JK京中医杂志,1986,<5):24~25)等。
黄政叶应用黄芪赤风汤加味,药用黄芪509,防风259,赤芍209,茯苓、泽泻各309,辨证加减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0例,结果总有效率92%,优于西药对照组(58.8%)(P<o.01)(辽宁中医杂志,1994,21<3>:121~122)。
朱承胜应用益气化瘀为基本方,药用黄芪30~759,川芎、赤芍、当归、桃仁、红花、天麻各lOg,葛根59,辨证加减治疗老年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30例,结果治愈21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江苏中医,
三、分步辨治
白峻峰等分步辨治眩晕200例。
先用升清降浊法,药用净荷叶lOg,灵磁石30g,车前子、白术各18g,泽泻30~60g,生姜20~30g,辨证加减服2~5剂,
眩晕症减后再辨证分型治疗。
肝阳上亢用天麻钩藤饮,
气血两虚用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
肾精不足用河车大造丸,
瘀血阻络用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
痰湿中阻用升清降浊汤、苓桂术甘汤治疗。
结果总有效率达98.5%,优于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光明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