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风鼻塞
伤风鼻塞
[概述] ’ ’
概念 伤于风邪而致鼻塞不通者,称为伤风鼻塞。本病以鼻塞,流涕,鼻痒喷嚏为
主要症状,一般多伴有头痛,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俗称。伤风。、。感冒。..与急性鼻炎
相类似。
本病为鼻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多见.多发于气候
突变,寒暖失常之时。本病的发生亦无性别、年龄的差别,由于四季气候的变化和所感
病邪、体质强弱,感邪轻重不同,因此病情也有轻重之别。 :
.历史源流 自《内经》开始,已认识到。伤风。一病.风邪为主要致病因素.并提出了
虚实补泻的治疗原则,如《素问.骨空论篇》说:。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
则泻。。 , 、
隋代,《诸病源侯论.卷二十九》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肺藏为风冷所伤.而致
鼻塞不通的病因病机。
至唐代,医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拟定了不少治疗伤风鼻塞的内服方和外用方。
如《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的“治鼻塞脑冷清涕出方。,是运用了辛温解表,散寒开窍之
法。又如《外台秘要.卷二十二》的“疗人鼻塞不通.皂荚散方”。是外用吹鼻,对局部有
驱风散寒,宣通鼻窍的作用。
宋代,医家们对伤风鼻塞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又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如《圣济总录。
卷第一百一十六》认为:。鼻塞气息不通者,肺感风寒,其气搏结,不得宣快。。《太平圣
惠方。卷第三十七》亦认为外伤风冷而致鼻塞气息不通,并拟定了芎劳散方。《仁斋直指
方.诸风篇》中提出了用参苏饮治疗感冒风邪,头痛发热,咳嗽声重的伤风证。.
金元时代,《世医得效方.卷第十》有:“茶调散治伤风鼻塞.声重”。首次提出了。伤
风鼻塞”一词。《丹溪心法.卷一》提出:。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进一
步提出辛温解表与辛凉解表两法,成为后世医家在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大法。
明代,《景岳全书》之卷十一、卷二十七对伤风鼻塞的病因病机有了较全面的论述,
认为外感风邪,即为伤风。其在外则表现为鼻塞声重。风寒而鼻塞,宜用辛散解表之法,
并提出了感风兼湿.风寒兼火等方面的治疗方药。这对后世医家在临床辨证用药上有很
大的指导意义。 ,
到清代.各医家对伤风鼻塞的病因病机又有较深刻的认识,如在《证治汇补。卷之
一》中,从内外表里等方面,阐述了致伤风感冒的不同途径,又如在《杂病源流犀烛.卷
十二》中,提出了伤风一病虽属肺,但亦有关于脾,认为肺脾气虚,腠理疏松,.风邪由皮
毛、口鼻侵袭人体则致伤风感冒的病因病机。这些论述,在临床上颇有指导意义。在治
疗方面.大多数医家多是遵守前人的洽法,风寒则以辛温解表,风热则以辛凉解衷,虚
者兼以扶正,这些治法一直沿用至今。
归纳上述,自《内经》开始,对伤风一病已有一定认识,历代医家在《内经》基础上不
断总结和提高。根据本病的病因和症状,把外感风邪而致之鼻塞称为伤风鼻塞。明清以
前,各医家多从风寒外袭论述,治疗上以辛温解表为主。至明清时代,则对本病的病因
病机及治疗论述较为全面,提出了伤风感冒的内外因,认为本病与脾亦有一定关系,并
论及风寒化火,风寒兼湿,虚人感冒等病理变化。治疗方面,亦从风寒、风热两方面进
行论治。 .
[病因病机] 。 .
肺为娇脏,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若腠理疏懈,外邪乘虚而入.经皮毛,犯肺系, 、
袭鼻窍,而发本病。风为百病之长,故风常为犯鼻之首,挟寒,挟热,表现多为风寒或
风热之证。
一、外感风寒 由于生活起居失常;寒暖不调或过度疲劳之后,腠理疏松,卫气不
固,外受风寒之邪侵袭,则肺气失宣.清肃失常.邪毒上犯鼻窍而为病。如《景岳全书.
卷二十七》说:。凡由风寒而鼻塞者,以寒闭腠理则经络壅塞。。
:、外感风热 由于肺家素有蕴热,复受风热之邪侵袭,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首
先犯肺,肺火不得疏泄,上犯鼻窍而为病。或由于风寒之邪束表,郁而化热,致肺失清
肃,治节失常,邪毒上袭鼻窍而为病。
在临床上,如禀质阳虚者,则易感受风寒之邪。素偏阴虚者,则易感受风热之邪。
此外.季节不同,病因亦可不同,如冬季多属风寒,春季多属风热,夏季多挟暑湿,秋
季多兼燥气。故伤风鼻塞,除风寒,风热之外,又有挟湿、挟暑等兼证。
[临床诊断]
症状:伤风鼻塞初起,鼻微塞,鼻内干燥灼热,鼻痒喷嚏,患者全身常感不适,微
恶寒、发热、头痛,时间约1~2天。以后鼻塞渐加重,鼻流多量清稀鼻涕,喷嚏频频,
嗅觉减退,说话声重,全身伴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时间约2~7天.伤风鼻塞后
期,鼻涕由清稀转为脓性,不易擤出,鼻塞重,或伴有咳嗽痰多。此后,鼻塞逐渐减轻。
脓涕渐少,如无并发病,7~10天可以痊愈。
检查:伤风鼻塞初起,鼻粘膜充血、干燥。随着病情发展,鼻粘膜充血,肿胀,鼻
腔内有清稀鼻涕或粘性鼻涕潴留。至后期.鼻腔粘膜逐渐恢复正常。
鉴别诊断:临床上有多种疾病,均可出现鼻塞,流涕,打喷涕等症状,应加以鉴别。
尤其要与时行感冒、鼻鼽等相鉴别。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突然发作,传染性强,多
人可同时发病。全身症状如寒战、高热、四肢关节及肌肉疼痛较明显。病情重者,尚有
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而鼻腔症状较轻。鼽嚏(过敏性鼻炎),呈阵发性发作.
发作时,鼻痒,喷嚏频频不停,大量清水样鼻涕,鼻腔粘膜水肿,淡红或苍白,发作过
后恢复正常,一般无头痛、发热等全身症状。
[辨证论治]
一,辨证
1。外感风寒
证候:鼻塞,鼻流清涕,打喷嚏,说话声重,咳嗽,痰稀,并见发热恶寒,头痛,
骨节痠痛,无汗,口不渴,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检查见鼻粘膜肿胀,色淡红。
鼻涕清稀。若表寒里热者,兼有口渴、咽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心烦.溲赤便秘,
舌苔白或黄,脉浮数等。
病机分析:由于风寒外袭,肺气失宣,鼻窍不利,故见鼻粘膜淡红、肿胀,鼻塞不
通,说话声重,喷嚏,流清涕。风寒束表,寒为阴邪,其气凝闭,最易伤阳,卫阳被郁,
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风寒犯肺,故咳嗽痰稀。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外感风寒
之象。若素体热盛或肺热内蕴,.复感风寒之邪,则形成外寒里热证。由于邪热上攻,故
见咽痛口干,心烦。邪热郁闭于肺,肺气失宣,故咳嗽气急,痰黄粘稠。热结于下,故
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苔黄,脉数为里热之证。
2。外感风热
证候:鼻塞,鼻流黄涕粘稠,擤出不爽利.鼻痒喷嚏,鼻气掀热,并见发热.头痛,
微恶风,或有汗出而邪不解,口渴,咽痛,咳嗽,痰黄粘稠,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检查见鼻粘膜红肿,鼻道有黄色脓涕。
病机分析:风热上受,首先犯肺,若风热外袭,上犯于肺,肺开窍于鼻,故风热上
扰鼻窍而见鼻塞.涕多粘稠色黄,鼻粘膜红肿等证候。肺主气属卫,卫气失于宣畅,故
见发热,微恶风。风热为,阳邪,邪热蒸灼肌表,故见发热,或有汗出而邪不解。风热犯
肺,肺失清肃,故咳嗽痰稠黄。风热上扰,则头痛。热从火化,伤阴耗液,故咽干口渴。
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侵于肺卫之象。
二、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根据邪在肺卫的特点,以疏风宣肺解表为主,并结合
病情辨证施治。证属风寒者,治以辛温解表;证属风热者.治以辛凉解表。此外,还应。
结合外治法、针灸治疗等,以取得吏为良好的效果。 ..
(一)内治法
1.外感风寒
治则;辛温解表,宣肺通窍。
方药:初起可用葱豉汤加杏仁、苏叶、防风、荆芥。方中葱白通阳散寒,豆豉透表
达邪;苏叶、杏仁宣肺化痰;荆芥、防风助辛温发散主力。
若恶寒发热较甚,头痛,肢体酸痛,鼻塞较重,无汗者,为风寒重证,方用荆防败
毒散。方中荆芥、防风辛温发散;柴胡,薄荷疏表解热;川芎活血祛风以治头痛;前胡、
桔梗、枳壳、茯苓,甘草宣肺理气,除涕化痰;羌活,独活祛风散寒除湿,为治头痛身
疼的要药。如寒从热化,出现热象者,则加黄芩、银花,连翘;咽痛则加玄参,紫花地
丁,射干、牛蒡子;咳嗽痰多者,加法夏、白前、苏梗、紫苑、款冬花。
、 若风寒之证兼有里热征象者,治宜疏风宣肺,散寒清热.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方
中麻黄辛温,疏风散寒;石膏清宣肺热;杏仁宣肺利气;甘草调和诸药。四药配合,使
表邪得解,里热得清。若配加荆芥、防风以解表散寒.则诸症自除。咳嗽气急者,加枇
杷叶:桑白皮以疏肺止咳。
2。外感风热 '
治则:辛凉解表,清肺通窍。 ’
方药:选用银翘散加减。若头痛较甚者,加桑叶、菊花以清利头目。咳嗽痰多者加
杏仁、贝母、瓜蒌皮以止咳化痰。咽部红肿疼痛者。加板蓝根、马勃、玄参,赤芍等以
清热解毒利咽。鼻涕黄粘者加黄芩、桑白皮、栀子、冬瓜仁以清热除涕。若大便秘结,
溲黄赤,苔黄腻.脉洪数者为表里皆实之证,宜配大黄、车前子。
若体质虚弱,感受风寒或风热,属肺卫气虚者,治宜益气解表,宣肺通窍。选用参
苏饮加减,方中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扶正以祛邪;苏叶、葛根以疏风解表;前胡、桔
梗、陈皮、枳壳、半夏以宣肺理气,化痰止咳。若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可用玉屏风
散治疗,以固表扶正,益气祛风,以防伤风鼻塞再发。 、
(二)外治法 主要是用疏风通窍,清热解毒的药物制剂滴鼻.以达到鼻腔通畅,有
利引流的作用。常用的药物有:滴鼻灵、葱白滴鼻液、鱼腥草滴鼻液等,每日滴鼻3~
4次。
(三)针灸疗法,以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相结合为主。
1;外感风寒 应以祛风寒,散表邪为主。取列缺、风门、风池、合谷穴,毫针浅
刺.用泻法,体虚者平补平泻,并可用灸法。太阳为一身之表,取风门以疏调太阳经气;
风池为足少阳阳维会穴.以疏解表邪;合谷为阳明原穴,有祛邪解表之功;列缺为太阴
肺经之穴,有宣肺散邪的作用。此外,在肺俞、风门拔火罐,有祛散风寒之效。
2。外感风热 应以疏风散热,清肃肺气为主。取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外关,
毫针浅刺,用泻法。大椎为督脉经穴,又属诸阳之会.有发散阳邪而解热之功;合谷、
曲池为手阳明经之原穴,合穴,具有清肺气与退热的功用;鱼际为肺经荥穴,有清泻肺
火,利咽止痛之功;外关为手少阳之络,有疏散表邪以解热的作用。
除上述两型辨证取穴外,还可配合局部取穴,如取迎香、印堂、上星、攒竹等,以
宜通鼻窍。 、
(四)其他疗法 自我指针疗法=本疗法取穴西蛆。.第一组为迎香、合谷。第二纽为
鼻川、少商。本法起到宣肺疏邪,通经7舌络作用。两组可交替使用,每天1~2次。、
(1)迎香穴:穴位在鼻翼旁5分.取左侧迎香穴时,病员以自己的右手拇指弯曲,
用指关节背外缘锐角,按在左侧的迎香穴上,锐角向斜上方.并结合揉法,揉2~3分
钟。.取右侧时,同取左侧但反其方向。
(2)合谷穴;穴位在于指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取左侧合谷穴,
病员以右侧拇指关节弯曲90度,其指端扪按在合谷穴上,其它四指自然形成半握拳状并
形成相向力捏挤式作用。使穴位很容易得气(痠麻胀痛感),其扪按时间2分钟许。取右
侧时,同取左侧,但反其方向。 .
(3)鼻川穴:穴位在鼻骨下.鼻唇沟上端凹陷处。取右侧鼻川穴,患者以自己的左
侧拇指甲前外缘偏峰切按在右侧鼻川穴位上,其指腹呈向上推按状态,拇指垂直于穴位
上缓缓进压,其方向向着巅顶角.使其得气(酸麻胀痛感),按时间2分钟许。取左侧
时,同取右侧,但方向相反。
(4)少商穴:穴位在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1分处。取左侧少商穴时,病员需用自己
右侧拇指甲外侧偏峰敷以薄层脱脂棉.先顺纹缓缓切按,在左侧少商穴位上1分钟许。
取右侧穴位时,同取左侧,但反其方向。
(五)民间疗法
1.用芦根,鸭跖车,刀豆、鱼腥草各l乒克,煎水作汤茶饮。有疏解表邪,清热解
毒的作用。 . .
2.一支黄花25克,白毛夏枯草10克,鸭跖草50克.鹿蹄草25克.水煎服。有疏
风解表,宣肺散邪之功。 .
3.辛荑3克,苍耳子6克.水煎温服,以疏风通窍。
4.婴儿伤风鼻塞.甚至不能吮乳,葱白头捣烂挤汁,涂抹鼻唇间,可使鼻通。或将
葱白捣烂,用开水冲后,乘温熏口鼻。 . .
5.葱白捣烂绞汁,在晚上用盐水洗涤鼻腔后,以棉球蘸汁塞于鼻内,左右交替塞。
有宣通鼻窍作用。
6.大蒜捣汁,加甘油两倍,用盐水洗鼻后,拭干,以棉球蘸药塞于鼻内.(无甘油可
用蜂蜜)。
[转归及预后]
本病属于急性病,若及时治疗可痊愈。但日久失治或误治可发展为慢性鼻病,如鼻
窒等。若邪毒侵犯于鼻窍深部,可导致鼻渊。如侵及耳窍者,则可致耳胀耳闭或脓耳。
[预防及护理]
1.预防伤风的最主要方法是积极锻炼,增强抵抗力。。节制烟酒.起居饮食正常,衣
着适宜,避免受凉受湿。 .
2.在疾病流行期间,避免与伤风的病人接触,最好戴上口罩,以防止传染。
3.避免捏紧两前鼻孔用力擤鼻,以防止鼻涕进入鼻窦及咽鼓管,而继发鼻渊及耳
闭,耳胀或脓耳等证。 . .
4.小儿抵抗力差,易继发下呼吸道感染,故应注意保暖和加强观察,以防后患。一
5.如果巳合并有鼻渊、耳胀,耳闭,喉痹,喉喑等病时,应及时治疗。
8.在流行期间,可使用预防性药物:
(1)如遇风寒、受雨湿后可用生姜10克,大枣10克、红糖15克,煎服。有散风
寒、除寒湿作用。
, ;(2)体质较盛者,瘟甩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贯众各30鹿.水煎服代茶饮。
. 。(3)用1%大蒜液漓鼻.每日滴鼻3一5次,每次l滴。
(4)食醋蒸熏法:每立方米空间何以食醋5~10毫升.加水1-2倍稀释后加热,每次
熏蒸2小时,每曰或隔日熏1次,可双防流感。
. [文献资料选述]
古代资料分析。
(一)对伤风鼻塞病因病机的认识. 历代医家认为.肺为风邪所伤是伤风鼻塞的主要
:病因,并从风寒、风热等方面进行论述。
邪为外因,内外邪热相搏而为病的病因病机.此外,亦有虚人伤风,感风兼湿.风寒兼
火等论述。
(二)历代医家对伤风鼻塞的治疗 认为凡邪在肌表之治,总宜辛散之剂,以祛除外
邪。如《丹溪心法.卷一》说:“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这是对本病的治
疗提出较具体的治法,根据其病因病机之不同,证属风寒者,治以辛温解表,证属风热
者,治以辛凉清解。《证治汇补.卷之一》提出了治疗伤风的总则:“有汗当实表,无汗当
疏邪.内热当清火。实表不可大补,疏邪不可太峻.清火不可太凉,若肺虚伤风者,先
与祛邪,遂即养正.先后缓急,不可偏废”。又指出治疗伤风的宜禁:“伤风症,腠理疏
泄,但宜轻扬之剂彻越其邪,不可与伤寒家大汗之药,恐蹈亡阳之戒”。论述了对伤风的
治疗须察虚实,审轻重.辨寒热,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可补益太早。凡此,皆是我们在
临床上当加以注意的问题。
、 证属风寒者,治以辛温解表。如《医学入门\,卷四}论鼻塞中谈到:。新者偶感风寒,
鼻塞声重流涕喷嚏,宜以风寒治之,九味羌活汤”爱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说。“凡风寒而
鼻塞者,以寒闭腠理则经络壅塞而多鼽嚏,此证多在太阳经,宜用辛散解表自愈.如川芎
散,神愈散及麻黄、紫苏、荆芥、葱白之类皆可择用”。又如《普济方.卷五十六》介绍:
。醍醐散,治伤风鼻塞声重。。《幼幼集成.卷四》又介绍。“川芎膏,治小儿外感风寒,
肺气壅闭而鼻塞。”以上方药,多有辛温发散,祛风散寒除湿,宣肺散邪之功.对伤风鼻,
塞属风寒者尤为适宜。
证属风热者,治以辛凉清解。《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
以苦甘,以甘缓之”。认为风热客表,宜辛凉,若误用辛温,表邪不能外解。辛凉平剂银
翘散方和辛凉轻剂桑菊饮方为治疗外感风热的主要方剂。又如《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
三》说:“若风热壅盛,郁于肺中亦致鼻塞声重,宜疏散之,宜抑金散、川芎茶调散”。
《类证治裁.卷之一》说:“如初起风兼寒,宜辛温解表,郁久成熟,又宜辛凉疏解,忌初.
用寒凉,致外邪不得疏散。郁热不得发越,重伤肺气也。。指出了风热壅盛者,则宜用辛.
凉疏解之法。
对伤风鼻塞,除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次基本原则进行治疗外,还需根据体质的.
强弱和不同兼证论治。如《证治汇补,卷之一》说:“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
虚,又当补中,而佐以和解,倘专泥发散,恐脾气益虚,腠理益疏,邪乘虚入。病反增;
剧也。.又如《寿世保元.卷二》说:“论恶风寒+鼻塞流清涕,寒禁喷嚏,此脾肺虚不能
实腠理,补中益气汤”。在《医宗金鉴.卷三十九》提及“参苏饮治虚伤风”。均说明体质
虚弱者患伤风鼻塞,宜用固表和解之法,不宜过于发散。此外,对于兼证,亦应辨而治
之,如《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说:“若风寒兼火者,即防风通圣散之类,亦可用”。在卷
十一中亦说:“若感风兼湿而头目不清鼻塞声重宜冲和散”。“若风寒外闭肢节烦疼鼻塞声
重而内多伏火者.局方羌活散”。这些说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是较全面的,临床上有
一定的参考价值。
外治方面,历代医家对鼻窒的塞鼻、吹鼻等方药,一般都适用于伤风鼻塞。如《太
平圣惠方.卷第三十七》用于塞鼻的菖蒲散、通鼻膏、吹鼻钓吹鼻通顶散等。.又如《圣济
总录.卷一百一十六》的瓜蒂散、细辛散等。这些用于塞鼻、吹鼻的方药,多为辛散近
窍.宣肺散邪的药物组成,外用后有明显的通窍作用。
综上所述,历代医家认为伤风鼻塞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氢发于气候突变,寒暖失
常之时。风邪之所以侵袭人体,则又与体质虚弱,腠理疏松.卫气不固有关。、由于四季
'气候的变化和病邪不同.体质有强弱之分,故在证侯表现上有风寒,风热两大类。本病
的治疗,根据邪在肺卫的特点,以疏肺散邪为主。属风寒者.治以辛温解表;属风热者,
抬以辛凉清解。此外应根据体质强弱和各种兼证辨而治之。
, 二、现代资料分析 本病力常见病,多发病.疗效较好,一般在杂志上较少报道。
根据解放后文献的记载,认为外感风热和外感风寒为本病的病因。风热为患多为外感风
热之邪直犯肺经,上袭鼻窍所致,或由于风寒之邪外束,肺失宣泄,寒从热化而出现风
热之证。风寒为患多为外感风寒.袭于肌表,上犯鼻窍所致。 ’ ,
在辨证施治方面.多数学者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分为风寒、风热两类。如有提出“,
风寒型用疏散利鼻汤治疗,以达到疏散风寒利鼻的作用。风热型,设清散畅鼻汤,以达
到散风清热通窍的作用。有的学者。,把本病分为风寒袭表期与风寒化热期两种类型。风
寒袭表期,治以辛温解表,宣肺通窍,用紫苏、防风、白芷、细辛、苍耳子、羌活、川
芎。风寒化热期,治以清气化热,宣肺通窍。用桑叶、菊花、黄芩、生栀子、苍耳子、
白芷、金银花、蔓荆子、芦根。后者虽称为“风寒化热期”,实际上是表寒里热证.治疗
上宜疏表邪清里热,宣通肺气..从选方用药上看,也是相符合的。
外治方面,多配合局部滴鼻此外,亦配合针刺治疗“,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小结] .
伤风鼻塞的病因,外因为风寒或风热之邪毒侵袭于鼻窍所致,内因为肺气虚或元气
.虚所致。临床辨证分型多数学者诀为:分为风寒,风热两型。但由于邪毒的侵袭及病情
的发展,可出现外寒内热之表寒里热证;.又由于体质强弱的不同.可出现素体虚弱而引
起的肺卫气虚型等。洽疗上,.以辛温解表.宜肺通窍;辛凉解表,宦肺通窍两法治疗为
主。如为风寒型兼里热者,治宜疏散风寒.清里退热。属于肺卫气虚者,治宜补益扶正
驱邪为主。外治法应结合滴鼻药物治疗.同时,还可以配合针刺疗法.既简便,又经济,
同样可达到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徐鸿庆 实用中医耳鼻喉科学 29页 人民卫生出版社.
(2)耿鉴庭 中医中药防治鼻病15-17页 山西人民出版社.
”(3]杨伟明 自制.滴鼻液。治疗鼻炎疗效观察 广西中医药 (3):27 1978. .
(4)过君厚 针刺治疗急慢性濞炎各一例 上海中医药杂志 (1):46 1960.
第六节.鼻 槁
[概述]
概念 鼻槁,或作鼻藁.即鼻内干枯之意,又名鼻槁腊,鼻干燥。本病以鼻内干燥,
鼻腔宽大,肌膜枯萎结痂,嗅觉减退,或鼻塞,鼻内燥热感等症状为特征.严重者,脓痂、
涕液秽臭,故又称为臭鼻证。,与萎缩性鼻炎相类似。 .
鼻槁是一种发展缓慢的常见鼻病,以女性为多,且在临经或怀孕期间症状更方明显。
本病的发生山区多于平原,体格瘦弱者多子健壮者,症状冬季较夏季为重。 ..
总的来说,鼻槁一名始于《内经》,历代医家对本病没有专门的论述,也没有用。鼻:
槁”作为病名,而多以描写本病的症状特点为主,故多归于燥证中论述。为了教学、医:
疗,科研的统一,在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始借用“鼻槁”作为本
病的病名。
[病因病机]
一、肺经燥热 肺开窍于鼻,燥热之邪侵袭.多先伤肺,燥气伤肺,津液受灼,则
枯涸不能上承,鼻窍失于濡养。兼之燥热之邪循经上犯鼻窍,蒸灼肌膜而为病。正如《宣
明论方。卷十》说:“燥干者,金肺之本,肺藏气,以血液内损,气虚或风则皴竭,风能,
胜湿,热能耗浪,皆能成燥”。 ..
二、肺肾阴虚 肾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肺肾乏阴津互相滋养。若久病伤阴,则致肺
肾阴虚。肺阴虚则不能输津滋肾。肾阴虚竭,则津液不能上承,虚火灼肺,鼻为肺之窍卜
鼻腔肌膜,失于濡润滋养,则千枯萎缩而致本病。
三、肺脾气虚、’“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由于饮食不节.素体脾气虚弱,.
或由于久病之后,肺脾气虚。脾不散精.肺因乏处损;而肺失宣降,、脾因之不运。一方.
面,由于肺脾气虚,气津不足;无以上输,鼻窍肌膜失于濡养,易为邪毒侵袭,邪滞鼻,
窍,瘀塞脉络而铰本瘸;另二方面,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情气不升,浊阴不降,湿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