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子路篇(六) 2024-06-10 07:50:18 01 原 文 子路第十三 13.0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02 释 解 老师说:“仁德君子通过'先之’的教化引领,通过自身'正名’、'正《诗》’的辨识内化之后,仁德礼义自然会贯穿于自己的行政实践中,使得民众守信、知礼、明义,其言行举止自然会不违背礼乐道义,从而实现引导教化民众,让民众'身正’的行政之目的。身正的民众即使当政者没有发布命令,他们言行也会自觉中规中矩、守信而不违礼义;如果民众没有通过'正身’的教化引领,他们的言行举止就不会中规守信而不违礼义,身不正的民众即使当政者三令五申,他们也难以听从落实当政者的指令。”03 释 字 其《说文》:其:簸也。从竹;𠀠,象形;下其丌也。凡箕之属皆从箕。居之切。𠀠,古文箕省。𠵶,亦古文箕。𠔋,亦古文箕。𠔝,籀文箕。𠥩,籀文箕。《玉篇》:其:辞也,事也。《广韵》:其:辝也。汉字“其”,甲骨文像簸箕之形,金文在下面加“丌”台座,表示簸箕是一种有耳有脚盛具。在上古时代,部落分配食物的时候,将食物放进属于各自的簸箕之形盛具之中,装入“其中”的东西就属于他自己本人,而不属于公共的了。或者在贡献东西的时候,将各自的东西放进属于公共的簸箕之形盛具之中,装入“其中”的东西将不属于他自己本人的了。因而“其”有“他,它,他的,它的,他们的,那”的含义。因此“其“的本义为簸箕,当“其”的“盛具”本义消失后,加“竹”另造“箕”代替。虽(雖)《说文》:雖:似蜥蜴而大。从虫唯声。息遗切。《约注》:雖:钱玷曰:“《方言》:'守宫,齐谓之螔䗔。’注:'似蜥易。’即此也。后世以为语助字而本义晦矣。”舜徽按:缓言之为蜥易,急言则为虽,实一语耳。《类篇》:雖:宣佳切。虫名。《说文》似蜥蜴而大。一曰不定,一曰泛辞。古作蜼。汉字“虽(雖)”从虫唯声,“唯”的“口”旁放在“虫”上成“虽”。本义是一形形似蜥蜴,有花纹而身体较大的虫,此虫听觉锐敏,易惊,一听到有声响即能迅速反应而躲避,故虽从唯声。“唯”本作“诺”解,有闻呼即应之意。本义后世很少使用,借为连词,表示让步或假设转折,意思是虽然、即使。04 素说 前一章通过“诵读三百,以政不达,不能专对”的感慨,让人们体认君子行政之正在于“先之”的通达周遍,不是诗句的风雅附庸,从而能从诵《诗》三百中把握“先之”的“礼、义、信”纲目。本章承接前面“先之”的正名、正《诗》的教导,教导弟子为政的“正身”之效,只有引导教化民众百姓,让其身正,方能实现“不令而行”的政通人和的国泰民安的和谐气象。老师说:“仁德君子通过'先之’的教化引领,通过自身'正名’、'正《诗》’的辨识内化之后,仁德礼义自然会贯穿于自己的行政实践中,使得民众守信、知礼、明义,其言行举止自然会不违背礼乐道义,从而实现引导教化民众,让民众'身正’的行政之目的。身正的民众即使当政者没有发布命令,他们言行也会自觉中规中矩、守信而不违礼义;如果民众没有通过'正身’的教化引领,他们的言行举止就不会中规守信而不违礼义,身不正的民众即使当政者三令五申,他们也难以听从落实当政者的指令。”本章需要注意辨析的是“其身正”的“其”字的对象不是上位为政者,而是为政者的下位对象——下级或民众百姓。其理由有三:一是从汉字字义上看。汉字“其”的本义是有耳有脚簸箕之形的盛具。因在上古时代,部落分配食物的时候,将食物放进属于各自的簸箕之形盛具之中,装入“其中”的东西就属于他自己本人,而不属于公共的了。或者在贡献东西的时候,将各自的东西放进属于公共的簸箕之形盛具之中,装入“其中”的东西将不属于他自己本人的了。因而“其”常用作第三人物代词,表示他、它、他的、它的、他们的含义,或者用作指示代词,表示那、那个、那些的含义。由此可以知道:如果“其”是指代人的话,那么本章的“其身正”的“其”,肯定不是孔子教导的对象弟子,而是和其对话对象之外的第三者。钱穆《论语新解》中就是解释为“他”,“其身正”译为“他身正了”。因此我将“其”理解成“为政者”的下位对象,即下级和民众百姓,不是“为政者”自身。二是本章从前后的篇章次第顺序上看。本章前面通过“先之,劳之”的教导之后给以“正名”的教导,接着对“正名”以分章进行讨论引领,首先是樊迟“学稼为圃”的正“仁德”教化的“先之”,让人们把握为政者行政的核心是仁德,纲目是礼义信。接着是“正《诗》”,让人们把握为政者需从《诗》的周遍通达中体悟《诗》之正而行政。因此本章之“正身”不是君子修身阶段的“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正己身”的“学”,而是学后的行政实践。是用自己已经学有成就的仁德修养来“正”下位者之“身”,只有“正下位者”之身才是行政。三是从逻辑自洽上看。“其身正,不令而行”如果是说上位行政者“身正”就可以实现下位者的“不令而行”的话,这在逻辑上是不能自洽的。因为上位行政者的“身正”只能让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仁德礼义的规范,而无法让下位行政对象做到“不令而行”。即上位者身正,下位者身不正,是无法实现自觉的“不令而行”的。要做到下位行政对象的“不令而行”,只有让他们的“身”和自己的“身”相契合才能达成自觉的默契。要做到这一点,只有“正”他们的身心,让他们守信、知礼、明义,让他们的言行举止不违背礼乐道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他身与己身间的默契,而做到“不令而行”。注意在逻辑上,“其身正,不令而行”的等价逆命题是“令而行,其身不正”或“令而不行,其身不正”,即“令而行(不行),其身不正”,因此单从“其身正,不令而行”中没有表达出“令”的“行和不行”,因而不完善。对此,孔子接着说了“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来突出“身不正,令不从”的逻辑关系,“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等价逆命题是“令从,其身正”,以强调“令从,其身正”的行政管理之旨要。 赞 (0) 相关推荐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根本——仁德 孔子论治世之根本--仁德 怎样实现以"和"为基本特征的大同社会政治理想呢?孔子继承周公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尚书>)思 ... 【第270期】音频学《论语·颜渊篇第19章》成语“草偃风从”出典于何处? 音频学<论语·颜渊篇第19章>成语"草偃风从"出典于何处?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 ... 【诵读经典】《论语-子路篇第十三》拼音诵读版,快快收藏了~ <子(Zǐ)路(lù)篇(piān)第(dì)十(shí)三(sān)> [13.1] 子Zǐ路lù问wèn政zhènɡ,子zǐ曰yuē:"先xiān之zhī,劳láo之zhī. ... 【第311期】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1章》先之、劳之和无倦对于管理政事有何重要意义? 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1章>先之.劳之和无倦对于管理政事有何重要意义? 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这里所谓& ... 【第313期】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3章》孔子因何事斥责子路粗野? 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3章>孔子因何事斥责子路粗野? 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 ... 论语·子路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 ... 【第317期】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7章》鲁之政与卫之政因何如兄弟般相似? 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7章>鲁之政与卫之政因何如兄弟般相似? 13·7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意思是说:"鲁国的政治和卫国的政治,真如兄弟般相似啊!& ... 【第319期】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9章》孔子提出治理好一个国家的三大要素是什么? 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9章>孔子提出治理好一个国家的三大要素是什么? 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 【第320期】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10章》孔子在卫灵公不用后表达了怎样的政治抱负? 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10章>孔子在卫灵公不用后表达了怎样的政治抱负? 13·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朞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苟"字,指如 ... 【第322期】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12章》孔子因何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12章>孔子因何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王者,是指能够安邦治国,实行德政 ... 【第325期】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15章》孔子答“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之问有何深意? 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15章>孔子答"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之问有何深意? 13·15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 ... 【第326期】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16章》为政者怎样创造近悦远来的社会环境? 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16章>为政者怎样创造近悦远来的社会环境? 13·16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这里的"说"字,与愉悦的&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