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这位侦察兵牺牲后,班长才知道他是师长的儿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爆发的中越战争,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四十一年,这场自卫反击战,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解放军打的第三场局部战场,前两场则分别是抗美援朝战争和对印自卫反击作战。
就这场中越战争的规模来说,是远远大于对印自卫反击战的,但和抗美援朝战争相比,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只能算是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但是这场战争的意义,却是非常大的,毫不夸张的说,对越自卫反击战给当时中国带来的影响,甚至丝毫不亚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
因为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也是非常糟糕的,越南单方面的投靠了苏联,企图称霸中南半岛。而苏联在我国北方边境陈师百万,随时有发动战争的可能,但就是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势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他们妥善的处理了这个问题,在恰当的时候教训了越南一顿,发动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并使得中美关系破冰。
更为重要的是,这场战争还给中国的改革开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的立国之战是抗美援朝战争,那么对越自卫反击战就是改革开放的基础。
如今这场战争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解放军战士们却永远回不来了。而整个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杨得志上将和许世友上将的领导下,两线作战部队只打了一个月,便占领了越南北部二十多个城市,以摧枯拉朽之势,粉碎了越南人的美梦。大家要知道当时的越南人是非常狂妄的,他们自称越南是世界第三军事强国,根本没有把中国放在眼里,这种对自己实力的膨胀,其实就是源于越南自认为他们曾经在越战中打赢了美国,并且现在获得了苏联的支持。
狂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越南人最终也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代价,当然解放军后来虽然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但是解放军战士也付出了两万七千多人的伤亡,这个伤亡数字,其实也是巨大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更是涌现出了无数作战英雄,他们前赴后继,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作战部队里面,还有一支非常特殊的部队,这支部队特殊的地方就在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场对外局部战争,它都有过参与,这便是光荣的人民解放军54军160师。
说起160师,它的前身还得追溯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19师,这支部队曾经是东野7纵的主力师,参加了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一系列大规模战役。而在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后,160师在师长张志信的带领下,由埝井出境,开始向越北的通农地区发起进攻。
这张志信师长,他是四野老兵,在1945年就参加了革命,当过机枪手,从班长干起,一直到连长、团长,再到师长,算是一名从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军人,可谓是身经百战。但不同与四野时期,在三十四年后的张志信,已经由曾经林帅麾下的一名小兵,成长为了一个独当一面的师长,面对上级交给他的作战任务,张志信一丝不苟的执行着。但是在这期间,张志信却不同于其他高级将领,他在操心前线军情的时候,却还在担心一个人,这个人便是他的儿子张立,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前正在华北集训,此时却是他160师主攻团里面的一名侦察兵。但是战事的紧迫又容不得张志信师长多想,他是一师之长,带领了一万余人,虽然挂念儿子的安慰,但这和全师战士们相比,却又显得微不足道。但是说不紧张,那也是不可能的,张志信半辈子戎马倥偬,为国家南征北战,这个儿子是他三十多岁才生下来的,可以说就是他的一切。
作为一个父亲,张志信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不足为奇,哪个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平平安安的呢?但是作为军人,张志信师长也明白,没有国,哪里来的家,他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和自己一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在沙场上建功立业。但让张志信毕生难忘的是,就在解放军攻克越南北部重镇高平后,他正带领全师一万余人围歼高平外围之敌时,他身边的参谋将一封电报拿到了张志信师长面前,在看完电报后,身经百战连死都不怕的张师长,身子却踉踉跄跄站都站不稳了。原来这封电报是主攻团团长发来的,在这份电报上面,主攻团团长只传达了一个消息,张师长之子张立于今日上午11时45分,在西侧丛林267高地侦察战斗中英勇牺牲。
看到张师长的异常,他的老搭档师政委李兆贵,连忙拉住自己的老伙计,不停的安慰着自己的老战友。老伙计的心情,李兆贵非常理解,张立是个好孩子,也是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牺牲了,自己也很难受,但眼前的军情,容不得一师之长张立信分心,他手下一万多名解放军战士,都需要他的指挥。片刻之后,张志信师长便恢复了过来,他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便开始继续对部队下达指令,指挥部队作战。面对国家民族大义,张志信师长把自己的失子之痛,暂时深深的埋在了自己的心里,这种痛苦,别人永远也不会理解,也不能理解,只有张志信师长这种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其实张师长儿子张立牺牲的时候,他年仅21岁,是张志信的唯一儿子,他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后,便主动要求跟随他的父亲参战,并且被他的父亲张志信安排到了战斗的最前线,主力团侦查排进行作战。大家都知道,在一场战斗之前,冲在最前方的就是侦察兵,他们的危险系数非常高,不但要侦查地形,还要躲避敌人的暗枪。可张志信偏偏让自己的儿子去最危险的地方,没将他留在师部,没让他躺在功劳簿上,就这一点来说,张志信师长是一位伟大的解放军指战员,他在那个年代不是第一个,在以后的若干年里面,也不可能是最后一个。
值得一提的是,在张立牺牲之前,其实他的真实身份除了主力团里的几个团领导,其他人都是不知道的,直到他牺牲之后,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他的班长,才知道他是师长的儿子,全班战士们看到师长的儿子居然和他们一样,在第一线作战,这让他们感觉难以置信,更让他们对战友张立以及师长张志信,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在张志信师长的儿子牺牲半个多月后,对越自卫反击战彻底结束,战后的工作是十分繁忙的,一点也不比战前轻松,更让张志信痛苦的是,他失去了儿子,失去了他手下的好兵,但现实却得让他振作起来,继续工作。就在张志信师长依然刚强地做着部队善后的工作时,由中央派出的慰问团来到了160师,张志信师长儿子牺牲的消息,也被他们得知,此事很快被国内媒体报道,赴前线慰问的中央慰问团团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将军,在他得知了张志信师长的事情后,他专门来到160师师部,找到张志信,拉着他的手说道:“你的仗打得好,党的本色保持得好,祖国和人民感谢你。”
事实正是如此,这个世界上还有比将军把自己的儿子送上前线,为了国家牺牲掉更伟大的事情吗?我想没有,说到这里,我不由的想起毛主席,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前,他将自己的儿子毛岸英送上战场,并且牺牲在了异国他乡。此时的张志信师长,他的心境就和毛主席一样,可以肯定的是,张志信的这种做法,肯定有着毛主席巨大的影响,这是一种高贵的品质,这是一种值得任何人都得尊敬的人格。
讲到这里,想必看过一部电影名为《高山下的花环》的朋友,肯定会觉得张志信师长的经历就是这部电影中的雷军长。而在电影里面,雷军长身为一军之长,但他在这场对越战争中,却将自己唯一的儿子“小北京”送到了前线,结果在一次战斗中,他的儿子“小北京”牺牲了,成为了烈士,但雷军长却强忍痛苦,依然在指挥战斗。实际上这部电影的原型,就是张志信师长和他儿子张立的故事,艺术的来源本身就是生活,但生活中失去儿子真正的痛苦,这更是电影无法表达出来的。
1979年3月29日,张志信师长来到了为这场战争牺牲的烈士们修建的陵园里面,在这里面,埋着他的部下,埋着他的儿子。青山有幸埋忠骨,张志信师长他失去了一个儿子,但因为他的失去,使得十年中越边境再无大战,为改革开放迎来了时机,更维护了中国西南边疆的稳定,粉碎了越南称霸中南半岛的野心。
而在那个年代,正是有像他父子二人这样伟大的解放军军人,这才使得中国免受敌人威胁,因而有了无数家庭的团聚,中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这位伟大的解放军师长的,他的名字,将永存在共和国辉煌的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