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核心素养框架大盘点
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引发了大家对核心素养的大讨论!小编决定为这场讨论添砖加瓦,为大家整理了好几种核心素养框架呦~其中既有欧盟、OECD这样高端大气的国际组织,也有芬兰、新加坡、美国这样备受关注的国家,快来瞧瞧看吧!
中 国
先来复习一下咱们大中国滴!!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欧 盟
2005 年,欧盟正式发布《核心素养: 欧洲参考框架》( Key Competences :A European Reference Framework),向各成员国推荐8 项核心素养作为推进终身学习和教育与培训改革的参照框架。8项核心素养包括使用母语交流的能力、使用外语交流的能力、数学素养与科技素养、数字化素养、学会学习、社会和公民素养、主动与创新意识、文化意识与表达,并且每一素养又从知识、技能与态度( knowledge,skills and attitudes) 三个维度进行具体描述。
欧盟核心素养所传达的课程理念,表现在由强调学科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习得的分科课程,到强调学科间的互动、共同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的改变,以及新的整合型课程(或单元) 的建立。
我们知道,欧盟的政策大多只能是建设性的建议,对各成员国的约束力不那么强,那么各国会执行吗?欧盟建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意义在哪里呢?小编很好奇。
其实,欧盟的核心素养构筑了欧盟新教育的主轴,描绘了教育进步的共同愿景。可以说,核心素养使得欧盟各项教育与培训政策和计划有了统一的“顶层设计”,也使各成员国的教育政策的制定,特别是课程改革,有了可供参照的框架和方向,各成员国或地区可以在本国境脉下发展自己的教育并与世界发展同步。
以法国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体系为例,法国在欧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确立了本国的教育共同基础——7 项核心素养,并在不同内容领域课程中加以落实。
其中第3 项素养“基本的数学、科学及技术文化知识”的实现,作为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以及技术教育等科目的共同任务,在课程结构设计中,以“不同科学内容向共同素养目标努力”为导向,强调各个学科要将“科学探究”作为研究方法和学科思想落实在各个科目教学之中,并将信息技术作为基本的科学探究工具。
OECD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教育的关注也越来越大。除了用一场PISA测试“赚足”全球眼光外,OECD对核心素养也是很有研究哦。
OECD 于1997 年开始启动21 世纪核心素养框架的研制工作。经多方研讨和论证,其报告《素养的界定与遴选》(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简称: DeSeCo) 于2003 年形成最终版,并于2005 年公布。该框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选择核心素养并定义其具体内容,以实现个人成功生活与发展健全社会为基础。
OECD核心素养框架将核心素养划分为“互动地使用工具、在社会异质群体中互动和自主行动”三个类别,这三个类别关注不同方面,但彼此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核心素养的基础。该框架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与技能,以反思为核心,整合了各个核心素养。
OECD认为: 核心素养应该为人人所需,并在多个实用领域都具有其特殊价值。素养的选择应该考虑其在多种情境中的适用性,包括经济与社会、个人生活的多个领域以及一些特定领域,如商业等行业。OECD 分别于2009、2013 与2015 年开展了针对核心素养发展状况的后续研究。
虽然这些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它们都紧随时代变化,关注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强调21 世纪的教育系统应帮助学生发展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技能和素养。
OECD认为, 核心素养应该为人人所需,并在多个实用领域都具有其特殊价值。素养的选择应该考虑其在多种情境中的适用性,包括经济与社会、个人生活的多个领域以及一些特定领域,如商业等行业。OECD 分别于2009、2013 与2015 年开展了针对核心素养发展状况的后续研究。
虽然这些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它们都紧随时代变化,关注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强调21 世纪的教育系统应帮助学生发展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技能和素养。
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的核心素养框架将价值观和态度摆在十分凸显的位置,在对比了21 世纪与20 世纪所需劳动力的特点之后,新加坡政府在2010年提出了建设“思考型学校和学习型国家”的愿景,并提出4 个理想的教育成果,即培养: 充满自信的人、能主动学习的人、积极奉献的人以及心系祖国的公民。
新加坡核心素养框架由内到外共包含三部分内容组成,即核心价值、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以及新21 世纪技能。
核心价值处于框架图的中心,包括尊重、诚信、关爱、抗逆、和谐、负责,这是素养框架中的核心与决定性因素,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社交及情商能力。社交及情商能力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自我决策、社会意识和人际关系管理。
核心素养通过对社交及情商能力的影响进而决定需要培养学生哪些新21 世纪技能。新加坡政府设置的21世纪技能包括三项,一是交流、合作与信息技能,二是公民素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三是批判性、创新性思维。
其中,交流、合作与信息技能包括开放、信息管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有效地交流;公民素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包括活跃的社区生活、国际与文化认同、全球意识、跨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包括合理的推理与决策、反思性思维、好奇心与创造力、处理复杂性和模糊性。
新加坡政府希望学校所有的教学都能够通过这样三部分的核心素养环环相扣,最终达到实现新加坡政府提出的4 个理想的教育成果的目的。
新加坡核心素养
美 国
美国的核心素养框架完整地融入到国家中小学课程设计中。
2002 年美国正式启动21 世纪核心技能研究项目,创建美国21 世纪技能联盟(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简称: P21) ,努力探寻那些可以让学生在21 世纪获得成功的技能,建立21 世纪技能框架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美国P21 框架的核心技能、与之配套的课程以及支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彩虹图呈现。
美国核心素养框架
图中彩虹部分的外环呈现学生学习结果的内容,即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 创造力与创新、批判思维与问题解决、交流沟通与合作) 、“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 信息素养、媒体素养、ICT 素养) 、“生活与职业技能”( 灵活性与适应性、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会与跨文化素养、效率与责任、领导与负责) 三个方面。
这三方面主要描述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必须掌握的技能、知识和专业智能,是内容知识、具体技能、专业智能与素养的融合;
每一项核心素养的落实都要依赖于基于素养的核心科目与21 世纪主题的学习,即彩虹的内环部分;
图中的底座部分呈现的四个支持系统,包括21 世纪核心素养的标准与评价、课程与教学、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学习环境,它们构成了保证21 世纪核心素养实施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框架还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体现素养教育过程与结果的结合,二是重视支持系统在21 世纪学习框架中的作用。
芬兰
芬兰今年8月推出的新课改早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那么,这场新课改与核心素养有什么关系呢?
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在结合国际组织观点与国情实际的基础上,提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培养学生未来社会所需的核心素养与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并且认为未来人才需要具备以下七大方面核心素养与能力,即思考与学会学习的能力,多元文化认知、社会交往与自我表达能力,自我管理与日常生活能力,综合素养、信息技术与沟通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意识与社会参与能力等。
这些规定都是跨学科的,体现的是教育与教学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可以说,芬兰的核心素养框架十分强调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互动,鼓励突破课程间的学科界限,倡导开展跨学科学习。因此在实际课程设计与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这些目标和核心内容被分解到不同的学科,进一步提出更具体的学科目标和核心内容,同时还有具体的对学生优秀表现的评价标准。
比如说“现象教学”是芬兰2016年新一轮课改首创的新概念,也是本次课改的重中之重。所谓“现象教学”,即事先确定一些主题,然后围绕特定的主题,将相近的学科知识重新编排,形成学科融合式的课程模块,并以这样的课程模块为载体实现跨学科教学。
如此一来,芬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界定与其课程的制定紧密结合。从上位的教育目标到中间层面的核心素养到具体的学科目标,各个层面之间有较好的衔接,核心素养与整体的课程设计是一体的,这有助于教师对课程的实施和对教育目标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