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杏犹解嫁东风——北宋词人张先情词赏析
桃杏犹解嫁东风
——北宋词人张先情词赏析
川 雪
北宋词人张先(公元990—1078年),字子野,人称张安陆,是与欧阳修、晏殊同时代的词人,也是北宋年寿最高的词人。他一生官运虽不亨通,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官至尚书都官郎中;却也没有太大的人生挫折,精力又强健,因而一生流连风月,听歌看舞,优游卒岁。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压残花影”(《归朝欢》),“柳径无人 ,堕絮飞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诗歌在当时也享有盛名。
张先的趣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老夫少妻风流韵事了。在那样的年代,能够如此高寿,也是个了不得的事情呢。公元1070年,张先80岁,娶了18岁的小妾。众人去张府拜访,见到了貌美如花的新娘子,不由得羡慕嫉妒,纷纷起哄,让张先讲讲这老夫少妻的感受。张先本是幽默之人,喜事当头,随口就来: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老夫娶少妻 ,得意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场的苏轼听后随即和诗一首: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苏轼这首诗极具调侃之意,梨花的白色与张先的苍苍白发相呼应,海棠则比喻少女的红颜,把这老夫少妻的情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调侃着张先“老牛吃嫩草”。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位小妾在随后的日子里为张先生下了两男两女,张先一生共有十子两女,年纪最大的儿子和年纪最小的女儿相差六十岁。
相传张先年轻的时候,与一尼姑相恋。为了相见,每当夜深人静,张先都偷偷划船过去,小尼姑悄悄放下梯子,让张先爬上去,天亮再离开。后来二人被迫分手,临别时,张先不胜眷恋,于是模仿小尼姑的口吻写下《一丛花令》词: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女子在她的恋人离开后独处深闺的相思和愁恨。上片写女子的别后愁怀。她感叹自己的伤高怀远之情无穷无尽,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比真挚的爱情更为浓烈,自己的离愁引动得柳丝纷乱。想当时情郎骑着嘶鸣的马儿逐渐远去,消逝在尘土飞扬之中,今日登高远望,茫茫天涯,又要到哪里去辩认情郎的踪影呢?
下片续写女子登楼所见,回忆当年情事。见“双鸳池沼”、“小桡通”,联想起往日莲塘相约、彼此往来欢聚时的爱情生活。而自己所住的楼阁,梯子横斜,斜月照映画阁帘栊的景象犹是往日与情人相约黄昏后时的美好景象,如今景象依旧,而自从与对方离别后,孑然孤处,已经无数次领略过斜月空照楼阁的凄清况味了。女主人公怀着深深的怨恨,细细地想想自己的身世,甚至还不如飘零的桃花杏花,她们在自己青春快要凋谢的时候还懂得嫁给东风,有所归宿,自己却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借羡慕桃杏犹解嫁东风,叹息人不如物。
词的最后两句以桃杏喻人,以无情比有情,设想新颖,颇有艺术魅力。这形象而新奇的比喻,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对青春的珍惜、对幸福的向往 、对无聊生活的抗议、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一丛花令》一时盛传,连欧阳修都非常欣赏,只恨无缘见一面。张先家居南方,后因事到京城,去拜访欧阳修,门卫通报之后,欧阳修激动地连鞋子都穿倒了,急忙迎接,见到张先,张口就说“这就是'桃杏嫁东风’郎中啊!”之后张先“桃杏嫁东风郎中”的雅号就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