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首届“感恩父母 让爱传承”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王丙月作品
母亲的手
王丙月(北京)
母亲的手是一双历尽艰辛的手,是一双饱经风霜的手。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奋力支撑我们这个家的全部,她用毕生的心血来滋养着我们这个家的常绿之树。我九岁的那年,父亲因病与世长辞。从此,家里的生活重担就落在母亲羸弱的肩上。她是既当爹又当娘,里里外外操持着家里的一切。
母亲就用这双手支撑和延续艰难岁月里含辛茹苦的一切,伴随我们走过昔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在参加生产队每天的日常劳作中,母亲的手可谓立下汗马功劳。春暖花开之时,母亲亲自随着生产队的队员到地里松土播种,让一粒粒种子带着秋天的希望,播撒在肥沃的土壤中。夏日的阳光沐浴着这些幼嫩的庄稼苗,在茁壮的成长。这就是母亲的手带给我们对生活的渴望。秋天到了,母亲用勤劳的双手收获着累累硕果,用丰衣足食的希望激励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母亲的手既托起家里生活的全部,也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妙的生活蓝图。其实母亲的手不仅操持着外面的一切,家里的大事小情也要靠母亲这双手去操持。我记忆犹新的是,母亲常说这样一句话: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母亲秉承着这句富有哲理的话,把自己的行动付诸于实践中。按着每个节气的时间段,在自家的院落里,母亲亲自动手,在犄角旮旯的空地上,种上茄子、瓜苗、辣椒等蔬菜,她浇水、培土、施肥促其生长,让这些蔬菜作果,长大成型供全家人食用,来改善家里的日常生活。
在生产队每一天的劳作里,母亲一参加劳动就是一天,一天所挣的工分也就八分,每个男劳力一天是十分,旷一天工是一分没有。为了家里每天都有工分的收入,母亲很少旷工。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干活,还要从家从家带干粮。母亲从家带的是她亲手做的贴玉米面饼子和咸菜疙瘩,再装上一壶水,有时是玉米面窝窝头,这就算一份简单的午餐了。
风雨来,雨里去,不辞辛苦地在田间地头劳作,更是家常便饭。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母亲下地干活忘记带雨衣,结果晚上收工的时候,赶上下大雨,母亲浑身上下都被淋湿了。看着母亲让雨水淋湿的样子,我的心里很不好受。母亲为了我们这个家真是无怨无悔,任劳任怨。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伴随岁月的流逝,母亲衰老了,而她那双手却更加坚毅了。在我上小学一年级那年,母亲坚定这样一个信念:那就是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也不能穷了教育。临上学的头一天晚上,母亲为了我能准时到学校报到。她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点上煤油灯,就着昏暗的灯光,用她那双手给我缝制书包。天亮了,书包也被母亲缝制好了。
我背着母亲亲手缝制好的书包,每天迎着朝霞又送走晚霞,奔走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就像背着母亲的殷殷嘱托和希望,遨游在漫长的求学生涯中。
母亲的针线活在当时来讲,堪称完美一流。在拆洗被褥或缝补衣服的时候,母亲她自己能完成的,绝不麻烦别人。实在忙不过来,母亲就把我的姨姥姥和大舅妈叫到家里来帮忙。在母亲她们穿针引线缝补被褥的时候,我就站在一旁看着。缘于她们上了年纪,视力模糊,在纫针的时候是颇显吃力。于是,母亲就对我说:“三儿!你快过来,帮我们把针纫上。”我欣然从命。我把针纫上递给母亲她们时,忽然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同时也让我感觉到母亲她们为哺育我们这一代,付出的辛劳实在是太多了。
母亲的手是一双灵巧的手,我们的一日三餐,她能给我们做出可口的饭菜,使我们食欲大增。我清楚地记得,母亲粗粮细作,把玉米面掺杂着少许白面,在铁的炉锅里给我们摊烙糕子。母亲用手循环往复做着烙糕子,很是辛苦,一顿饭做完要花费很多时间。
如果要烙糕子好吃,再配上炒熟的蔬菜夹在烙糕子里面,这样吃起来是唇齿留香,别有一番风味。当然像这样的美味佳肴,母亲并非每天都能做给我们吃,只有在农闲季节,全家人才能大饱口福。
母亲养猪喂鸡也是一把好手。每当全家人吃完饭后,她用手切菜给猪熬猪食,给鸡拌食,然后再喂给它们吃。就这样,母亲的手是忙完这,接着又忙那,一天到晚很少有空闲时间。
这就是天下所有母亲的手,一双让人永远铭记在心的手。
【作者简介】王丙月,男,1966年4月出生。喜爱看书,舞文弄墨是本人的最大爱好,小学三年级时对写作文是情有独钟,写出的范文在全班名噪一时,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赏识。参加工作后,对看书写作是一如既往,持之以恒,曾有多篇作品发表。代表作有《碾中情》《回家的感觉》。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