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说孩子得了抑郁症、双相后,父母要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可具体该怎么反省?

“阅读原文”跳转阅读

之所以今天想分享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一位双相患者的父亲带给我很大的触动。

患者叫林程,大学刚毕业,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合并强迫症多年,曾有典型的轻躁狂发作,出现过狂妄自大、兴高采烈等心境高涨症状。属于典型的双相障碍Ⅱ型,而不是过度诊断的“泛双相”。

林程的父母都是医务人员,他们带着孩子去过很多有名的医疗机构,不乏国内精神科的“四大巨头”,看过很多专家。林程服用精神科药物多年,但疗效不理想,社会功能难恢复,尤其排斥社交。期间他也接受过心理咨询,但效果也不佳。

后来,父母带着孩子找我们面诊,并很快确定了接受心理干预意向。最近,我们正在处理他与父亲的亲子关系。

林程说,他总是非常担心父亲的安危。有时父亲的一些行为举止,或听到一些关于父亲的消息时,他会突然感到非常焦虑、气急、胸闷,脑海里面浮现一个模糊的画面:父亲病危在床上,全身插满了管子,周围是各种检测仪,但是妈妈却不在他身边。

现实中,林程的父亲并没有病危过。这个画面是林程想象出来的。林程说这可能与最近几年紧张的医患关系有关,他担心父亲的人身安全。但这不是全部原因,因为这画面存在很多年了,几乎从小就困扰着他。

这明显是由相关心理创伤导致的,催眠治疗师Lucy利用深度催眠下创伤修复技术(TPTIH)精准化找到了创伤事件。

在林程小时候,父亲下班回家后经常抽烟、喝酒,有时还带着一帮朋友回家玩牌作乐直达通宵。父亲喝得满脸通红,浑身酒气冲天,与朋友们把家里弄得吵吵闹闹。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父亲第二天酒醒后,林程母亲经常指着丈夫的鼻子破口大骂:“你昨天喝多了你知道吗!晚上打呼噜,叫都叫不醒!你要是因为喝酒住院,我可不照顾你!”

以上情景在林程成长过程中反复出现。以至于后来他一想到父亲马上就联想到父亲喝酒的情景。他一方面对此感到厌恶,而且父亲和朋友把家里搞得乌烟瘴气的,这是他后来排斥社交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母亲反复对父亲的指责和恐吓又令他很担心父亲的身体,逐渐形成脑海里面父亲病危的画面。

在进行深度催眠之前,林程对以上的经历都忘记了。我们向林程父母转告后,他们非常震惊,说当年家里确实反复有过这样的情景,但从没想过会对孩子造成那么大的负面影响。

林程父亲跟我说:“何主任,在看您的文章前,我只觉得孩子得的病是遗传问题,是脑部的问题,总治不好。看了您的文章之后,您总是反复强调父母要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

“我后来确实有这个意识了,我要反省。但说实话,那时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到底该反省啥啊?我好像也没做错什么啊?我抽烟、喝酒,可这个在我们当地,大家都这样啊!我已经喝得算节制了,而且喝完从不耍酒疯、不打骂老婆和孩子。”

“还有,我工作很努力。你也知道,当医生经常忙得一塌糊涂,当上领导之后应酬很多、压力也大,有时不得不喝。大家不都这样吗?我觉得我已经做得不错了,我真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反省。”

还有,他说孩子曾经抱怨他陪伴少,有种被父亲抛弃的感觉。林程父亲说:“可是我很小的时候我爸就不在了,是我妈把我拉扯大的,那我一样成长得不错啊。所以现在我跟他妈分工明确,我一心工作,他妈妈负责带他,怎么就不行了呢?”

后来,我向林程父亲转述我们在深度催眠下找到的心理创伤,并进一步解释为何这会对孩子造成巨大影响后,对他冲击极大,他恍然大悟,说:“我终于明白了,我一定深刻反省,我回去就戒酒!”

林程再次见lucy和我的时候,惊喜地谈到:“我爸居然说要戒酒!这太神奇了!这么多年了,他从来没有说过要戒酒!虽然我和我妈对他信心不大,但他能下这个决心,太不可思议了!”

至于林程父亲戒酒有没有戒成功,林程又是如何走向康复?后续有机会我们再详细分析他的患病和心理干预经历。

我非常感谢林程父亲如此真诚、详细地叙说自己的心理感受和心路历程,这对我的触动很大。

我们反复强调患者的父母一定要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而自我反省是一种意识、能力和智慧。很多父母已经有一定的意识了,但具体应该如何自我反省?从哪里入手?确实有很多家长仍存在困惑。

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以下根据我们多年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基于大量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的临床经验,提供一些家长自我反省的具体角度和思路。

首先仍然要强调广大患者父母要尽快具备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的意识。这种意识不是凭空提出和产生的,而是基于以下临床心理干预中的发现。

青少年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根源到底是什么?

如果说是遗传、脑部的异常等生物学层面因素,那父母几乎不需作出自我反省。只需带着孩子找最好的传统精神科专家,接受最好、最昂贵的药物或物理治疗就行了。可事与愿违,光靠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难以令孩子实现康复。

而根据我们的临床深度心理干预发现,上述精神心理障碍的主要根源是心理社会因素,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和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组成的病理性记忆。而这些病理性记忆的来源之一是原生家庭,比如父母无意中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过度夸奖等。

我们曾接诊过患者刘可,在她1岁时,妈妈曾带她坐火车,她们座位对面坐着一位小男孩。刘可妈妈让她与男孩说说话、一起玩,但她不愿意。

妈妈非常生气,也可能觉得很失礼、没面子,马上拉长了脸。妈妈的表情让刘可非常害怕,“我感觉她要打我”。妈妈不经意的行为对刘可造成了心理创伤,令她每次与妈妈交流时就感到恐惧。

点击回看:

大学生罹患双相后休学一年,严重社恐,难以入眠,如何逐个解决她的难题?

经过两个多月心理干预,双相大学生彻底停药,不再逃避,计划完成学业

只有父母看到并认可这一点,才有可能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

除此之外,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如果我们每个人想获得心理成长,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我们遇到挫折、打击时一味外归因,把责任都归咎于别人;又或者一味内归因,自责、自我否定,这两种归因模式都无法令我们的心理年龄得到成长。前者会导致人格障碍,现在社会上遇事总是指责他人、埋怨社会的人格障碍患者非常多;而后者往往会导致抑郁症状,甚至罹患抑郁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自我否定和自我反省不是同一回事。自我否定是灾难化的,认为自己无能、失败、不可救药;而自我反省是看到自己的不足,并有意识、有行动地改变和补短板,这样才能不断获得提升和成长。

所以,如果父母们理解了以上两个因素,并对此认可的话,一般来说就基本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了。

有了自我反省的意识后,还得有自我反省的能力;也就是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开始自我反省,如何反省。

第一点仍然是要积极学习、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尤其是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而不是光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

就像上述林程父亲,他是一名医生,在所专攻的医疗领域小有成就,但他对家庭教育的理解主要来自与周边人的对照和自身的成长经验,“大家都这样啊!我小时候不也这样吗!”结果他得出的结论:“我好像也没做错什么啊!我觉得我做得还算不错了!”

这种所谓的“经验”和对照是盲目的、表面的,是个“大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