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揭开:高古玉难鉴定的谎言(藏玉必看)
很多玩明清老玉的人常说:“明清玉器容易鉴定,高古玉器难鉴定”——这是谬论。高古玉器绝大多数曾经入土,旧化痕迹明显,大部分明清玉器是传世品且年代较近,旧化程度低,且目前高仿明清容易到位,因此鉴赏高古玉器较易,鉴赏明清特别是传世品很难。
有人误以为鉴赏高古难,是因为平时接触高古玉器机会较少,感觉其文化含量深邃,高不可攀,因此有敬畏心理。
在高古玉器实战领域,以前曾经流行过所谓“工艺痕迹派”和“器物纹饰派”两大鉴赏派系,一者以分析微观工艺痕迹为主要手段,一者以分析纹饰器型为主要手段,但后来都遇到了实际问题:从器型纹饰到工艺痕迹,现代的高仿都已经几乎全面攻克所有难关,也就是说,高仿已经能够完全制造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所有纹饰和痕迹。
鉴赏生坑玉器(特别是高古玉器)到底主要应该注重那些方面?什么才是真正器物旧化的本质特征?我的认识是,工艺痕迹和器型纹饰固然重要,但首要关键是解决古玉皮壳的问题,对于生坑玉器皮壳首先解决三个要素:沁色、土门、灰皮,以及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解决了这三个要素的问题,就算入门。
沁色,是金属离子深入玉质内部的色泽反映。真沁,一般都“沁色入骨”。颜色进入玉质以后,金属离子围绕玉石分子团渗入,因此强化了玉石分子团的形态,所以沁色透光看,多呈现玉石结构的片状、絮状结构,如同飘荡在玉质内部的云翳。一旦盘玩,沁色会动,于是就感觉玉有了灵性。
土门,就是沁色进入玉石内部的通道和门户。金属离子必须咬蚀玉器表面的抛光层渗入,因此在玉器表面出现咬开的小孔或者钙化点。有土沁就必定有土门。(古玉有黑色沁者,一般人都随口说是“提油”、“烤色”,其实有土门的就是水银沁,无土门的才可能是提油和烤色)生坑玉器一旦盘玩,玉器被唤醒以后会“出灰”,灰就主要从土门中吐出。(真灰,粘性强;假灰,松散、浅薄、粘性差)
灰皮,就是金属离子在深入玉质内部过程中,玉石内部置换出来的有机物质。一般反哺到玉器表面,形成白色的粘性包裹粉液。
玉器内外部的物质通过土门这个通道置换并达到平衡,因此在土门的里面是沁色,外面是灰皮,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鉴赏出土玉器皮壳的本质要素。
出土玉器也有丝毫不受沁的现象,不在此文讨论之例。
觉得好、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