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孟荀争论千年未果,今科学家给出答案
在远古时代,人类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每天就只会想着如何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根本没有时间思考一些人世间的真谛。后来,文明的出现,让人类摆脱了整日为生存担忧的窘境,便开始更多地享受生活,也开始思考一些事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讨论过一些关于人性的事。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孟子和荀子了。孟子是邹国人,也是儒家创始人孔老先生的看家弟子。孔老先生在中国文化界的影响力大家有目共睹,而作为孔老先生的得意弟子,孟子在中国古代的一些哲学思想上,也有着巨大的贡献。其中,关于人性,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这也是大家都熟知的。
然而,同样是战国时期,另一位赵国的思想家荀子,却和孟子的观点恰恰相反,他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对于孟子和荀子这两位思想家在关于人性问题上的冲突,千百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然而却一直没能有个满意的答案。现如今,科学家却给出了答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何为善恶。其实,善恶的区分,只是针对于是否符合人伦道德而言。可能同样是杀生,我们杀猪给家人煮着吃,被列为孝顺,是善。而为了报仇去杀人,却被列为十恶不赦之罪。同样是剥夺一个生物的生命,前者被人们赞颂为典范,后者却被人们唾弃为教训,为什么?仔细一想大家就知道,前者是遵从了人类道德,而后者是越过了法律底线!
法国哲学家卢梭认为,人性是仁慈的,人性变恶,是归咎为社会的同化。而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人性的本质是邪恶的,只是法律约束了人类的行为。由此看来,善恶仅仅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那么,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
其实,有关于人性的善恶,科学家也做过相关研究。他们发现,人性的善恶或许与人类的“攻击性”息息相关。当攻击性小于自控力的时候,人类就是向善的。当攻击性大于自控力的时候,人性就是向恶的。而人类的攻击性,又是有着这几类因素的影响。
1、先天因素科学家认为,每个人自从出生之日起,其身上所携带的攻击性就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孩子从小会很乖,不怎么爱闹,也不会咬人。而有些孩子在婴儿时期看到人就喜欢打,喜欢咬。这也证实了一点,那就是每个人的起点都不一样,这自然是受到父母基因的影响。
如果父母的脾气性格不好,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孩子的攻击性大小,而这并不能决定孩子的善恶。而人类的善恶,更多的是受到当时人身体的状态决定的。大脑的前额叶区是人类自控力的中枢,科学家做过一个研究,杀人犯的前额叶占比要比正常人低14%。而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前额叶比正常人要小15%。也就是说,人类的自控力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身体上某些区域的机能不足而造成的。
当然,这些只是决定人类攻击性的先天因素。2、后天因素相比于先天因素,后天因素更能决定一个人的攻击性。一般而言,孩子在6岁以前,如果没有遭受过虐待,没有受过欺凌,没有经历过很大的家庭矛盾或争吵,孩子长大后的攻击性都不会很强。而如果孩子受过这些委屈,长大之后有暴力倾向的概率就会更大!
其次,如酒精一类的物品,也能短暂地麻痹神经,让人的攻击性变强,自控力变差!也就是说,环境因素便是后天人类攻击性改变的一大诱因。
其次,父母的诱导也和孩子早年形成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关系。每个孩子的起点攻击性不同,但是,他们受到大人的诱导,也会发生一些改变。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争吵不断的环境之下,父母总是没有做好表率,甚至为孩子做好坏的榜样,就会造成孩子的刻意模仿,孩子长大后也会有样学样,变成父母那样。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生理和心理因素了,如果人类在小的时候,就受尽疾病的折磨,生活的磨难。那么,在他心中聚积的怨气就很强,长大后就会脾气暴躁,攻击性非常强。反之,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都是顺风顺水的,那么他就很难有什么攻击性,最多是个玩世不恭的纨绔子弟!
由此看来,人类的攻击性还真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回头再来看看主题:“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吧!小天总结了一下科学家的分析:人性之初并没有善恶之分,有的只是先天攻击性的不同,而要论一个人长大之后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决定因素还是在于后天的环境。而一个人的幼年,也就是6岁之前,就能大致决定一个人的三观,所以,大家的孩子如果处在1-6岁的年龄段,一定重视对他们的关爱和培养,不然长大之后,即使花再大的代价,也是很难改变孩子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