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宪章:“文学性”之中西别异

文学图像论之中国问题(点击标题即可跳转阅读)一文中,我们曾提及中国文学的某些特点,但语焉不详。当然,这是一个很大、很宽泛的问题,几句话很难说得清。但是,这并不是我们“不去说”的理由,有效的方法就是拿捏某一特定问题;当然,这问题不应该是细小的具体问题,而应该是关涉到文学总体的宏观问题,或者说是把握总体特征的某一关键视角。

那么,把握中国文学之总体特点的关键在哪儿呢?无怪乎“中国”和“文学”这两个关键词,即相对“非中国”、特别是相对“西方”而言,“中国”的“文学”的总体特点。这就涉及到中国的“文学”概念,或者说汉语“文学”这个词所表征的文学观念。关于这方面的历史梳理已经很多,不必重述;我们应该特别指出的只是:就“文学”概念存在广义、狭义之别而言,无论中西、概莫能外;并且,“文学性”是所有文学的最大公约数——既是狭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参照,也是广义文学批评的基本标准——如果说它们还能称得上是“文学”的话,或者说如果我们还称其为“文学”的话。因为,从“文学性”概念诞生的那一刻起(雅格布森《现代俄国诗歌》,1921),它所指向的就是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即便非文学作品也有文学性,即便文学性并非文学作品的唯一,等等,都不能否认这个概念指称“文学之为文学”的正当性。

如是,我们不妨选取“文学性”视角,对中国的“文学”做一些描述,即在宏观上描述“文学性”之于中、西有哪些差别。

人所共知的是,“虚构”是西方文学的前提和基础,就像fiction(小说)一词同时具有“虚构”“想象”“编造”的含义,没有虚构就没有西方文学;中国文学不是这样,中国文学的前提和基础是修辞,虚构和想象次之。这也是中、西文学“文学性”之别异:西方文学的文学性基于虚构和想象,虚构想象使言说成为了艺术,语言作品因此而可能具有文学性;中国文学不是这样,无论秦汉之前还是魏晋之后,无论神话传说还是子学、史传、诗赋等,那些被称为“文学”的东西总与历史、社会、实存、利害等紧密相连,植根于非文学甚或是非文学的一部分。按照西方的标准,子学、史传不是文学,但在中国的语境中,例如在一直以来的文学史中,它们都被“文学”所收编;之所以如此,首先是修辞使然,虚构与想象次之。就此而言,中国的“文学”就是美文、“美文学”,这从沈约关于“文”与“非文”的区分中可以见出,他非常明确地把“作文”归结到“音律调韵”等修辞问题。

沈约将文学的文学性落实到修辞性,既是对前世中国文学的总括,同时也是后世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以至于独立的文学意识觉醒之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和戏剧等各种所谓“纯文学”,大多是能在社会历史中找到其所言事理,是社会历史真实存在过的影像。与此同时,社会历史批评、道德教化批评,以及“文以载道”的文学观等,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主流话语,将文学作为非文学的“工具”,或者将二者混为一谈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

如是,基于修辞的文学性与基于虚构的文学性,落实到具体文学作品有着怎样的不同呢?就题材而言,中国文学的选材对历史情有独钟,“文”“史”界限相当模糊,“以文为史”和“以史为文”的现象非常普遍:一方面是神话传说的历史化,一方面是历史人物的神话化;一方面倾情于文学的历史叙事,一方面将文学叙事看做历史。总之,中国文学的体裁选项往往是历史或现实的一部分。相对而言,西方文学很不相同:西方文学类似西方宗教,它所营造的世界是相对“此岸”而言的“彼岸”;即便《鲁滨逊漂流记》这样的作品,批评家也不主张去追问它的“历史原型”。直至西方大众文化的兴起,多是为娱乐而娱乐,“及时行乐”而已,或者是通过虚构“英雄救美”之类的老套故事而娱乐,没有人将其当真。中国的大众文化就不同了,由张艺谋开始的“印象系列”等实景演出,作为最成功、最典型的中国大众文化,就习惯于拿历史说事,或者拿文学说事,文学在这些实景演出中也成为了历史。当然,无论“文学”还是“历史”,在“印象系列”等实景演出这类大众文化中,已经变得十分稀薄,有的只落得个言说(演出)的“由头”。

  中西文学之“文学性”的不同,说到底是赋予文学与实利以何种关系;总体看来,这种关系与中西宗教的不同大体相类。按照惯常说法,宗教和文学都是社会意识形态;但是,在价值取向方面,中西宗教却有所不同:中国的宗教(以道教为典型)侧重“此在”;至于外来宗教的中国化,实则是将其“化”为能够解决现实困境、满足现实需求的精神实体;西方宗教的价值取向侧重“彼在”,即在彼岸世界获取精神的慰藉与解脱,与婚娶、孕育、福祸、贫富,以及健康长寿等现实欲求无关,后者则是中国宗教被赋予的神性。尽管中国宗教也建构了自己的“彼岸世界”,但是,它已被赋予满足现实欲求的功能。中国的文学同样如是,尽管它也有虚构和想象,但是承载着“歌颂”或“暴露”之现实功能,与实存的、在场的现实直接相关,就像道教与信徒的现实利害命运攸关。

必须明确的是:中国的文学性基于修辞,并不是说文学性就是修辞;西方的文学性基于虚构,并不是说文学性就是虚构,我们不能将文学性与修辞性、虚构性划等号,个中真委需要厘定。

首先,“文学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是“修辞”或“虚构”所能函括得了的;同义反复,无论修辞还是虚构,都不限于文学作品,它们也被广泛地用于非文学,“假话”“扯谎”中也有修辞和虚构。其次,“文学性”是一个有弹性的概念,同样的题材、主题、对象,在不同作者的笔下会被赋予不同的文学性,文学性的程度、纯度也会不同;甚至同一个作家所创作的同一篇作品,文学性也不是像胡椒面那样被均衡地搅拌其中,多面孔、多棱镜、起伏不定、左右摇摆等是其常态。再次,文学性始终处于文学的生成过程中,包括受制于受众的阅读偏好,并非现成的、恒定的价值标准。“文学性”既是文学之门、文学之界,也是文学理想的根本,它的所指主要是阅读享受的总体表征。

在这一意义上,“文学性”永远潜伏在语言表达之“文学化”的途中。我们说中国文学“基于修辞”,是指文学性在修辞中孕育生成;我们说西方文学“基于虚构”,是指文学性在虚构想象中孕育生成。但是必须明确:修辞和虚构既是中、西文学性之别异,同时也相辅相成,共同催生了文学性的孕育生成;所谓中西之别异,只是有所侧重、主次不同。

此乃宏观把握“文学性”之总体特征,如果深究细察必有很多漏洞。

【稷下问学】
人文学术的发布与交流;
文学艺术的历史与理论;
(0)

相关推荐

  • 思想家系列——琉善

    琉善(Lucian,约公元125年-公元180年),生于 叙利亚的萨莫萨塔, 罗马帝国时代的 希腊语讽刺作家.是 罗马帝国时代最著名的 无神论者.周作人曾翻译其作品(他照 希腊语发音译为路吉 ...

  • 好小说的四大特征

    ​作者:虎尘老师 中国每年各类题材的长中短篇小说的产量持别多,但能够闯入我眼帘的和笔头下的,却是寥若晨星.长中短篇小说,要想从一望无际的大森林里和大沙漠中走出来,的确需要指南针导向.这个指南针,就是文 ...

  • 把你的作品改成非虚构

    我们工作主要的内容就是看作者来稿.行距文化的使命是发现原创作者,所以我们收到的常常是作者的第一部作品.不管作者是大学教授.工程师.学生.法官.律师.农民工.家庭主妇,这都是他们人生中创意萌发,并且花费 ...

  • “实”是灵魂,“虚”是翅膀

     咖啡桌上碰出的非虚构话题 我们说着说着不知怎么就突然说起了"非虚构写作".我们常常就是这样,一说起稿子的事就没了上班或下班的界限.从万达广场D座16楼会议室的椭圆桌到附近的必胜客 ...

  • 赵宪章:学识偏好之中西别异

    在我国古代诗赋史上,少有作品堪比<洛神赋>对图像艺术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自晋代至今连绵不断,成为绘画.书法.戏曲.歌舞.影视等多种图像艺术竞相取意的母题.我们知道,类似的爱情题材及梦 ...

  • 赵宪章:“文学成像”缘自“语中有象”

    "文学成像",即文学生成图像.成为图像,诗意图.小说插图以及现代影像的文学改编等是其最靓丽的风景,引发历代学者的持续关注和精彩点评,积累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但是,如果追问文学成像之可 ...

  • 赵宪章:伟哉!董大

    按:今年5月12号是董健教授两周年忌日 谨以此文寄托弟子对恩师的深切怀念     "董大"是董健老师的绰号.我不知道这绰号的本义,从未打听过它的本义,也不知道何人所名,只是从我来南 ...

  • 赵宪章:《洛神赋》的音乐结构及其语象的图像化

    在<洛神赋>语图关系研究方面,台湾陈葆真先生堪称最专业的权威学者.在他看来,曹植"<洛神赋>一文之所以特别感人的原因--最重要的是此文通篇所流露出来的音乐性.&quo ...

  • 赵宪章:文化城堡乌有乡

        怀旧.乡愁等本是文学史上普遍存在的意象,却被当下学人赋予"后现代"的意义.这不禁使我想起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一件往事:那是我刚刚主持中文系工作不久,接待多伦多大学来访教授 ...

  • 赵宪章:书写的神性

    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发现了诗画的不同批评标准,很有见地.其实,中国书(法)与中国画也有不同的品第标准:"神"是中国书的最高.最优品第标准,"逸&quo ...

  • 赵宪章:字像与书像之双重叠影

    "字像"即字形.一字一形.一字一像,不能模糊.不能相混,宜于辨识是其基本原则."书像"即文字书写的笔墨踪迹.不同的书写会有不同的笔墨踪迹,故书像千态万状.千差万 ...

  • 赵宪章:书写何以成为艺术

    将文字分层为"字像与书像"("稷下问学"公众号<赵宪章:字像与书像之双重叠影>),不仅为认识书法艺术提供了新的新视角,也为回应"书写何以成 ...

  • 赵宪章:关于“文学理论创新”——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世纪文学状况与中国文艺理论的当代创新”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尊敬的陈洪教授, 尊敬的南开同仁.同学, 各位来宾:大家好! 首先感谢南开文学院,特别是周志强教授等各位同仁,感谢你们能在防疫任务仍旧紧张的情势下承办这次会议.春节前,我去广州参加了第三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