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 解秋菊//童年记忆(二)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2021新年来临之际,我们初步总结整理了七十余位写作爱好者的作品链接,以丰盈后稷文学宝库!点击下面加粗字链接,品读《后稷文苑》宝葫芦:
童年记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年逾古稀,没有了工作的的责任,没有了养儿育女的琐碎家事,静下心来脑海里常常浮现出童年的记忆。也许昨天之事己忘怀,但几十年前的事却记忆犹新,这可能就是人们说的老年怀旧吧。想想童年的一幕幕,一件件事,即好笑又愜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二)在芦山的童年岁月
我们刚到芦山时实行的是供给制,当时的钱和现在不一样一角是一百元,一元是一万元,我父亲每月工资30万元相当于现在的30元,我和母亲都有津贴母亲每月相当于现在的10元,我每月15元,后来生下妹妹冬梅她比我们还多,每月17元,我们三个的津贴比父亲的工资还多呢。那时吃饭是集体伙食,我和母亲吃大灶,我两人每月一共交13元随便吃。记得我们每天都到县人民政府食堂去,每桌只要够十人就会有人端来饭菜,伙食也很好,每天不重样,每一星期会打两次牙祭(改善生活吃大肉)比在老家吃窩窝头可好多了,那真是天堂生活。
在那里我结识了一群小伙伴,每天她们都会领着我去玩,跟着小朋友我很快就说得满口四川话,有一次,幼儿园放学我回家晚了,妈妈问我为啥回这么晚,我说:"我是么果巴(yao,guo,ba)妈妈听的一头雾水,后来知道我是说我排队在最后面。
当时父亲经常出差进山里,有一次骑马回来时带回来一只小狗態,在抓它时还将父亲腿咬伤了,后来把小熊拴在了食堂外的一棵树下,每天吃完饭后大家都拿些吃食喂小熊逗它玩,小熊一天天的长大了。有一天,忽然母亲自己在家做饭,一天也没去食堂,第二天再去时却不见小熊了,原来小熊长大了食堂将小熊杀了让大伙吃了,母亲不忍心吃,所以没去食堂,我看着挂在树上的熊皮哭了,为此我难过了好多天。
(三)清凌凌的小河水,
芦山县是个在山旮旯里的小县城,三面环山一面河,河的水面很宽但却不深,河滩和河底都是鹅卵石,所以河水清澈见底可以看见河里的鱼虾在里面自由地游动。那里是我和小伙伴们的天堂,在那里我们可以无忧无虑的戏水,抓小鱼,鱼儿是很滑的,清楚的看见抓在了手里但滋溜一下就滑走了,很难抓住一条,但是我们依然玩的非常开心。大家采上一束鲜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心里美濨滋的。
在玩耍时小伙伴见我笑起来时两边脸蛋上各有一个深深的酒窝,他们说:
"你的脸没有长平,我们给你补平吧。"于是从石头缝下挖点泥往我脸上抹,我便乖乖地把脸伸过去任由他们抹,结果成了大花脸,你说可笑不可笑!河上有一架铁索桥,人们走在上面晃晃悠悠的,我们奔上桥不仅来回走,还在桥上左右晃悠觉得很好玩。这里基本上都是农民,但没有村庄,都是在山坡上零零散散的一家一户居住,也没有瓦房,都是用竹子搭起架子上面盖上稻草的草房子,大人伸手就能摸到房沿,里面也黑洞洞的,床上铺的也是草,上面再铺一張草席子,一年四季都是如此。山上没有大路到处是山间小路根本就不能拉小平車或鸡公车(三个轮子的推车)所以人们出行都是背上背个背篓,不管是买回东西还是收回庄稼都是用背篓背回去,每个农民不管男女都是用蓝色的长布缠在头上,腰里扎个围裙,脚上大部分都是穿的草鞋,有的甚至打着光脚板走路,脚下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在山路上健步如飞。总之刚解放不久这里的农民非常苦。
1956年父亲从北京中央政法学院回来后我们来到雅安,人们说:雅无晴,一点儿也不假,在雅安根本就很难见到晴天出太阳,所以都说太阳出来狗都叫。在雅安待了不到一年便去了成都,8岁时我才在成都上了小学。全家人在成都至今已六十多年了,1959年国庆节后,爷爷来到成都,他来的目的就是要带我回老家。因为我大伯在陝西合阳,二伯在太原,我们全家在成都离家最远,爷爷和奶奶在稷山,为了抓住三个儿子,当时大伯的儿子虽也在陝西,但将儿媳娶在了稷山,二伯的儿子留在了稷山,所以他到成都把我带回来,这么一来三个儿子在老家都留下了根,将来就会回老家的。
现在想起来,也不知道我怎么糊里糊涂就跟爷爷上路了,只记得在西安转车时我想家了,晚上哭了,爷爷哄了我一会儿。就这样,我结束了大城市的生活回到了生我养我的老家稷山。
人生如梦,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但是那段经历却历历在目,回想起来也很惬意。
2021年4月10日初稿5月1日完成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后
稷
文
苑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解秋菊,生于1948年8月18日,中国共产党党员,1968年参加工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三一厂当工人,曾担任四连三排排长,1979年调回稷山县运输管理所工作,先后任出纳,统计,付所长,党支部书记,应邀为山西交通运输和交通纵横杂志社特约通讯员,曾发表各种通讯,散文等五十余篇。退休后担任交通局老干部党支部付书记,历年来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模范党员。
——发刊制作:葛丽娟
协助制作:焦云竹 薛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