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戍守远方边塞的将士吟唱的诗歌。全诗三章,手法上重章叠句,诗歌的文字上层层递进,句子采用口语化,只是换上几外词而已。突出了远在边城的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这首诗歌真实的记录了那一段时间的历史,在当时的边城流传甚广。
赏析:闻天语
诵读:薛 红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在《诗经》的海洋中徜徉,在氤氲的千年的书香里,走进那个遥远的年代,品味千年前人们的情感。
春秋时代,周朝平王时期,还是一个比较混乱的时代。主要是周天子的权威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强大了。正是楚国开始强大之际,周平王的母亲是申国人,申国、甫国和许国的国君,都是姜姓。周平王母亲是申国姜姓公主,与甫、许两个诸侯国也是亲戚关系。这三个国家又常受楚国的侵扰。周平王为了母亲故国的安全,就从周朝抽调部分军队,到申国战略要地屯垦驻守,防止楚国侵扰。当然申国、吕国和许国都是在周王朝南面的屏障国家,隔档着强大的楚国,但这三个小国又都不是楚国的对手,所以周平王不得不派重兵前往戍守边疆,这样才能安心的立国。这些周朝士兵远离故乡,去守卫并非自己诸侯国的土地,心中的不满凄苦,当然有所流露,形成诗歌,就是《扬之水》。⑤不与我:不能和我。戍申:在申地防守。申:古国名,《毛传》:“申,姜姓之国,平王之舅。”在今河南唐河县。⑦楚,荆条,灌木,人多以之为柴薪。束楚:成捆的荆条。蒲:蒲柳。枝细长而柔软。这是一首戍守远方边塞的将士吟唱的诗歌。全诗三章,手法上重章叠句,诗歌的文字上层层递进,句子采用口语化,只是换上几外词而已。突出了远在边城的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首章:诗人站在高处,望着缓缓流动的江水,江面上漂流着一小捆一小捆的薪柴,渐渐沉入水中,诗人看到此处,不觉感叹道:“扬之水,不流束薪。”缓慢流动的河水啊,流不走成捆的木柴。从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无力与无奈。诗人觉得自己就是那一捆很无奈的薪柴。被困在他国,戍守边城。不知什么时候才可以回去,与自己的心上人团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彼其之子”所指的“那个人”就是诗人的妻子,不能共我守卫甫国边城。诗人希望妻子能够和自己一起去戍守边疆,这样就不用忍受分离的相思之苦了。可他心里也知道,这样的想法是一种不可能成为事实的事实,于是叹息“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想念你啊想念你,什么年月我才能回到故乡?二章“扬之水,不流束楚。”缓慢流动的河水啊,也飘不起成捆的柴草。“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共我守卫甫国边城。“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想念你啊想念你,什么年月我才能回到故乡?三章“扬之水,不流束蒲。”缓慢流动的河水啊,也流不动成捆的柳枝。“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那位远方的人儿啊,不能与我守卫许国边城。“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想念你啊想念你,什么年月我才能回到故乡??我们知道,周平王东迁之时,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正是楚国开始强大之际,楚国是第一个称王的诸侯,敢称王,他的用心可想而知。诗歌中所讲的申国、吕国和许国的国君,都是姜姓。周平王母亲是申国姜姓公主,与甫、许两个诸侯国也是亲戚关系。这三个国家都是支持在周王朝南面的屏障国家,面对着强大的楚国,这三个小国又都不是楚国的对手,面对楚国来袭击,他们求助于周平王,自己母国的求助,周平王不得不派重兵前往戍守边疆,这样才能安心的立国。而那些派去戍守边城的将士,远离自己的故乡,亲人,虽然心中不愿意,又无可奈何。而这一去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我们知道在任何朝代,受苦受难的永远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百姓。他们无助、无奈,又不得不背井离乡,驻守边城。只能以悲伤的歌声表达自己的心声。这首诗歌真实的记录了那一段时间的历史,在当时的边城流传甚广。
天语小诗:
为《 王风·扬之水》而作
文:闻天语
那一缕的束薪
在河水涨潮的日子
轻轻漂过的
撩起我的思念
抬眼望
繁星中的月牙儿
可是你期盼的眼
当岁月
爬上我的额头
我站在
黑夜的最高山
任记忆中
吟唱那一支
悠扬的歌
于是
将心折一只风筝
飞向你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