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行”随想 || 朱华昌(山东淄博)
迷上户外登山,成了“驴友”,最初是受振贤、高喜、宝德、学海、新华诸兄并洪修弟熏染,但也算是人生旅程中的着陆或是涅槃再生后的启航。为此置办了行头,诸兄还自制登山专用手杖若干,备于车内行李箱中。微信群内每有知会,即于晚间备齐衣食饮水,间或带些酒肴,翌日日出即行。或一车四五人、或二车八九人,行至山下,拎起背囊,各执手杖,专拣异径奇景,迤逦盘旋而上。一路访古寻幽,漫数尘风往事,形若闲云野鹤,思想信马由缰。及至巅末,俯临大川,视野倏然开阔,始感心旷神怡。如是,每登临始觉必有新意。
振贤性豪放,每至巅峰辄先是临风长呼,继而或纵声长歌,或高亢吟诵:“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好触景生情,抚今追昔。此谓君复曰:“高亢可能称独行,穷空犹拟赖斯文”。向是孟山人“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俨若屈子“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高喜亦好诗词、尤精格律,然多是当即不发,归来晚时或饭后茶余乃赋诗一首,丢却群内。该不是追求极工精妙,恐旷荡致违经律而造句遣词细琢慢磨间或“一诗不尽登临兴,落日东园独倚栏”吧!宝德为中医世家之后,今又操悬壶济世,攀登间向是缄默,专注于寻寻觅觅,希冀在漫山牵藤引蔓、穿石垂巅之奇花异草丛中,能有蓦然发现甚或突兀惊喜。
心有所系、兴致驱使,未几季,于临淄、青州、淄川、博山乃至临朐、莱芜等诸境内登临山川许多。穷尽则复,而一山易途反复登临巨多者,尤临淄、青州。
临淄上古为东夷之地,商属逄国。武王封四岳之裔姜姓吕氏尚为齐侯,建齐国。初都营丘,后南徙筑都城淄水畔,曰临淄城。自山以东始以临淄为中心,至盛以“九合诸侯”极至“五霸之首”,雄踞逾八百年。秦统天下,置齐郡临淄县,城为郡、县治,西汉同。东汉并曹魏置青州府齐郡临淄县,城为州、郡、县治,西晋同。“永嘉南渡”后北方混战,义军王弥部征东大将军并青州刺史曹嶷陷临淄,以城平旷而其南之广县城亦狭陋,遂于广县西北四里尧山之阳另筑广固城为府、郡、县治,而撤广县并入临淄县,而治迁广固城。自此,临淄城为山东之中心地位渐次谢幕。南北朝时,临淄城尚为齐郡治。李唐立,复置临淄县,仍以城为治,而海岱中心转至青州城,临淄为青州府辖县,直至民国。
青州为华夏古“九州”之一。典籍《尚书·禹贡》始有“海岱惟青州”,谓之曰:“盖因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为青州。”然青州上古州而不城。史上青州上古亦为东夷之地,商时逄伯陵之国于此。周始归齐,秦属齐郡,汉武置刺史部,治广县,始称青州城。西晋以城为刺史治,而州治在临淄。永嘉中,曹嶷弃临淄城而筑广固城,为府治,是为青州城,青州始兴矣!隋、唐为府、郡治,宋、金、元时路、府、司治接踵,明、清为府治,然城址屡易。古城址现于何,今论莫之能一。今青州城非古青州城也,南北朝时北魏国青州刺史郦范子道元字善长者,校注孤本《水经》,因之有《水经注》,对青州古城址变迁之考述堪为详切。
华夏史上上古即有《水经》,与《山经》、《海经》(合为《山海经》)为姊妹。然与《水经注》不可同日而语。郦道元所校注之《水经》出于何朝何代已不清,学界大多以为不晚于三国,其亲为者已佚名,对此,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钩稽不一,已失考。其文不过万字,记河流一百三十又七条,记述简单,缺乏系统。对水道起源、流程、流域地理状况等记载亦不够具体且缺乏文采。但为《水经注》之由头或为其提纲挈领、张目理毛,尚可。
郦道元,郦嵩孙、范之子,范阳涿州人。嵩父绍,初为后燕濮阳太守,北魏国道武拓跋珪麾军平中山时,绍献城迎降,珪允嘉且命为兖州监军。后擢嵩天水太守。太武拓跋焘时,范初职东宫,文成拓跋濬继位,赐爵永宁男,加授宁远将军,掌礼仪事,为治礼郎。旋晋永宁子。献文拓跋弘时,皇兴元年(467)南朝宋军北伐,范随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南征齐鲁抵御宋军,为左司马,参与军机谋划,遂献“上策之计”以复“三齐之地”。三齐者,无盐、肥城、青州也。三年,白曜表其功且极荐其贤,擢为青州刺史。孝文拓跋宏(汉名元宏)受禅继位,召郦范回朝,晋爵永宁侯,擢尚书右丞。后委以平东将军仍兼青州刺史职,册范阳公。太和十二年(488)着陆,回京师平城(今大同),翌年病逝,寿享六十二岁。郦范在青州两任其职凡是八年(469-471,484-488),凭渔盐之利,恢复生产,发展贸易,颇有政绩,受百姓爱戴。史曰:“郦范智器而达。”《后魏名贤赞·世则公》则曰:“司马吾公,青州著绩。无盐肥城,运筹克敌。平定三齐,莫撄锋镝。由纂沈文,首鼠凌轹。秩列永宁,券书有锡。五常笃生,光荣踔俶。注经之源,溯洄肇绩。”
郦道元(466或472-527)为郦范长子。父逝,以荫入仕,以制袭封永宁伯。太和十七年秋,孝文都洛阳后,命为尚书郎、太傅掾。翌年,升治书侍御史。二十二年遭诬构罢黜。宣武元恪继位后,先后外任冀州长史、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并持节黄门侍郎、安南将军兼御史中尉等职。为官一生,执法严峻,颇有威名。孝昌三年(527年)六镇叛乱,擢关右大使,奉命前往绥抚,死于任赴途中。在东荆州刺史任上时,或因事罢黜,为抑制愤懑,悉心谋划并动手撰写《水经注》。
《水经注》以水道为纲,记述地理概况详切细腻,涉及范围与领域亦极广泛。不仅记载每条河流源头、流程、支流汇入、流域水文情况,而且域内之地质、地貌、土壤、气候等自然禀赋并物产民俗、城邑兴废、人文政治、兵要地理、历史遗存以及神话传说、谚语歌谣等等都有全面缀述。洋洋四十卷,字逾三十万,记述河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每涉风物、景观、民风、古迹、山岳、关隘之描述必引经据典、旁征博取又维妙维肖、一以贯之,宛若幅幅镶嵌图画,闲美而典雅。其鸿篇巨制、结构严谨,铺张扬厉、气势沛然,造句精炼、文辞绚丽,读之如赋、如诗。
郦道元少时随父母居青州,凡五年余。是时道元即出世宦、少而聪颖,韶华甫至、志在经国,因之极尽山川地理之游离,以动心忍性、增益其身。故对青州境内山川河流之地理状况记忆殊深,以致黜而注《水经》,可以信手拣来。其曰:“沭水出琅邪东莞县西北山,大弁山与小泰山连麓而异名也。引控众流,积以成川。东南流,经邳乡南,南去县八十里许,城有三面而不周于南,故俗谓之半城。沭水又东南流,左合岘水。水北出大岘山,东南流,经邳乡东,东南流注于沭水也。东南过其县东,沭水左与箕山之水合。水东出诸县(今诸城市西南)西箕山,其水西南流,注于沭水也,……”又曰:“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淄水出县西南山下,世谓之原泉。……东北流……东北过临淄县东。淄水自山东北流,经牛山西,又东经临淄县故城南,东得天齐水口,水出南郊山下,谓之天齐渊。五泉并出,南北三百步,广十步。山即牛山也。《地理风俗记》曰:齐所以为齐者,即天齐渊名也。其水北流,注于淄水。淄水又东,经四豪冢北。水南山下,有四冢,方基圆坟,咸高七尺,东西直列,是田氏四王冢也。淄水又东北,经荡阴里西。水东有冢,一基三坟,东西八十步,是列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之坟也,晏子恶其勇而无礼,投桃以毙之。死,葬阳里,即此也。淄水又北,经其城东。城临淄水,故曰临淄,王莽之齐陵县也。……”如此精准点缀,非有莅临亲为详察而莫之能矣!
对于古青州及其古城址至北魏时之变迁,道元考记曰:“……淄水又东北,马车渎水注之。受巨淀,淀即浊水所注也。吕忱曰:浊水一名溷水,出广县为山,世谓之冶岭山。东北流,经广固城西。城在广县西北四里,四周绝涧,阻水深隍,晋永嘉中,东莱人曹嶷所造也。……浊水东北流,经尧山东。《从征记》曰:广固城北三里,有尧山祠,尧因巡狩登此山,后人遂以名山,庙在山之左麓。……浊水又东北流,经东阳城北,东北流,合长沙水。水出逢山北阜,世谓之阳水也。东北流,经广县故城西,旧青州刺史治,亦曰青州城。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之。水出南山,北流入阳水。余生长东齐,极游其下,于中阔绝,乃积绵载。后因王事,复出海岱。郭金紫惠同石井,赋诗言意,弥日嬉娱,尤慰羁心。……阳水又东,经东阳城东南。义熙中,晋青州刺史羊穆之筑此,以在阳水之阳,即谓之东阳城。世以浊水为西阳水故也。时人通谓浊水为阳水,故有南阳、北阳水之论。二水浑流,世谓之为长沙水也,亦或通名之为泥水。”郦道元考记应为属实,然其所涉广县城、广固城、东阳城、青州城故址以及浊水、阳水、长沙水等址于今何地,并不能十分确定,因之有争议。余考曰:“汉武始设青州刺史部,治广县城,始称青州城。西晋始曹嶷弃广县城,筑广固城,为青州刺史治,即青州城。东晋慕容德时陷广固城,定为南燕之都。义熙时刘裕灭燕,夷广固城,另筑东阳城,置青州刺史治,亦即青州城也。北魏皇兴时拔东阳城,仍为青州府治、刺史治。熙平增筑东阳城南郭,是为南阳城。北齐天保时迁益都县治于东阳城,而移青州府治于南阳城。南阳城者,即今青州城之旧址也。”是耶非耶?
子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常道也。至于道元忿恚注《水经》,始有《水经注》,世谓其华夏游记文学开创者、游记散文之鼻祖,要在创作之功。而明末清初浙东文史大家陶庵老人谓“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则袁中郎。”其实也,非溢美之词。
对于道元撰《水经注》之目的,其自序谓:“古代地理书籍,《山海经》过于芜杂,《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只具轮廓,《汉书·地理志》记述又不详备,而一些都、赋限于体裁,不能畅所记述。《水经》虽专述河流,具系统纲领,然未记水道外之地理情况。”他游历华夏大好河山所见所闻十分丰富,为把这些地理知识保存下来传于后人,故以《水经》为纲,借以描述全国地理情况。对此,同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清末史学家、训诂家、教育家、岳麓书院山长葵园先生评曰:道元注水经,意在“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而后人亦有云:他(善长先生)“认识到地理现象是变化的,上古情况已很渺茫,其后部族迁徙、城市兴衰、河道变迁、名称更替等会十分复杂,遂决意以水道为纲,进而描述经常变化中的地理情况。”今人更为之曰:“时道元身处政局分裂时代,向往国家统一,故着眼于上古《尚书·禹贡》描写史上广大祖国之版图,用全国自然因素河流水系作纲,以打破人为政治疆界限制,从而充分体现出他要实施国家统一之决心。”余以为,此多为后人敬仰先生之学,孜孜于“郦学”阐释之功吧!然善长先生既注《水经》,间或有之,亦未置可否。
昔祭酒荀卿曰:天行有常,不以尧生,不为桀亡。孟德有感:“星汉灿烂,人生苦短。”野老曲江临叹:“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先贤已驾长鹤去,斯世流年至于今。“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今是为游历、登山、访古、寻幽者,更是为此也。况今人生活,条件改善,水平提高,六十或有花甲,七十而实不稀,耄耋奋辄长歌短吟、梅开二度,期颐之年碑版卷轴者,亦不稀罕。
庚子冬月朔后,余不日即就花甲,实不甘“无可奈何花落去”。近日,诸兄弟又相约户外,冒雪登临岳阳山,午食其上。遂感叹曰:“善长先生是时注《水经》得益于游历,而不期于今日之临淄、青州等文旅事业发展能有莫大贡献,今余虽弗才怀隋和,亦应知贤思齐、法乎其上,饬躬恪行。若者,将以为何耶?”
2020年12月20日
作者简介:大明太祖高皇帝24代孙,宪宗纯皇帝之第七子衡恭王20世、衡恭王之第二子玉田怀简王19世。山东临淄人。史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央企长期从事党务、宣传、统战、思想政治工作。嗜史学研究,尤明清为最。世纪初兼地方史、地名学、方志学、谱牒学、地域文化与姓氏文化研究。秉性好游历,临巅索胜、访古探幽、碑版卷轴、交通古今,登涉劳瘁无所忌惮。现为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山师大与山东省地方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名学会地名与姓氏文化专委会学术顾问、世界朱氏联合会顾问。专著《皇明宗室宗支衍续疏》逾四十万字,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国际标准书号,全球公开发行,中国国家图书馆及北大、上海、山东、山大等政府、高校图书馆特别收藏。在报刊、杂志、媒体发表散文多篇、诗词数十首。
菊野文化传媒编辑部组员:
诗词: 大筱 罗学贵 北地梅香
诗歌: 钟金洲 槐花飘香
湘子 新新 五月雪
组稿:罗学贵 湘子 花兒 剧明水
石峰 明月心 秋实 李汉军 枫叶红
主播:深谷幽兰 柳音 钟金洲
花兒 淘淘 宴平乐 伤木
主编:菊野芳香(落英小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