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全》:相声沧桑八十年

最早看到原创话剧《福寿全》剧名的时候,我就猜出它可能与相声有关。传统相声里就有《福寿全》这个节目,张寿臣等老艺人都曾表演过。而后发现话剧主演是阎鹤祥,又看到导演黄盈作的剧情介绍,确认这部戏的主题就是相声,确切地说是相声老艺人。
没看《福寿全》之前,我想到了1990年代的相声剧《明春曲》。当年它由姜昆和梁左创作,主题就是相声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遭遇,跨越清朝末年、抗日战争、新中国解放前期、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五个时期。
这部表现相声和相声人的年代话剧,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呈现呢?
《福寿全》的两个主人公,张长福和李延寿,也都出生于清朝末年,先后经历各个历史阶段,最终来到1980年代,时间跨越80多年。相对于《明春曲》,《福寿全》的主要叙述年代是1949年之前。他们两个尽管出身不同,贫富不均,但都阴错阳差地走上了相声道路,不为别的,就为有口饭吃。
老相声人经常说,说相声的为什么要自己长能耐呢,就是因为饿的,你的相声没人听那就挣不下钱来,下顿就得饿着。《福寿全》也在很多时候,表现出两人挨饿的窘境。
然而就像那时的相声娱乐了街头百姓也供养艺人自己一样,他们俩人坐在地上大讲《报菜名》里的菜有多么讲究,多么可口,甚至还装模作样喂对方一口,通过精神会餐忘记忧愁。
我很喜欢看他们走南闯北说相声那一段。他俩在全国各地跑江湖,闯东北,奔西北,在舞台上表现出的各种地域风貌之中,两人说着传统相声里的经典台词四方奔走,不洗征尘。当年的相声艺人,也是这样为了生计到处奔忙,逗庶民发笑,尝人生百味。
感情线是张长福戏份的重要部分,也是观众的主要动情点。他和李延寿的表姐之桃从小就认识,后来到天津跑江湖的时候结为夫妻。
尽管从撂地的街头进到园子演出,但那时候相声的社会地位不高,在曲艺行当中排不到最前面,曲艺表演当中相声最多作为倒二出场,最后的大轴还是大鼓。而就在张长福和李延寿为相声争取到大轴出场那天,之桃生孩子遭遇难产,最终大人孩子都没保住。在剧场老板的不断催促之下,张长福只能忍痛出场,就当是为死去的之桃看看,说相声也能攒底。
说起来当年这一步,是侯宝林帮相声人跨出去的。在他当大轴之前,所有的曲艺场都是大鼓表演最受欢迎,把相声变得“文明”的侯宝林开风气之先,通过自身努力让相声行业更上层楼。
说回《福寿全》。张长福、李延寿满脸愁容地出现在观众面前,但就在鞠躬说出那句说过成百上千遍的“上台鞠躬”之后,俩人的脸上不得不强挤出笑来。脸上笑了,内心还是苦的,张长福无法抑制悲痛讲相声《福寿全》的原词,上台后开始跟观众说起家里刚刚发生的惨剧。尽管捧哏李延寿很多次试图把他往回拽,但总也拽不回来,观众的欢呼声变成叫骂声,各种物件砸向他们,首次攒底演出以失败告终。
相声演员站到台上到底应该说什么,一个想表达一些心里话,另一个人劝告没人听你说这些,他们只想让你把他们逗笑,至于你现实中遭遇了什么没人关心。
在剧场看到这一幕,我想起两件事。一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当年曾强忍丧女之痛参加过演出,二是前些年岳云鹏失去了父亲,身在海外的他还是坚持“戏比天大”,为观众演出结束之后才回国奔丧。
这是相声和很多喜剧表演非常残酷的地方。换其他艺术形式也还罢了,演员的遭遇和舞台表现可能不会产生那么强烈的反差,而相声和喜剧是需要给观众带来笑声的,对演员来说内心就需要克服更大的心理障碍。从这一点上说,每一个用心为观众带来欢乐的表演者和创作者,都值得尊重。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想,那这部《福寿全》也过于忧伤了。其实并不是,除了这个痛点和几个隐隐的痛点,其实它整体上是充满欢乐的。一方面,张长福和李延寿有很多台词或者是相声里的原词,或者你来我往的对话就像是相声,带来不少笑点;另一方面,不管是舞台表现形式还是配角演员的表演,也都带来很多笑声。
尤其四位配角演员个个出色。阎鹤祥只演张长福,王继涛只演李延寿,而两男两女四个配角演员,却前后出演了几十个角色,父母,妻子,师父,艺人,巡警,老板,徒弟,记者,三教九流,穿越古今。角色数量多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些角色给《福寿全》注入了沉重之上的轻松,当然也增添了爱情的色彩。从年少到离去,之桃笑起来的样子,令人难忘。
那就不得不说说演员的表演。相声演员是让人笑的,而这次阎鹤祥却也让人哭了一通。听到妻女双双离去的消息,张长福如同遭遇五雷轰顶,他颤抖着双手打开包裹,看了一眼刚刚出生就离开的女儿,眼泪止不住流下来。在鸦雀无声的观众席我能感受到,周围好几个人都哭了。“活着太不容易了”,是戏里角色很多次说起的话语,而此时此刻,演员和观众对它理解更深。
阎鹤祥是第一次主演话剧,可能是由于张长福这个人物和他同业,他从内心能够感知到对方,因此演得也格外走心。
相对于阎鹤祥,网名信浮沉的王继涛,其实是一位大票友,相声、京剧、话剧甚至评弹他都非常倾心,这次在台上看到他的表演,我相信绝大部分观众不会想到这个演员并非专业出身。
就像刚才提到的,其他配角演员也都表现精彩。尽管他们轮番登场你甚至都不知道他们演的人姓字名谁,但如果少了他们,整部话剧的魅力也会失去太多。
由此又想到相声剧《明春曲》。尽管由于种种限制,《福寿全》没有办法把七八十年的相声历史充分展示,但我相信用更为立体的话剧形式来表现相声艺人的故事,是比表演形式相对固定的相声剧更为妥帖的,观众也更可感。
从这一点上说,相声剧是演给更喜欢相声的观众看,而与相声有关的话剧《福寿全》,其实是演给更多观众看的。而且从演出现场我也能感觉到,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有,而且很多人对一些相声行话并不陌生,除了“马前”等特别的几个,大部分相声梗都能够得到响应。
想必创作者也预想到这一点,传统的相声行话可以点缀几个,但宜精不宜多,毕竟话剧面对的是普通观众,而不单单是相声迷。
或许可以这么说,《福寿全》这样一部话剧面对的还是普罗大众,但如果你恰好对相声感兴趣,那就能够体会更深。
张长福和李延寿的相声时代结束了,新的相声时代正在到来。两个人的前后遭遇和所思所想,其实也可以为如今的相声人提供镜鉴。他们那样的年代,是那样说相声,到了如今这个年代,各方面条件都无比优越,演员表演相声不再只为吃饱饭。
如今从事相声行业看似是更容易了,也能获得更多名利的回报,但若是把相声当作一种艺术发展下去,而不是只被观众当作“玩意儿”,相声人就永远难言轻松。
注:文中图片由张天拍摄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