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窝盔儿
“炉窝盔儿”在孝义话中可以读liuō wε(一声) kuìr,是盛炉灰的器具,类似头盔却略长。其材质可能与砂锅相同,应该是用陶土和沙烧制而成,颜色近似于焦炭那种蓝色。
“炉窝盔儿”放在“炉窝”里。“炉窝”应该就是“炉坑”。
“火钵子”在孝义话中可以读huε(三声) bә(一声) zә,即“炉膛”。
将“火钵子”和“炉窝”隔开的,是“炉盘子”,在孝义话中可以读liuō bō zә。“炉盘子”即普通话中的“炉箅子”。
“炉盘子”长方形,生铁制成,中间条状。这样,木柴、炭块儿等才能留在“火钵子”里,不至于掉到“炉窝”里。
○《说文解字》中,“炉(鑪)”的解释有“方炉也”。
○《说文解字注》中,“炉(鑪)”的解释有“凡燃炭之器曰炉”。
○《康熙字典》中,“炉(爐)”的解释有“火炉也”。
○《汉语大字典》中,“炉(爐)”的解释有“供做饭、烧水、取暖、冶炼等用的盛火器或装置”。
○《现汉》中,“炉”读lú,解释有“炉子”。
普通话的“u”与孝义话的“iuo”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1.半生不熟:半生liuò熟
2.在水上浮的咧:在水上piuō的咧
3.苦涩的:jiuō涩的
4.打怵:打jiuò
即“炉”是可能读liuō的。
我的分析是,写作“炉”是对的,下列写法值得商榷。
1.《孝义县志(1992年版)》中有“掏镣窝做饭,喂母鸡儿下蛋,操孩儿们捎办”。
2.《孝义俗语大观》中有“掏镣窝做饭,喂母鸡儿下蛋,操孩儿们捎办”,对“镣窝”的解释为“炉坑”。
3.《汾阳方言研究》中有“燎窝”,解释为“灶火下面接炭灰的洞”;还有“燎窝盔儿”,解释为“接灰的砂制盆”;还有“燎支”,解释为“支撑燎盘子的一根根铁棍”。
4.《平遥方言民俗语汇》中有“燎盘子”,解释为“炉箅子”。
5.《小店方言研究》中有“撩盘”,解释为“火炉的一个组成部分”。
6.《盂县方言词汇》中有“撩支”,解释为“炉条”。
7.《静乐方言研究》中有“燎支”,解释为“灶台内供放炭火的铁条”。
8.《翼城方言研究》中有“燎支”,解释为“炉条”。
○《说文解字》中,“镣”的解释为“洛萧切,白金也。从金尞声”。
○《康熙字典》中,“镣”的解释有“白金谓之银,其美者谓之镣”。
○《汉语大字典》中,“镣”的解释有“纯美的银子”。
我的理解是,写作“镣窝”等是不对的。
○《说文解字》中,“燎”的解释为“力小切,放火也。从火尞声”。
○《康熙字典》中,“燎”的解释有“纵火焚也”。
○《汉语大字典》中,“燎”的解释有“放火焚烧;火烧”。
我的理解是,写作“燎窝”等是不对的。
○《说文解字》中,“撩”的解释为“洛萧切,理也。从手尞声”。
○《说文解字》中,“撩”的解释有“理乱谓之撩理”。
○《康熙字典》中,“撩”的解释有“一曰取物也。拢取物为撩。又挑弄也”。
○《汉语大字典》中,“撩”的解释有“料理”。
我的理解是,写作“撩窝”等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