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农民因没钱治病写信政府,意外揭开隐藏了几十年的身份

2005年11月底,湖南省新化县武装部收到了一封极为特殊的来信,看过的人在惊讶之余都纷纷提出了疑问:这会不会是弄虚作假,我们这个小地方真的能有这么特殊的人物?

原来,这封信是一位名叫奉孝同的老爷子写给新化县武装部的,短短几百字将自己身世的来龙去脉以及当前遇到的难处说得清清楚楚。

而相关人员之所以在看到这封信后感到惊讶,恰恰是因为奉孝同曾是主席警卫员的身份。

随后,上级立即对奉孝同的身份进行了核查。经过一番查验后,相关部门证明了奉孝同曾是志愿军战士的身份,可他曾是主席警卫员的特殊身份恰恰是在武装部特地询问中央警卫局后才得以确定的。

此后,奉孝同的事迹在当地受到广泛关注,而这位愿意用一生坚守主席嘱托的人才真的是新一代人应该敬重的时代楷模。

1928年,奉孝同出生在湖南省娄底市下团村一个贫寒的农民之家,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奉孝同和家人对于安居乐业同样充满了渴望,只可惜,军阀割据、狼烟四起,战争早已给年幼的他带来了心理阴影。

1934年12月,当红二方面军途径奉孝同老家时,小小年纪的他因为看到很多带枪的人,吓得连忙往家跑。红军战士见状,一边喊着:“小孩,你慢点跑,我们不是坏人”,一边追着奉孝同来到他的家。

当躲在一旁的奉孝同听到父亲与红军之间的对话,不禁鼓起勇气问道:“为什么要打倒地主?”红军战士一边笑着一边摸着他的头说道:“地主就是爱欺负老百姓,而且占有的耕地还不少的人……”

没过多久,奉孝同的家中便分到了粮食还有几块猪肉。渐渐的,懵懂的他大概明白了,红军才真正是愿意为老百姓着想的队伍。

此后的奉孝同不再对红军战士感到害怕,反而特别喜欢缠着他们,听他们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从那时候开始,他的心中便有了加入红军的想法。

1950年11月,奉孝同终于如愿成为一名军人,当时正逢朝鲜战争爆发,他更是自愿成为了志愿军的一员。

三年的抗美援朝生涯,出生入死的奉孝同几经磨难,残酷的战斗让他深知枪法的重要。哪怕是战斗空闲时,他都坚持苦练枪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当1953年归国之际,奉孝同已经是志愿军中有名的神枪手。

因为战斗素质过硬,再加上军中表现优异,归国后的奉孝同直接被调入中央司令部成为了一名武警战士,幸运的是,经过中央警卫团的层层选拔,他居然成为了毛泽东的警卫员。

对于奉孝同而言,在主席身边工作的那几年不但是他一生最引以为傲的经历,也是回忆起来最幸福的日子。

当人们问起生活在主席身边的感受时,奉孝同也是这样回忆的:“主席十分的随和,经常请我们这些湖南老乡一起吃饭,有的时候,他的两个女儿也在场,主席还让她们给战士们夹菜添饭,总之,一点架子也没有。”

时间过得很快,奉孝同在那些年里也成长进步得很快,不但获得了执勤小能手、技术能手的称号,还获得了一级射手的荣誉称号。

最重要的是,主席对于他身边尤其是这些年轻一代们的成长十分关心,尤其在学习知识方面给了奉孝同不小的帮助。

因为从小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缘故,主席每一天都会给奉孝同加派读书的任务,常常会送给他一大堆报纸,鼓励他养成每天看字学习的习惯。

就这样,奉孝同从一开始磕磕绊绊到后来进步明显,不断努力的他也得到了主席这位难得的好老师的栽培。

而最难能可贵的是,奉孝同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保卫主席安全的本职工作,要知道,当时的国民党虽然已经退守台湾却在国内依旧伺机而动,所以,主席的人身安全保障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1958年2月,中国开始大举推进“加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身为主席身边思想最先进的工作人员,奉孝同积极响应号召,从北京回到了自己的湖南老家,开始与妻子在家乡参与上山下地。

就在奉孝同即将与主席告别时,主席对他也有着一番叮嘱:“回家之后一定不要摆架子,时刻记得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而奉孝同也时刻将主席的这一番叮嘱铭记在心,就连他的退伍证件上也并没有特殊标记他曾是主席的警卫员。

所以,回到家乡后的奉孝同既没有搞特殊化,更不曾向任何人提起自己曾是主席警卫员的事情,带着妻子过着平淡、勤劳的生活。当时的父老乡亲丝毫不知道这位小伙子的过去,就连村里的干部也只知道他是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回来的退伍军人。

不过,奉孝同靠着自己的个人能力继续发光发热,因为不错的枪法还让他成为了民兵连的“武教头”。当年,村子里有不少野猪出没,对于大家辛辛苦苦种的庄稼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所以奉孝同便带着民兵一起打野猪。

可想而知,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奉孝同自然有着令乡亲们叹为观止的好枪法,总有人很好奇地问他是怎么练就如此高超的技能,他也只是淡淡的回应到“是在朝鲜战场上练出来的”,可当身边人进一步询问他从朝鲜战场上回来之后陆续做了什么事情,他只是说“回到了部队当兵”。

就这样,当奉孝同对民兵展开了三年训练之后便彻底成为了一位农民,和妻子回到乡下做起了农活。

从此,50年的风风雨雨,他将自己辉煌的过去放在心中,无论遇到任何难题,他都不曾向其他人透露过自己的身份,更没有因此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

事实上,奉孝同多年来一直与老伴王云欢生活在十分残破的老房子里,他们一共育有三个女儿,因为各种变故,老两口不但没能享受到天伦之乐,还需要照顾身患怪病的大女儿奉庆玲。

多年来,老两口需要经常陪着大女儿住院治疗,这也让原本就很是清贫的家变得更加捉襟见肘,可就算如此拮据之下,奉孝同还是从未向上级提出过任何帮扶要求。

直到2005年,奉孝同的家中再度遇到了变故,原本已经重病缠身的大女儿出现了昏迷,情况十分危急,还没等奉孝同处理好女儿的事情,老伴王云欢也因为急火攻心倒下了,这一次,奉孝同拿出了全部的积蓄也解不了燃眉之急。

为了让大女儿得到更好的治疗,老两口商量之后,奉孝同将老伴接回家中静养,省下的钱还能多支持大女儿一段时间的治疗,而这一次,眼看着老伴遭受着痛苦却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奉孝同落了泪。

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奉孝同决定向组织寻求帮助,也就有了开篇提到的故事经过,如果不是家中面临困境,奉孝同真的会把这个秘密带进棺材里也说不定。

当奉孝同的特殊身份被确认后,消息不胫而走,当地的公众对这位“无名英雄”纷纷表示了关注,还帮助奉孝同解决了家中的困境。

当记者问起奉孝同一生最光荣的岁月是什么时候,他不假思索地回应道:“当然是我给主席当警卫员的那五年,那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日子啊!”

而当记者再次询问奉孝同有没有特别的心愿没有达成时,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沉默片刻,低声回应道:“我没能见到主席最后一面,那是我一辈子的遗憾,要是以后有机会的话,我还想去北京和韶山看一看,再和主席好好说说话……”

对于奉孝同来说,主席当年对他的影响是意义深远的,虽然离开主席的日子清贫至极,可就在坚守主席嘱托的岁月里,奉孝同也最能感受到主席的深意,以及作为一位国家元首对普通大众深深的牵挂。

或许在奉孝同看来,晚年的自己才最有资格来到主席面前交上合格的答卷,这也是他回报主席栽培之恩最好的方式。

2012年12月18日,一群被奉孝同事迹感动的社会爱心人士驱车来到了奉孝同的住处,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圆这位质朴老人一生最大的心愿。

从老房子到韶山有三个小时的车程,中午时分,奉孝同一家在一群人的簇拥下来到了韶山,很多慕名而来的志愿者更是拉着横幅、捧着鲜花等待着“无名英雄”的到来!

此情此景让奉孝同不禁感慨万千:“主席家乡的人太热情了,真是太谢谢你们了!”对于奉孝同来说,他等待这一天的到来已经整整几十年。

拒绝了随行人员先吃午饭的安排,年迈的奉孝同脚步不停地赶往毛泽东东广场。在来到广场上,远远望着毛主席的铜像,奉孝同精神百倍地给主席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口唇有些颤抖地说:“主席,奉孝同来看您了!”

之后,奉孝同开始缓缓向铜像走去,当距离铜像越来越近时,他甚至不让自己的外孙搀扶自己,再一次向主席敬军礼,甚至最后还走起了正步。

此刻的奉孝同,内心对于主席的怀念无以言表,一个军礼胜过千言万语,而他与主席的情谊也只有奉孝同自己知道。

当奉孝同来到主席铜像前,终于忍不住大声地说道:“主席,您当年的警卫员奉孝同来看您了!谢谢您当年给予我的教诲,这些年我一直特别想您,今天还特意带了您最喜欢的腊肉和糍粑!主席啊,奉孝同真的好想您啊!”

就这样,奉孝同在主席像前驻足良久,他有着太多的话想要对主席倾诉,其实,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又何尝不是这样经常在心中和主席诉说着,在他心中,主席除了是一位伟人以外,更像是一位爱护晚辈的长者,一位可以给身边人点亮人生灯塔的智者。

随行人员担心奉孝同年迈的身体吃不消,劝他先吃过午饭在稍事休息,之后再去毛主席故居看一看。就这样,奉孝同恋恋不舍地和铜像告别,更是三步一停五步一回头地缓缓离开。

在随行人员的安排下,奉孝同稍作休整便前往了主席故居,在那里,他回忆起最多的还要属和主席共同生活时的点点滴滴。

“主席的生活特别简朴,从来不会铺张浪费,他一直和我们说,如果没有客人,每一餐饭只要一个荤菜就足够了。主席用的热水瓶总是烂了补好再用,一件衣服上恨不得缝满了补丁,我们看着都心疼。”

就这样,一边参观主席故居,奉孝同一边不断和身边人诉说着曾经的往事。对于其他人来讲,奉孝同才是真正与主席密切接触过的人,他口中的主席才最真实,那一天的参观,对于在场的所有人来讲都是相当宝贵的经历。

在前往主席老家前,奉孝同还精心给主席准备了一副对联:“侍卫领袖5年时叨教诲心胸广,扎根山村半世每忆殊恩涕泪流。”

多年来,奉孝同质朴的心从未变过,他时刻铭记着主席的教导,用身体力行兑现自己的诺言,这恰恰才是怀念主席最好的方式。

在离开韶山时,奉孝同将自己珍藏多年的警卫员日记拿了出来,他决定将这一珍贵的材料捐赠给湖南革命军事博物馆筹备处。一本小小日记,记录了奉孝同身为警卫员时的点点滴滴,更多的人会因此对于主席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

2013年11月17日,爱心人士再一次帮助奉孝同完成心愿。在一众人的陪同下,奉孝同终于站在了天安门广场,要知道,距离他上一次来到天安门广场,已经时隔55年。

再一次感受到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阔,奉孝同不禁老泪纵横。当时,参观毛主席纪念馆的游客特别多,为了让奉孝同顺利参观,工作人员还为他安排了绿色通道。

当奉孝同终于见到主席遗体时,他再一次摆正身子给主席敬了一个军礼,可此时,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边痛哭一边大喊“毛主席”!

身边人见到如此激动的奉孝同,纷纷上前搀扶,也一直在劝老人平复情绪。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奉孝同才逐渐稳定了情绪,离开前,他再一次向毛主席的遗体深深鞠了三个躬。

要知道,对于奉孝同来说,这一次的短暂相聚又何尝不是再一次的生离死别呢,这其中的苦涩与不舍,也真的只有奉孝同才最明白。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奉孝同依旧和老伴相守在破旧的老房子,因为有了社会的关注与帮扶,一家人的日子不再如过去那般困窘,可奉孝同依旧每天都精心照顾着卧病在床的老伴和女儿。

其实,他自己的身体也逐渐每况愈下,患有高血压却坚持每天做着农活,每当有人问起,他也只会说:“不劳动是不行的,我家里这三口人,除了我都是重病号,我必须照顾好她们。”

在提起家人时,奉孝同的内心也是无比骄傲的,因为家人在他的熏陶下都有着很高的思想觉悟。在他看来,年迈的妻子跟自己吃尽了苦头,可妻子对于自己坚守底线的选择一直都是特别支持的,所以,奉孝同想用自己的不断努力回报身边所有曾给我自己帮助的人。

每逢闲暇,奉孝同还是会将自己曾是主席警卫员时获得的三张荣誉证书拿出来回忆往昔,他最看重的不是当年的这些荣耀,而是自己在主席身边的成长。

在很多人看来,当年有着惊人好枪法的他没能在部队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是一种遗憾,毕竟,警卫员和那些功勋卓著的将士比起来还是有些逊色的,而对于奉孝同来说,守得住本心,做一位“无名英雄”才是报答国家和主席最好的方式。

正如李白在《侠客行》中所说:“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时间终会验证一切,世人的敬重何尝不是对奉孝同最好的肯定呢?一句朴实无华的话恰恰代表了奉孝同的全部心意:“毛主席当年说劳动最光荣,回乡当农民,这件事我永远无怨无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