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小村落里,胡思乱想间,竟想起了庞士元的连环计!

近来常听到些村落合并之类的话题,而且,好像也有地方正在实施,具体情况不详。只是,我所处的村落,虽也有些合来合去的宣传,但终究还未落实,所以,也就静观其变了。

我有时想,这些古老的村落,——有的可能该有千年之久了吧,为什么,它们能够在历史的风雨中,虽经朝代更替,战火焚烧,而依然生存下来呢?

生存是一个很大课题。首先,是必须合乎自然规律的。

如果这些村落所处的位置不能经受住自然的风雨飘摇,也许只要一场大雨过后,那些泥房土墙,便会在风吹雨刷下立时荡然无存。

我曾看到过泥石流毁灭村寨的画面,——泥砾过处,即使那些坚固的楼房也会被轻易地如摆弄玩具一样,毁得没有多少模样。

所以,那些自然村落要存续下去,选址是非常重要的,这很能体现出当时人的聪明才智。当然,或许,我猜的这些并不存在,那些村落的留存,也原本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就像当年的大禹治水一样,顺自然而成,——一些不能承受的村落被冲刷掉了,而那些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的,便游刃于狂风暴雨之间,安然无恙,以至千年。

我记得曾有人说过,“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之类的言论。

这话虽然有道理,但又总觉得过于霸道。像那些反人类的思想,在每一个朝代都是有过的,但是否那样的一些人的存在便是“合乎道理”的化身呢。

当然,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去看。那就是,一个腐朽倒退的时代,它的社会环境必定适合产生某些倒退的思想。所以,在那样的时代里,一些腐化丑恶观念的出现,也便的确是合乎“时尚”了。这样的观念,也可以称之为反面的“苟且之真理”。

只是,这样的“真理”,是注定要被“爱人向善”的群体洪流所不齿的!它最终,也就必然在滔滔洪流中被推得一干二净。——那情景,恰如在古代,未能建于合乎自然规律的山地或平原的村落了。

其次,星布的村落,如何能在历代战火中,持续下去,不被毁灭,这也是一个很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诚然,有的村落在战争年代,也有被短暂毁灭的情况;只是,生存下来的人们仍然不忘旧土,又很快修复了它们。

战争是残酷的,为了某些暴虐野蛮的目的,去毁灭别人的家园,那是注定会刻入历史的耻辱柱的。

家园是什么?是人们生存的土壤,是人们家乡情结的依附,是人们故土思想的有形存在。

有了家乡,便有了“根”的概念——有了传承,有了过去和未来。

家乡,是一个似乎可以剥之不尽的缠满情丝的“蚕茧”。无数情感的“丝线”缠绕在一起,这便让人升华了故乡的内涵, 进而提炼出“民族”的概念;并在以后的行走中,在内心逐步建立起强大的“祖国”形象。也因此,兴建家园,驱除外倭,也便有了最切实的意义。

但只有理论上的意义,并不能解决“御敌自保”的问题。这些村落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它们广布在无边的大地上,星星点点,恰似一些数不清的生长细胞;这些“细胞”连在一起,又可单独生存,——它们与四周的环境形成了一个牢固的、人与自然共处的小小生态系。

那些入侵者也好,内乱者也罢,他们即使摧毁了其中的某一些村落,却并不能挡住另外一些的生存,——那些还能自给的百姓,便可以前赴后继,持续去完成“驱倭反贼”的斗争。

所以,历来都是,人民的胜利是绝对的。因为,老百姓是生活在生存活力极强的自然系统的底部;他们,也便是一个如大树一样的社会其最底下的自由分散的根须了。

据说当年,在东北,日寇就用过“归屯并户”的策略,去断绝老百姓给予民族志士的援助。——切断根须,大树就会枯萎,这是一条很毒的计策。但最终,在中国的土地上,星星之火,是总可以燎原的——无数小小的群落,如春笋一样成长壮大起来,最终,积蓄起力量,将敌人赶出了自己的家园。

当然,这些小小村落在生存过程中,也出现过很多不一样的内部情形。其中,土地占有问题,是突出的。

历代王朝,开朝之初,往往是愿意把土地分给广大的底层百姓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只是,在其朝代延续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花花绿绿的意识,最终,那些土地又渐渐集中到了少数人手里。——这种现象,可能也是社会发展的“真理”吧。只是,我的目光太浅,总是看不透。

过去的,都在过去了。无论怎样,千百年的风雨起伏,并未能阻止这些村落顽强的生存。你去看时,今天,它们正在向着更有生机的方向,步步前进着。这是历史规律起作用的表现。

有时,我会莫名其妙地想起《三国演义》里,庞士元这个的历史人物。说不清为什么,总想起他给曹操出的那个“上好”的计策——连环计。

当这庞统拜别曹操想要离去时,徐庶那几句话,是很有气势的:

“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绝!”

是呀,庞统真是坏到极点!以其名望,极力去迷惑曹孟德,令其将无数自由的小船,捆绑起来,丧失了灵活作战的应变能力——当东南风一起,火光冲天,那江上八十三万人马,性命如何保全呢!

历史上的故事太多,想起了这些自由的村落,不由得让我感慨万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