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先进篇(六)
01
原 文
先进第十一
11.06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02
释 解
季康子询问孔子:“在你的弟子当中,谁能称得上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名叫颜回的弟子好学,他已经从格物穷理的道问学中走了出来,把握了尊德性的存心养性的要旨,达成了乐学无求崇仁顺道的自然,可惜不幸短命已经死了。如今没有这样好学的弟子了。”
03
释 字
短
《说文》:短:有所长短,以矢为正。从矢豆声。都管切。段注:此上当补“不长也”三字乃合。有所长短,以矢为正,说从矢之意也。榘字下曰:“矢者,其中正也。”正直为正,必正直如矢而刻识之,而后可裁其长短。故《诗》曰:“其直如矢。”
《玉篇》:短:不长也。
汉字“短”从矢豆声,古人度短以矢为尺度,故用食器“豆”会不长之意。《说文》“短,有所长短,以矢为正。”段注“此上当补'不长也’三字乃合。”徐灏《段注笺》:“古者弓长六尺,箭干长三尺,故度长以弓,度短以矢。”本义与“长”相对,即空间距离小,引申指时间不长,又引申为不足,缺乏。又特指不足人寿命的短促,指未到六十岁或未成年而死。
亡
《说文》:亡:逃也。从入从𠃊。凡亡之屬皆从亡。武方切。
《广韵》:亡:无也,灭也,逃(讹作進)也。《说文》正作亾。
汉字“亡”从入从𠃊,入是人字。𠃊象曲折隐蔽形,是隐蔽,合起来表示人到隐蔽处。张舜徽在《约注》中按道:“此篆从入,犹从日也。入象日光下射之状,故日、入实一字,说详五篇入部。日𠃊为亡,谓日影西移,渐至不可见,有似於亡失也。先民造字,远取诸物,物之易见亡失者,莫如日影,故亡字取象焉。亡之本义为日隐不见,故引申有逃义失义。人死则形体消失,故亦称死为亡。其以亡为有无之无者,则双声通假耳。”本义为逃离、隐藏,引申泛指失去、丢失,又表示死,引申指灭、消灭。古又通无,表示没有。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三复白圭”的南容从诗中汲取洁身谨言之道,体悟尊德性修养心性的中道,把握契合于中道的不害己身、不伤大道的仁德至善,做到了“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的道义至善,本章再次对颜回的好学进行赞颂,期望弟子能从颜回的存心养性尊德性的好学中把握仁德大道的鲜活精微。
季康子询问孔子:“在你的弟子当中,谁能称得上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名叫颜回的弟子好学,他已经从格物穷理的道问学中走了出来,把握了尊德性的存心养性的要旨,达成了乐学无求崇仁顺道的自然,可惜不幸短命已经死了。如今没有这样好学的弟子了。”
本章需要注意辨别区分与《雍也》篇中哀公问的不同面向。在《雍也》篇中,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其中孔子对同样的问题,回答多了“不迁怒,不贰过”及“未闻好学者也。”因此需要注意辨析其中之几微。通过《论语》逐章细读,自然会发现,在《论语》上部《雍也》篇中,突出的是“仁之为人”的通识之教,因此在哀公问中,孔子回答所关注的是颜回的好学入道的方法,目的是让学者体悟颜回“理、事无碍不迁怒,善、恶洞明不贰过”的“下学而上达”的心上工夫,重点是展现其道问学的好学成就,彰显其人格养成的知性求道入手处。而处于下部《先进》篇的季康子之问,突出的则是弟子修行“仁之为人”所达成的仁德之境界成就,因此本章是展现颜回勤学而理明的道问学之后的上达境界,重点是展现其好学的尊德性成就,彰显其上达后内外贯通的仁德境界。《论语》编者,将同样的问题孔子的不同回答而列入不同的篇章,显现出的是编者的用心和境界。正是:“圣人一言之间,轻重之等,则有截然而不可乱者。”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