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化裁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祖国医学无此病名,但在历代文献中有类似病症的描述,如“ 胃脘痛”、“腹胀”、“嘈杂”、“痞满”、“呕吐”等,治疗方法亦有多种。笔者应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21例,取得良好疗效。
    柴胡疏肝散化裁方
    组成:柴胡12g,白芍12g,香附10g,木香6g,元胡12g,川楝子12g,佛手6g,青陈皮各6g,枳壳10g,郁金6g,苏梗6g,川芎10g,丹参15g,蒲公英15g,炙甘草6g。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2次,连续用药2个月为1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临床应用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胃脘痛的诊断标准:胃脘部疼痛,常伴胀满不适、嗳气、泛酸、嘈杂、恶心等症状,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粘膜充血、水肿或糜烂,排除消化性溃疡和胆汁返流等并发症。
    一般资料:门诊病人21例,均经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其中男性6例,女性15例;年龄24~53岁,平均年龄41岁;病程3~6个月9例,6~18个月7例,18个月以上5例。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服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方。随症加减:夜寐不安加枣仁、夜交藤;胃痛痞满酌加甘松、九香虫、降香;泛吐酸水加炙乌贼骨、煅瓦楞子;大便干结加火麻仁、瓜蒌仁;胃镜下粘膜水肿加茯苓、泽泻;糜烂加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食积加山楂、神曲、莱菔子;苔腻加藿香、砂仁;呕逆加竹茹、生姜;脾胃虚寒加吴茱萸、桂枝;肝胃郁热加黄连,蒲公英加量至20g。若脾胃升降失调,出现恶心、呕吐等症,则治以降气镇逆和胃法,用柴胡疏肝散合旋复代赭汤,同时还可配合使用苏子、杏仁、枇杷叶等肃降肺气之品,以助胃气下降。
    疗效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依据。治愈:症状完全消失,胃镜复查病灶愈合。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胃镜提示病灶部分有好转。无效:症状无改善,胃镜显示病灶无好转。
    治疗结果: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方治疗后,大多数病例胃部胀满、疼痛和嘈杂泛酸症状均有改善,胃纳转馨。治愈8例,好转11例,无效2例。疗效与病程有关,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体  会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多责之饮食不节、情志失畅、六淫内侵、脾胃虚弱等诸多方面。本病与患者情绪变化密切相关,据报道,慢性胃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1情绪变化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胃平滑肌痉挛、胃液分泌增加、胃肌运动以及胃部血管舒缩异常,致使食物在胃内消化不良,胃粘膜磨损增加,导致充血和炎症,并形成恶性循环。2而实验研究发现,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存在着胃、食道运动功能障碍、胃肠激素分泌异常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3肝郁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交感神经偏亢,副交感神经不活跃。4而疏肝健脾类中药对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消除消化道局部炎症,促进胃排空、抑制胆汁返流、消除幽门螺旋菌。56
 
    近代医家夏应堂指出:“胃脘痛大都不离乎肝,故胃病治肝,本是成法。”以柴胡疏肝散结合临床经验组成柴胡疏肝散化裁方,用以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较好。《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由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和甘草组成,有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化裁方中取柴胡能于顽土中疏理滞气之力,仍为君药;加入木香、延胡索、川楝子、郁金、佛手、青陈皮等以助疏解肝气之力。其中香附偏疏肝,木香偏温中,二者协同,加强行气止痛之功效;川楝子与延胡索一入气分,一入血分,疏肝行气泄热,止胃痛效果极佳;佛手既疏理脾胃气滞,又舒肝解郁、行气止痛;青皮多入肝,长于疏肝破气,陈皮多入脾,长于燥湿健脾,二者合用,统理肝、脾、胃三脏。此外,方中的郁金与枳壳相伍,理气郁而散结气,活血瘀而除血滞,加以苏梗,更能升降宣散,开郁行气;甘草配白芍柔肝缓急,止痛和胃;川芎通达血气;丹参活血养血。现代研究表明,蒲公英有明显的抗菌消炎作用 [7,并能抑制胃酸分泌8,对家兔离体胃、十二指肠平滑肌有增强收缩力的作用9。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
    治疗后,胃镜复查弥漫性充血、水肿和糜烂多有改善,局限性胃粘膜病变大部分吸收。总的来说,病程较长者,肝气郁结症状越明显,疗程相应较长;性格内向或急躁易怒、气郁明显者,治疗过程中病情反复大,疗程亦较长。而两例胃镜示重度糜烂伴出血点者,疗效较差。
    慢性浅表性胃炎与饮食及生活起居关系密切,在治疗过程中及症状缓解后,还应嘱患者注意饮食及生活调摄,配合心理疏导,消除持续和过度的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这不但有助于治疗,而且可预防本病的复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