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穿越青春
多年以后,昔日桀骜不驯的少年韩寒成为了他那时最讨厌的大人形象,圆滑、世故,好为人师,只有在电影光影里寻觅青春,带着一种怀旧回忆的语调,仿佛裹挟着秋意,用回忆定格旧时光倒带出年轻的模样,却又在结尾医院年老的徐正太身上展示了现实心境的沧桑、以热血,斑斓的青春片的模式包裹了人到中年的沧桑灰败。
《乘风破浪》的片名本身就是一种青春的状态,韩寒只有在电影里才又重新释放了自己的荷尔蒙,冲动、挑战权威,单纯的像孩子,为此他把自己现在的生活和年轻时的生活割裂开来,并隐喻影像化为电影中的徐正太、徐太浪,只是这种父子顺序发生了颠倒。
徐正太本应是老朽,暴躁,独断,令人讨厌的形象,却在过往的时光里意气风发的扮演英雄,追逐梦想,即使是不靠谱的英雄,不光彩的梦想,这是少年韩寒的自我隐喻,而儿子徐太浪,看似成熟、智慧,却也圆滑、功利,富于心计,这是而立之年后的韩寒自况。
在这错位的父与子的共处、交流中,由最初的徐太浪讨厌父亲的“弑父”心理,到后来被徐正太的单纯、热血感染,达成与父和解,修复亲情,这其实是韩寒的少年时代和现实心境的自我和解。而美丽的母亲即是两者和解的电影内设沟通装置,即为电影或赛车的隐喻,正如两人驾车去找帮派大佬的一段,徐正太对徐太浪说你开车蛮好啊,徐太浪说,因为我有天赋遗传啊。
电影作为一个青春片的样式,为何能在众多伪青春片中脱颖而出,在于他没有符号化的将青春定义为学生时代的恋爱、撕逼、堕胎这些想象化的大众经验,而是根植于一个小镇青年独有的琐碎、热血的生活日常,刻画出一种别样的青春。
我相信,电影里诸如帮派冲突,老式歌厅,都是那个时代的真实记忆,肯定是少年韩寒听过、见过的,小时老师常说作文要写你最熟悉的人和事,真实接地气,这样才能感情真实,反观那些伪青春片,空虚造作,言之无物,却又意淫出种种大众共同的青春记忆。
青春不应是极度美化的恋爱,恶心的告白,缺乏信服力的角色,虚假的兄弟义气,还有几乎从不敢直面的现实困苦,青春应该是,无论多么幼稚可笑,也有真实的欢乐,迷茫,义气和梦想。
电影镜头语言虽不是特别娴熟,也算得上可圈可点,特别是徐太浪穿越时回忆一生的主观镜头,还有最后决战时的俯拍镜头。
电影最后的彩蛋中,美丽的母亲成了歌厅的妈妈桑,徐正太让徐太浪喊她妈咪,于是徐太浪紧紧抱住她,喊着妈咪,眼泪滚烫而落,真实和真情永远是电影造梦里最珍贵的拼图。韩寒懂得。
文章皆为作者授权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