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千万人吾往矣——武则天之冤
一、安定公主之死
根据《通鉴》记载推测,大约在永徽四年底或者五年初,武曌生下了一个女儿,在这位小公主身上,发生了一件到现在也说不清楚的事情。这位小公主满月不久,竟然在王皇后一次礼节性的看望之后神秘死去,有关她的死因,在记录唐朝历史的四本史书上提出了全然不同的两种说法。
时间上成书最早的《《旧唐书》》只在本纪部分的史臣曰中突然冒出一句:振喉绝襁褓之儿。至于这个孩子是男是女,是不是武曌的孩子都没有说,给人一种打马虎眼的感觉,你去猜吧!
时间上成书第二的《唐会要》的说法要清楚得多,是这样的:俄诬王皇后与母柳氏求厌胜之朮,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言下之意是说,王皇后先被诬厌胜之朮,凑巧昭仪所生之女又暴卒(明文说法是:死因不明),昭仪就顺势上奏说是王皇后杀死的,高宗才开始有了废皇后的意思。这里,不仅两件事情的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后来的新唐和通鉴记载恰恰相反,还明白无误地说武曌的女儿只是暴卒,绝非武曌所害,精明的武曌只是利用了这个不幸。-----这是唯一的全力反对武曌杀女的正史记载!
时间上成书第三的《新唐书》摇身一变,不仅了情况说明,还有了细节通报:昭仪生女,后来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
时间上成书第四的《资治通鉴》报导得更加详细,差不多被人看成了报告文学,其文如下: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连动作都有)。上至,昭仪阳为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
我有四个问题请教欧阳修先生、宋祁先生、司马光先生:
第一,如果武曌真的能够在不被任何人看到的情况下杀了女儿,这么秘密的事情武曌肯定是不会说出来的,那么史家又怎么能够写得这么详细呢,连细节都知道,难道欧阳修先生宋祁先生还有可敬的司马光先生你们仨在旁边亲眼看着吗?是拿着摄像机在旁边作了摄像?否则你怎么知道武曌当时的表情是“惊啼”,皇帝说了“后杀吾女!”四字,而且从此有废后的意思了这些细节和心理?尤其是心理,就算你真的拿了摄像机你也照不出来的。唐朝三百年没有任何人(包括她的政敌们)质疑过武曌女儿的死因,请问三百年之后的你们是怎样穿越时空,知道了前人都无法知道的事情呢?
宫闱事秘,事所难知,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好了,直截了当地写出来,没人怪你,魏收这个人写《魏书》固然有许多让人弊病的地方,但他在对那些史家无从知晓的事情的处理上值得称道,北魏孝文帝亲自审理他红杏出墙的妻子幽皇后冯润的过程,魏收就清楚地说:事隐,人莫得知。我也不知道。你瞧瞧,多么负责的写史态度啊,魏收虽然让人指责的地方很多,但这种地方就是值得称道,优点就是优点,不能够因为人家缺点多就把优点一笔抹杀吧!干吗不学学这位史家呢?
第二,我虽然不清楚唐朝宫廷里面是如何育儿的,我却知道清朝宫廷里是如何育儿的,皇子皇女一落生,保姆针线上人浆洗上人等等一大群共四十余人,分成三班,二十四小时看护,虽然历朝宫中规定有差别,但总的来说差别不是很大,后朝对前朝的制度总是有所继承的。唐朝的情况从常理推测应该也差不多,至少也是人数众多,也就是说在公主身边任何时候人数都不会在十四五人之下,在眼睛如此众多的后宫,请问武曌要怎样避开众人的耳目不让任何人看到她作案呢,如果她真的作案,这些人当中就没有一个人怀疑吗?这么多人就会同心协力一直掩护她吗?如果她干这事稍微引起了怀疑,以长孙无忌的能量,他完全可以有法子从那些宫人嘴里套出(或者说是打出)“真相”,那么武曌就是给了她的敌人一个名正言顺除去她的口实,以武曌的精明和让人钦佩的忍耐力,她会做这种傻事吗?
再说了,如果一个人被扼死,颈部会留下痕迹的,尤其是婴儿皮肤娇嫩,痕迹会更清楚。难道公主死亡之后,宫中的御医都不去调查死因,死就死了?你以为皇家的儿女是你养的宠物?连死因都不去调查一下?就算平民死了一个,都会有仵作去验尸查明死因,何况公主!假定公主真是被扼死的,莫非那些御医都是猪,全都看不出来?哪怕只有一个人看出公主是被扼死的,这件事就无法遮掩得密不透风,整个唐朝三百年间无一人提及!当时御医们可能不敢说,但事后呢,武则天死后都不敢说?还有,天下百姓就无人怀疑,唐朝时关于这件事连个民间传说都流传不下来?(后世的因为可信度更低,就不说了)天下百姓的嘴是你封得住的吗?如果小公主不是被扼死,而是被闷死或者使用其它方法害死,那又与史书的记载明住的吗?如果小公主不是被扼死,而是被闷死或者使用其它方法害死,那又与史书的记载明显矛盾,何况那也是会留下痕迹的!闷死的婴儿脸色必然是青紫的,痕迹只有更明显!更无法掩饰!
事实上历朝宫廷里的新生婴儿死亡率都非常高,以唐宋为例,李世民的儿子中夭折的就有楚王宽,江王嚣,代王简,女儿中夭折的有汝南公主,金山公主,常山公主,唐玄宗的三十个儿子夭折了九个,夭折率达三分之一,三十个女儿也夭折了六个,宋朝也是一样,欧阳修先生宋祁先生司马光先生的两任皇帝主子宋仁宗三个儿子全部夭折,夭折率百分之百,十三个女儿夭折了十个,夭折率差不多百分之八十,宋神宗十四个儿子夭折了八个,十个女儿夭折了七个,你们是不是应该去问一问你们的主子:干吗这样不会带孩子,是后宫中哪个人下手除掉了他们吧,曹皇后还是向皇后?你们敢不敢问呢?唐高宗的十二个孩子当中只夭折了一个,应该说是很正常的,在那个婴儿死亡率非常高的时代,小公主正常死亡的可能性远大于谋杀。
第三,请问各位有什么确凿证据证明武曌谋杀了女儿呢?仅仅因为武曌得到了好处,可是受宜者未必就是凶手,就象仇家未必是凶手一样,那是两个概念,现在的法治社会里,凡是证据不足的情况下都只能够进行无罪推定,凭什么欧阳修先生宋祁先生司马光先生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要对武曌进行有罪推定,你们凭什么自认为代表了正义和公理?你们是法律吗?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嫌疑人永远只是嫌疑人而绝对不是罪犯!或许我用无罪推定有些不当,但史书认定她有罪就很恰当吗?谁能够拿得出确凿证据?既然谁都拿不出,最多只能够存疑,所以没有谁能够认定她杀了女儿,史书上那种铁钉板板的说法就是完全苍白无力。
第四,请问武曌杀女的动机是什么?一个人如果要冒天大的风险去杀人,肯定有强烈的动机,可是武曌有这样强烈的动机吗?《唐会要》说了,她已经开始安排巫蛊事件了,并且取得了效果,唐高宗已经开始对王皇后很不满了,只要再加把劲,王皇后被废是迟早的事情了,《唐会要》还明确记载安排巫蛊事件在先,小公主暴卒是在后,不知道为什么,《通鉴》和《新唐》竟然会把事件的顺序调了?《通鉴》把小公主事件系于永徽五年,把巫蛊事件系于永徽六年六月,《新唐书》在记录中也把小公主之死系于巫蛊案之前。莫非司马光和欧阳修宋祁也发现如果按照前人的记录,把巫蛊事件记录在先,再来诬陷武则天杀小公主太过不合情理逻辑,只要是正常人都会怀疑,没办法往武则天头上泼污水,所以轻轻巧巧地在自己的所谓“信史”把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给调整了?
嘿,你们没有证据证明武曌杀女在先,安排巫蛊在后,为什么要调整前代史籍中的记载?(想起司马光先生有更改《战国策》和《汉书》原文的优秀纪录在先,要更改《唐会要》的记载似乎阻力要小得多,因为《战国策》和《汉书》流传如此之广,天下人皆知都可以恬不知耻地更改,何况更改普及率要小得多的《唐会要》,人家肯定是一点心理障碍都没有的),要知道,在巫蛊已经起了作用,王皇后已经被幽禁的情况下,只要武曌再给唐高宗灌点迷魂汤,让他鼓足勇气,王皇后被废就是很容易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武曌还要用女儿的一条命去打击王皇后,这简直就是一件莫名其妙,严重画蛇添足的无理举动。除非这个人是个疯子,可是武则天一生办事有着超人的耐性的慎密性,说她是疯子的话还不如说欧阳修司马光是个疯子偏执狂还更让人可信些!
作为一个母亲用亲生骨肉的生命去打击敌人原本就没有这个必要,何况小公主就算死了,武则天也没有因此坐上宝座,为了一个不确定的目标,把确定的女儿生命赔进去,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人?当然,也许司马光和欧阳修、宋祁三人是例外,说不定他们就是这样的人,人家欧阳先生发现狄青大人当上了枢密使,不高兴了,无论是不是无中生有,也不管是不是有事实证明,仅仅是因为脑子里想着狄大人要谋反,所以狄大人就非得谋反不可,我说你谋反你就是谋反,至于你是不是真要谋反,我不管!反正我就是看不惯你!你一个武人,凭什么爬得比文官高?不仅是接二连三,还接七连八地上书皇帝说狄大人要谋反,甚至还把下雨啊地震哪之类的自然灾害和狄大人高升的事联系起来,列举了一大通想象力丰富,远胜科幻大师凡尔纳所能够想象得到的理由,证明绝对不能够让他当大官,最后把狄大人气得五十岁见了阎王,欧阳大人才长长地吁了口气,心安理得的又活了好几年才到阎罗殿报道。(以这种心态写独一无二的女皇帝,虽然没任何确凿证据说她杀了女儿,但仅仅因为她做了女皇,欧阳大人脑子里一定想,她一定干了任何女人都干不了的事,所以她就非得亲手杀女不可!有没有证据没关系,反正我就是看不惯你!和狄青大人的情况全然一模一样!)
再瞧瞧司马光,别的不说,看他对新法的偏执,对新党的迫害就知道了,他还恶毒地将全体中国人骂成蠢货笨蛋,扶不起的阿斗,好像就整个中国只有他是聪明的高尚的有能力的,是正义的化身,所以他轻轻巧巧地将战士们流血流汗收复的土地一个“赐”字就给了别国,换回几个开口货来证明他有多么了不起。说他是个偏执狂恐怕并不过份吧。只是自己是这样的人,就把全天下人的都想象得跟他们一样卑鄙无耻,这还算是人不? 因为欧阳修的文章好,司马光的《通鉴》写得不错,就认定他们是好人,是完人,是高尚的人,恐怕脑子里少了根弦,就象那位弗郎西斯培根,他的学问之好,恐怕在世界历史上都能够排上前十名,可是他为人的卑鄙下作,在世界历史上也肯定可以排上前十名,因为文章学术好,就认定他人格也高尚,那真是把人看得太简单!
综上所述,我认定《唐会要》讲的才是真实的情况,且别说它的记录离事件发生的时代最近(按照常理,越是与记录的历史时代相近的史料可信度越高),还因为这里面没有荒诞的细节描写,没有不符合逻辑的硬性编排,没有绘声绘色的文学创作,只有对事件的冷静描述。在历史上,武曌利用巫蛊案打击王皇后之后,她的女儿安定公主因为某种原因,或者是意外或者是新生儿猝死症之类的疾病突然死亡,于是武曌利用了这个不幸,给王皇后多加一条罪名。其实武曌应该明白王皇后没有杀女儿,高宗也应该明白,杀死个小姑娘算什么呀,要谋杀也应该谋杀李弘才对,可是二人都需要一个借口,一个把那自以为高高在上,其实让人讨厌的女人赶下去的借口!在这一点上,我认为高宗其实根本不是受骗者,他就是武曌的同谋者!这个男人完全没有些人想象的那样笨!
骆宾王伐武檄文送到武则天面前让人读出来时候,则天皇帝根本不关注里面的内容,却一直在夸骆宾王是人才,为他写的内容叫好!
试问这样一个对敌人都胸襟宽广之人,又怎么可能杀死自己刚出生的女儿?又怎么可能把情敌当人彘?又怎么去杀自己和爱人的第一个儿子?
黑她的人只能说都是心胸狭小之人,在这些人心里根本就容不下女人比男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