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温吞吞的草书,获全国书法展最高奖,讨巧的写法终无大气象
70后书法家栾金广,几乎在中国书协主办的所有全国性书法展中都入国展、获过奖,比如连续参加第二至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并在第五届获奖;参加四届国展,并在第十届国展获最高奖。至于其他隶书展、楹联展、册页展等则数不胜数。
在这么多展览上入展、获奖,一是说明栾金广创作实力强,入展、获奖对他来说是手到擒来的事;二是说明他始终处在很高的创作水平,能够在20多年间始终入展、获奖;三是说明他的书法涉猎广泛,不管什么书体、什么样式的作品,都曾入展、获奖过。
可以说,栾金广是一位久经沙场的参展作者,必定对如何参展有着深刻的体会与认识。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他在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上获得全国奖的作品。
栾金广在世界国展上获奖的作品,以十五方草书合为一篇(下图),这是展览中常见的创作方式。一是很好看,化整体为破碎;二是书写上讨巧,哪一方写得不满意了,随时可以放弃,重写一方,比整幅写下来省气力。即便是都写好了放在一起,如果有不足,还可以随时撤下来再写。
这很像一辆汽车,是由许多局部组成的,哪儿碰了,拆下来修,修好再装上去,还让人难以看出破绽。这么多的小方块按文义摆在一起,形成了一件巨制,同时各个局部也挺圆满,真称得上有心计了,想出了这样一种化零为整的方式。
当然,与古人的作品相比,这件作品明显有着当下人的“创作意识”。古人远矣,不可能在书写形式上如此折腾、如此地筹划一件作品,谁耐烦这么繁琐呢?这么做当然是给他人欣赏的。相比之下,古人留下来的作品更见无心,从上到下书写,写完为止。写字,写心也,总不能成为心累。
谈栾金广的这件《苏轼论书》,横读可也,竖读可也,已经是一个个独立的局部了。那些粗厚的分割线,把一幅字框在一个小而满的空间里,框架真是喧宾夺主了。整幅作品分隔形式出现的多了,行草书的创作也就难以称淋漓酣畅了。
书法家的功力是需要锤炼的,而不是逃避。在此,一个书法家的表现力有多大,难以判断。张瑞图、王铎都有一些大作品,洋洋洒洒、气势贯通,决不会像如此小家子情调。
行草书异于楷、隶、篆,不是理性的制约,而是情驰神纵的,是带有写意情绪来进行的,挥洒起来还是要借助幅式的修长阔大以尽笔性墨趣,所谓酣畅淋漓不可遏止,就是在大幅式上展示的,而不是人为抑制。
但是栾金广运用这种小格式拼接的形式,根本看不出在书写中有多少情调上的进展,温温吞吞,平平复平平,缺乏情调上、笔调上的进行状态,这种没有起伏变化的运行,像是一潭没有流动之水。
栾金广的这幅作品,看起来很大,这只是就幅式而言,而气象仍是小品气象,被拘束的、控制的、放不开的。古人说婢女难以为夫人,意思就是说其缺乏大户人家之气象。
整体的这个缺陷,使我们阅读时面对一堆碎片,可以欣赏某个局部,可以指责某一个块面没有写好,却难以说整体如何有艺术美感。
所幸的是作者的笔墨功夫吸引了我们的眼光,笔墨中有了多元的韵致,有王氏行草、亦有些许章草味,还有晋民间草书的率性,统而合之,朴实而不简陋。
如果说栾金广的笔调写小品比较合适,那完全可以走小品创作的道路,按小品笔调去表现。可是,为了展览,以小品气象来充当巨制,那就难以胜任了。
一幅行草作品是不能壅滞不畅、处处拦截的,气宜长不宜短,气不能贯始终,免不了委顿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