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写给杜甫的一首诗,悲叹仕途之坎坷,一代文人的惆怅心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初次读到岑参的诗,就被这两句给迷住了,了解之后才知道,大唐竟还有这样的诗人存在。想来也不奇怪,唐代的繁盛,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李白和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还不够令人惊艳吗?而西北地区的风月,壮美的景色,都在岑参这一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展现了,作为一首送别诗,却没有其他送别诗中的伤感,反而是充满了绮丽的幻想,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西北的风情,真是浪漫。
岑参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少时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五岁读书,九岁属文,于公元744年登进士第,三年后开始边塞生活。也许人生经历的原因,岑参的诗歌中,成就最大的就是边塞诗,与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一起,被后人并称为“高岑”。诗歌的成就相似,人生经历却不同,高适用了十几年,华丽的转了个身;而岑参虽出身官僚世家,却壮志难酬,一生羁旅,最终客死他乡。
公元756年,岑参出塞东归;一年后,杜甫从安史之乱叛军的囹圄中脱身,逃到了凤翔,见了唐肃宗,唐肃宗给了他一个左拾遗的职位。两人在这一个时期同在朝廷任职,一个是中书省下的右补阙,一个是门下省的左拾遗,同为谏官。两人既是同僚,因为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所以又是诗友。他们常常相互唱和诗作,今天要说的这一首,是岑参的《寄左省杜拾遗》。显然,这首诗是写给杜甫的,诗中有诗人悲叹自己仕途的坎坷,更是将一代文人的惆怅心态写了出来。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商朝的时候一同登上那红色的台阶,分开办公了,我俩之间就相隔一个紫微。“紫微”是皇帝的居所,而在这里,指的是超会的时候皇帝所居住的宣政殿,中书省和门下省一个在宣政殿的西边,一个在东边,所以说“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早晨跟着皇帝的仪仗,进入朝廷大殿上朝,晚上带着御炉的香气回归。“天仗”是皇家的仪仗,也是皇帝上朝时的阵势,而“御香”是上朝的时候,大殿上点燃的炉香。
首联和颔联叙述的是诗人和杜甫一同在朝为官的日常,在诗人的描写中,好像是在说皇家的阵势有多大,天子的权威,皇家的荣华富贵。可将这荣华富贵的面纱解开,看到的确实另一番场面:朝臣们每日跟随在天子身后,惶恐进入朝廷,亦步亦趋,分为两边,煞有其事的说哪些地方发生了什么。多么的无趣,每日重复一样的生活,每日上朝,可是并没有讨论出什么结论,也没有改变民生。看似威严的仪式,留下的也只是满身的香气而已。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满头白发,感叹春花凋谢,有时候反而更羡慕那高飞的鸟。诗人直抒胸臆,向自己的老朋友宣泄心中的悲愤,大好的年华都在这样无聊而又没有什么成就的生活中浪费了。低头的时候,看见了庭院中掉落的鲜花,不禁感到悲伤,自己的一生就要这样碌碌无为吗?一抬头看见了天空中无忧无虑的飞鸟,顿生羡慕之情。将安史之乱后的国家现状,和诗人的悲结合起来,就会知道颈联这两句的悲愤和感慨。
“圣朝无阙事,自觉读书稀”,悲愤至极,故作反语,讽刺的说:大概是朝廷圣明吧,所以规谏皇帝的奏章越来越少了。安史之乱使盛唐衰败,也给唐朝的百姓和政事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伤,外边民不聊生,朝廷中“无事退朝”。只有那些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认为自己是圣明的,自认为太平,拒绝他人的规谏。诗人想必是相当的失望,才会有这样的不满,想必在某一刻,诗人更想念边塞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