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自如,人生才能有所作为
世间最难辨别的不是远方,是近处;最难评价的不是人和事,而是自己。
一念一行,生生不息,如何努力照顾好当下的每一个念头呢?
人生如白驹过隙,茫茫世事,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方不负此生之念。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孟子》中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以此告诫世人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然后才能成就大事。若事事全力全为,就会让自己陷入琐碎的事务之中,最终成为无所作为的人。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通才之人,他的书法洒脱遒劲,独具风格。
他一直把写书法当成一件乐事,各种书法都很精通,但终其一生却很少写草书。
他的好友佛印大师很是不解,便问他:“草书多好呀,简省连绵,龙蛇舞动,你的风格中少了草书,岂不是太遗憾了?”
苏轼笑答佛印:“我也喜欢狂草的灵动,但若草书的灵动浸润到我的性格中,那就不是我愿意接受的事情了,我在得意及落寞时告诫自己,莫吐张狂之言,莫行过激之事,而草书会不经意间影响我的性格,所以不写。”
只为保持自己的心性,便放弃写草书,正是苏轼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风骨所在。
京剧大师梅兰芳,侵华战争开始便去了香港,留起胡须,不再唱戏。
日伪政权威逼利诱让他唱戏,被他严词拒绝。建国后,大师重回北京,又开始他的戏剧生涯。
后人不止赞赏大师高超的京剧艺术,更赞赏大师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高尚人格。
苍茫人间,人生苦短,每个人必须有所取舍,才能有所成就。
一生之中,我们既要相信自己心中的梦想,也要寻求属于自己的那块净土。
只有静心做到最好,才有勇气去承受那份内心的压力。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看淡身外之物的得失,做什么,不做什么由自己决定,必将历练出属于自己的大智慧。
人间有味自清欢,进退之间得所为
苏东坡诗云:“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是东坡先生被贬汝州时所写。回顾曾经所作所为,所思所念,用力生活反而错过了日出日落,鸟语花香,温馨亲情,最终所求不过是平淡烟火罢了。
何谓清欢?那是一种远离喧嚣的愉悦,一种对生活的热爱,而并非隐居山林,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
即使面对社会人生,我们依然可以少一些热闹的造作,多一份尽心的实事;少一些虚伪的笑脸,多一些真诚的坦然。
做自己所做之事,进退之间,体味平淡之美,让自己沐浴在真实快乐之中。
有人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们曾如此计较付出的回报,到最后才懂得:一切得到终将失去,只能空留一抹浮名。”
进退之间,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该舍去的,喧嚣而寂寞的世间,我们需要自己给自己答案。
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人间至淡的味道,你能品出它的真味与隽永。
淡是清淡之淡,一半是水,一半是火,水火本不容,然而合在一起,刚柔相济,反而成了人生的至境,没有一味进,没有一味退,而是进退自如。
宁退勿进,方能进退自如
我们经常鼓励他人,为达到目标要勇敢向前,要坚定,要坚强。
但有时候,前进不一定就是好的,而后退不一定就一无所获。
老子说:“将欲得之,必固与之。”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想要得到什么,必定先施于什么,一个有作为的人必然懂得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可做的。
三国时刘备初得荆州,却四面受敌,若得西川为根基,则退可守,进可攻。
西川张松欲寻明主,身怀进川地图,本想献给曹操,却被曹操羞辱,乱杖打出,险些丧命。
而刘备对张松礼贤下士,盛情款待,只字不提入川之事,让张松心悦诚服主动交出地图,回川之后还四处宣扬刘备的仁德,为刘备最终入川赢得了民心。
刘备深谙以退为进的道理,做了该做的事情,而反观曹操却因自己的不作为,丧失了一统西川的大好机会。
汉初张良,屡出奇谋,助刘邦,败项羽,为西汉开国功臣,功成之后,张良不贪名利,及时身退。
因此既躲过了刘邦与吕雉对忠良的诛戮之祸,又避免了萧何那样的屈身之辱,洁身远引,避世而流。
凡有所作为之人,并不取决于他们位高权重,而是懂得宁退勿进,最终成就非凡人生。
人之一生,万物灵长,必有不同之处。
或是拂剑朝天去的潇洒;或是横戈探虎穴的梦想;或是看试手补天烈的豪情,或是扬声沙漠垂的抱负。
不管什么时候,若想真正有所作为,只有做到进退自如,才可能有自在自如的人生。
功名富贵中,能进则进,能退则退。
金钱感情中,当进则进,当退则退。
父母亲情中,应进则进,应退则退。
古语云:大丈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不能向前时,一味向前,只会命途多舛。
不能后退时,一路后退,最终无路可退。
进退之间,一念一行,生生不息,重要的就是坚持自己的信念,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进退之间,闲世人之所忙,忙世人之闲,触摸到最深,便是所为。
努力照顾好自己的念头,不负年华,不负光阴,于为和不为之间得见自己的心,做好人生这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