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物形象——贾宝玉
文/肖旭
据统计《红楼梦》实际描写的人物有577人之多,其中贾宝玉是最重要的形象,这个形象贯穿了全书的始终。作者对他着力最多,寄托最深,而且在这个形象身上也溶进了作者的一些亲身经历。我们应怎样来看待这一形象?
贾宝玉是有一定反封建、叛逆性的贵族公子,他有背叛封建主义精神的思想行为。我们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所生活的环境来看,这是可贵的,应当给予肯定。但这个形象又是复杂的;因此我们在对人物做出评价时应该掌握分寸感。我们同时还要看到,贾宝玉没有背叛自己的阶级,他没有找到新的生活道路,在他身上保留著浓厚的封建贵族特点,所以这是一个保留封建阶级局限又有新特点的人物形象。
贾宝玉叛逆思想总的特点是:要求个性自由与个性解放。他出身于贵族之家,过着极其富贵豪华的生活,他又是贾府的继业者,他被封锁在这个大家庭中处处感到不自由。他曾经说:“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富贵’二字真把人荼毒了”。他在很多方面与这个家庭发生越来越多的冲突矛盾。贾宝玉的思想性格,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鄙弃功名利禄,反对走读书应举、为官作宦的生活道路。我们知道读书做官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遍道路,是贵族家庭给子孙所规定的生活道路。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说,这应该是宝玉的必由之路,而且对他来说这也是一条轻松的生活道路。贾母、贾政、王夫人、宝钗、袭人等人,在这方面对宝玉是软硬兼施,让他读圣贤书、作八股文,学习和封建官僚周旋,但宝玉不愿意这样。他对读书做官感情上厌恶,行动上逃避,思想上抵触,他采取的是消极抵抗态度。他认为八股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贾宝玉有强烈的求知欲,我们从小说描写来看,他很有文才,他想摆脱四书、八股的局限,看自己所喜爱的书,过自由的生活,走自由的生活道路,他对封建阶级是持消极的态度。蒲松龄、吴敬梓反对科举制,是揭露科举制在精神上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而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却是一个坚决不走科举之路的贵族青年。虽然如此,但宝玉没有找到生活好的出路,他充满了贵公子的习气,他依靠他所厌恶的家庭过着留恋风月的生活,他是个富贵闲人。当然了,《红楼梦》最后写宝玉中举那是续书者高鹗的局限。
2、反对封建主义的伦常秩序和道德观念。在对人的关系上,贾宝玉表现了朦胧的平等的观念。贾宝玉不重视封建的等级和名分,他主张男女平等,他曾经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黍末”。他特别尊重未婚的少女,主要是未婚少女没有更多涉足社会,受封建意识的玷污要少一些。
贾宝玉还主张嫡庶平等。在封建大贵族的贾府内,嫡庶之间是壁垒森严的,贾宝玉并没有嫡尊庶卑的思想。如赵、周姨娘至怡红院去看他,他起身让坐;贾环因是姨太太生的孩子,受到很多人的歧视,可宝玉从不拿嫡庶的尊严来压制他。
贾宝玉还主张主奴平等,对奴婢态度比较宽厚,甚至能体贴、同情他们,对男仆人正如兴儿所说:“也没个刚气儿,有一朝见了我们喜欢时没上没下,大家乱玩一阵,不喜欢各自走了,他也不理人,我们坐着、卧着见了他也不理他,他也不责备,因此没人怕他,很随便,都过的去”。对女奴他更是亲切的关怀,他做了“芙蓉诔”歌颂女奴晴雯,“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他赞扬女奴是高贵的人,这和儒家的观念是公开的对证。虽然如此,但贾宝五没有否定君权、父权,他也不敢公开地违背家长的意志,所以他的思想只是一种朦胧的关于相对平等的观念,距离现代的平等观念还是相当遥远的。
3、违背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的爱情。宝、黛都是封建阶级的叛逆者,他们爱情的基础主要是思想性格的相投、生活道路的一致,他们两人的恋爱完全出自个人的意愿,根本没有考虑家世的利益,所以得不到家长的支持,他们本人也有不可克服的软弱性,这样的爱情就必然是悲剧结局。
4、热爱人生和悲观厌世的矛盾。贾宝玉是热爱人生的,他珍惜生活中各种美好的东西,他有广泛的爱好,他也颇有才华,非常重感情。由于生活在不自由的环境中,他感到压抑,他说: “天天圈在家里一点做不了主,行动就有人知道”。因此他经常陷入苦恼之中,逐渐接受了佛老哲学的思想,希望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解脱。到了《红楼梦》的后半部,贾家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事故,他被迫与宝叙结婚,黛玉又死去了,探春远嫁,贾家被抄,所有这一切使他在精神上受到重大打击。于是重整家业的重担还是压在他的肩上,他陷入了走投无路的状态,终于由极端的热爱人生变为极端的感伤,变为心灰意冷,只好出家为僧。他的出家不过是为自己的痛苦找到一副精神上的麻醉剂,并没有给封建社会带来损害。
贾宝玉的爱情理想、生活追求、思想方式,以及他反封建的足迹,在《红楼梦》以前是不曾见到的,这个形象以一种新鲜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新的东西,是一种微微觉醒的,还显得睡意朦胧的意识。因此,可以说贾宝玉是一个处于僵生未死之间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在叛逆中有保留,在反抗中有痛苦,表现了僵生未死历史过程中某些本质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