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密度的关键找到了,做好这3点,玉米才能高产
“玉米合理的密植,才能达到较高的产量,不能种植过密或者过稀”。这句话是在玉米高产相关的一些文章或者书籍中经常看到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合理的密植?什么样算是稀植?什么算是密植?
玉米的种植密度是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首先就是品种的特性,不同的品种,种植的密度差别是非常大的,有可能密植的品种种植密度要比稀植的高上一倍之多。其次就是气候条件和土壤的状况,最后一点就是跟管理水平有一定的关系,精细化管理和粗放的管理模式,种植密度也是有一定的差别,所以在种植过程中,种植的密度要灵活的掌握。
种植密度是跟品种的属性有关系的
一般中晚熟的品种种植密度在3000到3500株之间,这类品种的玉米棵型比较大,叶片宽而大,适合春播。
中早熟的品种种植密度在3500到4500株之间,这类的品种棵型相对晚熟来说比较小一点,这类的品种比较适合小麦田套种或者油菜茬,目前采用这种模式种植的不太多。
早熟品种是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个品种了,麦茬种植的夏播玉米都是采用的早熟的品种,这种玉米棵型属于小棵型,植株生长比较紧凑,叶片是向上生长,种植密度一般在4500到5000株,但是夏播中早熟的品种也比较常见。
地区的环境条件和种植密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玉米是属于短日照的作物,在南方的低纬度地区温度比较高,日照时间较短,这样环境下玉米的生长周期就相对比较短一些,而且植株普遍比较矮小,在这种环境下就可以适当的增大种植的密度。
在北方地区,日照时间比较长,但是温度相对来说比较低,这样的环境下就造成玉米的生长周期比较长,植株相对比较高大,这种 情况下就不适合种植密度过大了,需要合理的减少种植密度。
除了日照时间之外,昼夜温差也是决定玉米种植密度的一个因素,如果昼夜温差比较大,那么玉米的呼吸消耗就会减少,这样也可以适当的加大。但是如果是在高温多湿的地区,昼夜温差比较小,比如沿海地区、西北地区等,这些地区就要偏向稀植了。一般种植密度的差别在700株左右。
土壤的条件对种植密度也有较大的影响,土壤的地力水平是最大的因素,如果是土壤肥沃的地块,可以适当的增加种植密度,如果是土壤肥力较差,就要适当的稀植了。
土壤肥力较低的地块也叫作中低产田,顾名思义,产量不会太高。如果种植密度过大,植物所需营养供给不上,就会在成长势差,不结籽等情况。
对于肥力较强的高产田,就不用担心营养的问题,这种情况下选择抗病抗倒伏的品种,可以适当的增加种植密度。
管理条件对种植密度的影响
如果是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在种植过程中水肥的供给,生长的调节等工作都能做到位,就可以合理的增加密度,这样对玉米的高产就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但是如果是管理粗放,就要减小种植密度,如果过于密植的话,不但不会增产,反而会造成减产。
种植密度是决定产量很重要的因素,希望文章能够对玉米种植户有所帮助,不要盲目的听别人的意见,主要还是得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掌握种植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