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绝句的平仄
2019-10-04
㈠五绝的平仄
给出一首五绝《暮春》(之一)。
暮春(之一)清.翁格
莫怨春归早,
●●○○●
花余几点红。
○○●●○
留将根蒂在,
○○○●●
岁岁有东风。
●●●○○
请依据古今四声和平仄的关系逐字作出平仄判断。凡是阴平和阳平的字,在其对应的汉字下面画小空心圆作为标记,判作平声;凡是上声和去声的字,在其对应的汉字下面画小实心圆作为标记,判作仄声。
为了记忆和叙述的方便,凡是按照“●●○○●”的顺序排列组合的句子,不管它出现在绝句的什么位置上,统统称之为“1式”,并在句子前面用阿拉伯数字“1”标示出来。
同样,凡是按照“○○●●○”的顺序排列组合的句子,也不管它出现在绝句的什么位置上,统统称之为“2式”,并在句子前面边用阿拉伯数字“2”标示出来。
以此类推,“○○○●●”称之为“3式”,句前用“3”来标示。“●●●○○”称之为“4式”,句前用“4”来标示。
在这里“式”是用来表示绝句中句子的平仄结构的。
绝句《暮春》(之一)全篇的平仄结构,就是依次由“1式、2式、3式、4式”的四个句子构成。同样为记忆和叙述方便,把凡是依次由“1式2式3式4式”结构而成的绝句,称之为“1234格”,简称“1格”。
那么“式”和“格”还会有什么样的位置变化呢?请看《暮春》(之二):
《暮春》(之二) 佚名
3.春归君莫怨,
○○○●●
4.几点落花红。
●●●○○
1.蒂在花休憩,
●●○○●
2.风来谷雨秾。
○○●●○
要求和作法同前。前一首称之“1234”格,这一首就应称之为“3412”格。两格的关系是:“1234”格的首联和尾联颠倒后,就形成了“3412”格,简称“2格”。
再看《暮春》之三、之四:
暮春(之三) 佚名
4.岁首降甘霖,
●●●○○
2.桃花谷雨秾。
○○●●○
3.留将根蒂在,
○○○●●
4.岁岁看花红。
●●●○○
暮春(之四) 佚名
2.甘霖岁首充,
○○●●○
4.谷雨落花红。
●●●○○
1.莫怨春归去,
●●○○●
2.桃花岁岁秾。
○○●●○
仍依前边的要求和作法进行思考,得出的结论是:
《暮春》(之三)是“4234”格,简称3格。
《暮春》(之四)是“2412”格,简称4格。
至此,我们用4种“式”,概括了绝句中句子的平仄结构:
1.“●●○○●” 1式
2.“○○●●○” 2式
3.“○○○●●” 3式
4.“●●●○○” 4式
我们还用4种“格”,概括了绝句的平仄结构:
1.“1234” 格,“1格”
2.“3412” 格,“2格”
3.“4234” 格,“3格”
4.“2412” 格,“4格”
观察发现, 1式只以出句的身份,三次分别出现在1、2、4格中,而且只与2式成联。
有关五绝的“4式”和“4格”,是接下来学习七绝、五律、七律的基础,要求大家要像背诵“九九口诀”那样,烂熟于胸。
㈡.七绝的平仄
给出四首七绝《暮春》,先将每句前两字用中括号括起来,然后参照标示五绝平仄的要求,逐字逐句逐首地判断它们的平仄!
㈠
1.[人间]四月花枝俏,
○○●●○○●
2.[弄雨]樱花落楚天。
●●○○●●○
3.[欲问]囝囝寻觅处。
●●○○○●●
4.[归元]叩别向蛇山。
○○●●●○○
㈡
3.[四月]人间春意闹,
●●○○○●●
4.[樱花]弄雨落江天。
○○●●●○○
1.[囝囝]欲问春何处?
○○●●○○●
2.[叩别]归元向磨山。
●●○○●●○
㈢
4.[樱花]弄雨落江川,
○○●●●○○
2.[一片]飞红映楚天。
●●○○●●○
3.[四月]人间春意闹,
●●○○○●●
4.[归元]叩别向蛇山。
○○●●●○○
㈣
2.[弄雨]樱花落楚天,
●●○○●●○
4.[飞红]一片映江川。
○○●●●○○
1.[人间]四月花枝俏,
○○●●○○●
2.[叩别]归元向磨山。
●●○○●●○
注:1.诗中“一、别”为“平中入”,为仄声。
2.归元,即归元寺,武汉著名的寺庙。
3.蛇山、磨山,均为武汉著名风景区。
相对于五绝,七绝平仄的排列组合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七绝只是在五绝前面加上两个与五绝第一个音节的声调相反的字而成。由此,可以把五绝七绝平仄的排列组合规律统一起来,并沿用五绝的“4式”、“4格”的方法来表示。
4式:
1.[○○]●●○○●1 式
2.[●●]○○●●○2式
3.[●●]○○○●●3式
4.[○○]●●●○○4 式
4格:
1.“1234”格,“1格”。
2.“3412”格,“2格”。
3.“4234”格,“3格”。
4.“2412”格,“4格”。
绝句除了前面讲过的四种格,还有一种叫“阳关格”的,它的代表作就是大家熟知的《送元二使安西》,也叫“渭城曲”。其平仄的排列组合为“4212”格。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4.渭城朝雨浥轻尘,
●○○●●○○
2.客舍青青柳色新。
●●○○●●○
1. 劝君更尽一杯酒。
●○●●●○●
2.西出阳关无故人。
○●○○○●○
再举韦应物的一首诗为证。
滁州西涧 韦应物
4.独怜幽草涧边生,
●○○●●○○
2.上有黄鹂深树鸣。
●●○○○●○
1.春潮带雨晚来急,
○○●●●○●
2.野渡无人舟自横。
●●○○○●○
注:诗中“一、出、独、急、野”,均为“平中入”,应以仄声标示。
逐字逐句逐首判断其平仄后,还会发现两首八句中,只有“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遵守了2式的平仄排列组合规律,其它七句都有违背规律的地方。这涉及到后面要讲的“平仄的变化”。还会发现两首诗的第三句都判为1式,但它们的第五言却都是仄声。这在后面的“拗与拗救”中会讲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