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崛起之英国三部曲之二:光荣革命,三战奠定''日不落帝国''

15世纪以来,因为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列强”。在这500年中,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日本9个大国先后崛起。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力政变,这场政变后来被美化为'不流血的革命'(这个必须是不可能的,因为不是本文的重点,不展开论述了),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光荣革命实质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矛盾的爆发,也是英国经济发展的必然。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奠定了国王统而不治的宪政基础,国家权力由君主逐渐转移到议会,君主立宪制政体即起源于这次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之后,资产阶级确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政体,议会及政府逐渐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封建专制的君主统治在英国结束了。一个全新的国家,一个完完全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国家出现在了人类历史的舞台上。正如一位英国人在谈到英国后来的发展时所说,'大不列颠的确是各国中最适合于商业的国家,这是由于它的岛国位置,同样也是由于它的政体的自由和优越性所致',这个国家注定要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确立了近代的国家税收制度,国债制度初步成型,近代货币制度和银行体系的初步确立和不断地发展。这些近代的财政金融制度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促进了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为资产阶级进行大工业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融资渠道,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伊丽莎白一世时代,英国夺取了海上霸权,世界商路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成为在大西洋航运的中心。对外贸易大大发展,羊毛出口和毛纺织业兴旺发达,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殖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于是,在工商业发达的英国东南部农村地主首先开始圈占土地光荣革命后,英国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城市兴起,对农产品的需求大增,圈地运动进一步高涨,特别是1688年以后,英国政府制定大量的立法公开支持圈地,使圈地运动以合法的形式进行,规模更大。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这些圈地,英国有六百多万英亩土地被圈占。

圈地运动以损害广大农民的利益为前提,不但发展了农业资本主义,扩大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同时也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大量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极大促进了英国的城市化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至此,英国有实力再次参与欧洲事务了。而站在英国面前的依然是他的老对手,高卢雄鸡——法兰西。

大同盟战争

英法百年战争后,法国作为欧洲强国的身份活跃在大陆的政治舞台上,很大程度上与民族国家的建立、发展与成熟密不可分。表现为,国家机器的完善与发达,国民意识的深化与敦实,民族辉煌历史的追忆与自豪,以及权威命令的畅通无阻。正是凭借高度发达的国家机器,本身所拥有强大的基本实体、充足的资源供应和正确有效的外交谋略,法国在在欧洲30年战争中取得辉煌战绩。结束战争的1648年所建立的欧洲国家体系的最重要特征,是法国成为无可争辩的大陆首强,成为该体系的最大受益者。

路易十四的上台和执掌权柄,自称'太阳王',无法安于此种安全形势,他起了征服欧洲的野心。路易十四在实现法国战略目标的方式倾向于采用军事和武力手段,侧重于威胁与逼迫弱小的邻居就范。

通过1667-1668年的遗产战争公然要求侵吞西班牙的属地,尽管受到荷瑞英等国的反对,还是依托《亚琛和约》获取一定的土地。

通过1672-1678年的法荷战争要'拓圆'(round off)自己的领土以实现'天然疆界',同样有奥地利、西班牙等国的抗法努力,法国还是在结束战争的《奈梅根和约》中得到一系列的好处。

1681年,法国出兵占领斯特拉斯堡,公然违背1648年《威斯特法利亚和约》规定的法国不得占有斯特拉斯堡的条款。

1684年法国非法兼并卢森堡,气焰更加嚣张。

路易十四执政下的法国, 国家实力大为增强, 国际环境大为有利, 政治雄心和抱负大为释放, 实现国家宗教信仰一体化的'一个信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679-1685年, 路易十四签署了大约100项反对'异端'的敕令。以此为借口,受到法国军事压力的欧洲新教国家荷兰、瑞典、勃兰登堡紧密地联合在一起, 共同反对法国的宗教政策, 并发誓要破除这一戕害新教徒的政策, 而这些国家就成为奥格斯堡同盟的班底。大同盟战争(1688—1697年)就此爆发,又叫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巴拉丁王位继承战争、九年战争。

战争的整个过程乏善可陈,战争的主要战场位于荷兰,当时的荷兰国王是威廉三世。但是,威廉三世同时也是英国国王,这就给英国参战提供了提供了借口。

路易十四派出8万法军虎视眈眈地等候越过海峡,侵入英格兰,以扶助詹姆斯二世复位,推翻威廉三世在英国的统治。于是,法国海军和英荷海军先后爆发比奇角海战(1690年6月)和拉和岬海战(1692年5月,又称拉乌格海战)。比奇角海战英荷海军战败,当时形式对英国极为不利,但是法军被陆上国家拖住了,没能及时渡海。拉和岬海战,英荷海军大胜,彻底粉碎了法军登陆英国的图谋。此后,战场转移到陆上,英荷联军又几度被卢森堡公爵统领的法军击败。但是,法军也没有取得决定胜负的优势。

在海外战场,英军攻占了法国的罗亚尔港;而弗隆特纳克伯爵统率的法军,则在纽约州斯克奈塔第与新英格兰地区打败英军;而在海战上,英国海军则在地中海战胜了法国海军。

随着卢森堡公爵的去世,战争双方进入长期的对峙。所有参战国都因这场持久战而使其自身的经济负担加重,因此战事趋向议和。1695年路易十四开始单独与奥格斯堡联盟的成员之一,萨伏依公爵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展开秘密的和平谈判。1696年夏天,法国与萨伏依单独签订了杜林条约。1697年秋天,法国签订里斯维克和约,大同盟战争正式结束。作为战争结果的《里斯维克和约》承认了英国舰队对法国的海上优势地位。它标志着'英国已经升到了欧洲大国的地位,并在国际政治中开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是由王位继承问题引起的。卡洛斯二世久病命危,又无后嗣,于是谁来继承西班牙王位,就成了欧洲各国关注的问题。西班牙从十六世纪末叶以来开始衰落,到十七世纪末它已积弱不堪,但是老朽的西班牙王国却保有封建殖民大国时掠夺的庞大领土。谁继承了西班牙王位,谁就会得到它的全部领土,其政治经济利益是不言而喻的。欧洲列强们对这么庞大的遗产早已垂涎三尺。按照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王位继承法规定,有三方有权要求继承王位:第一方是法国,皇太子或者在法西两国王位不能合并的情况下由皇太子的孙子安茹公爵继位;第二方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极力争夺继承权,但愿意把权利让给他的次子查理大公;第三方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第一次婚姻所生的孙子巴伐利亚选帝侯。

追逐王位的斗争复杂而激烈,其中法王路易十四最为积极。他不顾连年战争已造成严重财政拮据的国内形势,一意孤行,想乘机吞并西班牙,打击哈布斯堡王朝,实现法国在欧洲的霸权。

英国也一直关注着在西班牙所发生的事情。首先,英国作为一个岛国,最关心的是海上和殖民地的霸权,它也反对任何大国称霸欧陆。因为只有维持欧洲的均势,才能保证英国在欧洲的政治经济优势和利益。如果法国王室继承了西班牙王位,力量将会过于强大,从而破坏这种均势。所以英国一直力图削弱法国以维持均势。其次,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尤其是在美洲的殖民地是英国商人最优良的活动场所之一。

早在1689年,威廉三世就明确告知法国:如果法国独占西班牙就意味着向海上强国英、荷开战。一开始,英国以协调人的身份介入,希望通过发挥调解人的作用,遏制法国势力的继续膨胀,以保持欧洲均势。无论西班牙单独落入哈布斯堡或波旁王室手中,对英国都是某种程度的威胁。因此,英国采取了与法国等国瓜分西班牙帝国的政策。从1689年到 1710年,英国积极进行外交协商寻求解决途径,与法国等国背着西班牙签订了瓜分西班牙的条约。条约按照有权继承王位的三方力量的大小分给相应的果实,使其力量对比均衡。法国的力量不至于过于强大,而英国则从中相应获得在商业和殖民地方面的巨大好处。这样,英国不用付诸武力就能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几个瓜分者的欲望分别得到一定的满足,西班牙问题似乎被解决了。

英法背着西班牙所签订的瓜分条约使西班牙国王很气愤。1700年10月3日,卡洛斯二世签署了一份遗嘱:将西班牙连同其一切领土全部传给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或者公爵的弟弟,条件是法西两王国永不合并。在哈布斯堡王室和波旁王室之中,卡洛斯二世选择了波旁王室,主要考虑到法国更有实力保证西班牙的完整性。这样一来,'遗嘱带来了一个道义和政治上的尴尬处境',路易十四陷入了他自己的外交政策所造成的僵局。

法国面临两种选择:接受遗产,破坏诺言,意味着同几乎整个欧洲作战;维护条约,也意味着与西班牙作战,并要路易十四亲自去反对自己的孙子。路易十四明白 '我知道我不管支持哪一方面,都会受人责备。'既然两者都是战争,在霸权和野心的驱使下,路易十四很快作出了选择:'既然不得不打,我宁愿同敌人打,而不愿同自己的孙子打。'1700年11月安茹公爵在西班牙即位,称菲力浦五世。路易十四宣布'比利牛斯山已不复存在了'。法国独占了西班牙,违背了与英国等国的约定。欧洲被推向战争的边缘。

法国的英王威廉三世明白法国的行为使英国除了战争以外,别无选择。'对法国扩张的势力只有用暴力和打击才能使得他驯服一点……法国的虚弱才是安全的保证。'

1701年春法国卫戍部队开入了西属尼德兰诸省的要塞,这些原本是荷兰为防御法国而建的,却被法国人占领,成为其进一步入侵的跳板;

流亡在法国的詹姆斯二世去世,路易十四宣布他的儿子为英国国王,而法国将此前在《里斯维克条约》中曾正式承认威廉三世为英国国王的事抛诸脑后,这无疑是向英国挑衅,对英国内政的蛮横干涉,英国举国震惊,'法国国王把我国君主的头衔授予一个所谓的威尔斯亲王,因此替自己设立了一个总督。如果让一个曾经用铁与火,以及苦役来摧毁其下属各邦的新教徒的国王随心所欲地统治我们,我们的境遇就将极其不幸',全国上下坚决主张对法国开战;

英国终于建立了大联盟,成为反法联盟的实际领袖,并于1702年正式向法国宣战,至此战争全面展开,英、法、荷、奥等国均卷入战争。

战争从1710年始至1714年结束,双发如大同盟战争一样,长期对持,局部虽然互有胜负,但都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参战各国心怀鬼胎。

1713年4月11日,以法国和西班牙为一方,以英国、荷兰、勃兰登堡、萨伏依和葡萄牙为另一方,签订了《乌得勒支和约》;

1713年7月,西班牙与英国签订《英西条约》及《西班牙-萨伏依条约》;

1714年,奥法又签订《拉什塔特和约》;

1714年6月,西班牙与荷兰签订《西荷条约》;

1715年2月,西班牙与葡萄牙签订《西葡条约》。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至此正式结束。该战争使法国的实力遭到了进一步的削弱,英国优势进一步凸显。

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前夕,欧洲各大国之间的关系正酝酿着新的大变动,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对全局起决定作用的首先是英法矛盾。英法之间虽然连续爆发战争,并且都以英国的胜利告终,但是,法国依然是英国在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对手,两强之间的决战一触即发。其次是普奥矛盾。自从神圣罗马帝国分裂为一系列独立的诸侯国,普鲁士和奥地利最为强大,它们都想成为德意志诸侯国中的霸主,同时由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皇室领地西里西亚在两次'西里西亚战争'中被普鲁士占领,两国的斗争日益尖锐化。再次是俄普矛盾。沙皇俄国在18世纪初叶打败瑞典而成为欧洲强国之后,继续推行西进和南下扩张政策,并把目标首先指向东普鲁士。普鲁士的日益强大和对外扩张,构成了俄国西进的阻力,两国关系急剧恶化。各国都积极争取盟国,孤立对手,纵横捭阖,朝秦暮楚,展开尖锐而复杂的外交斗争。

七年战争中,英国的目的是夺取法国的殖民地,垄断整个制海权;普鲁土企图吞并萨克森,变波兰为自己的附属国;奥地利企图削弱争夺中欧霸权的对手普鲁士,收复1740年被侵占的西里西亚;法国则力图吞并英国国王在欧洲的世袭领地汉诺威,保护法国在美洲和东印度的殖民地,遏制普鲁土的势力;瑞典试图夺取普鲁土的波美拉尼亚;俄国力图阻止普鲁士东侵,并扩大自己在西方的领地。

各种矛盾和利害关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导致了两个对立同盟的建立:—方是汉诺威、黑森—卡塞尔、不伦瑞克和其它一些德意志诸侯国参加的英普同盟,另一方是由瑞典,萨克森和加入'神圣罗马帝国'的大多数德意志诸侯国组成的法奥俄同盟。

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本是英法之间的战争,它始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期间英法对殖民地的争夺,以及普奥持续进行的争夺霸权的战争,最终导致一场世界范围的冲突。由于参战国家众多,温斯顿·丘吉尔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在欧洲大陆,地中海和大西洋,而且在美洲、印度、非洲、西印度群岛,以及菲律宾都发生了陆上和海上的军事冲突。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后欧洲力量进行了重新组合,形成英、普同盟和法、奥、俄同盟两大集团。在海上和海外殖民地英国占优势,而在欧洲大陆法奥俄相对英、普则占有绝对优势。

这场战争的起因是由于敌对的英国和法国都对美洲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地区提出要求和奥地利着手收复被崛起的普鲁士王国抢走的省份西里西亚。

大战的陆上战争部分不属于本文重点,在之后的文章再为大家介绍。本文重点介绍英法的海上争霸。

1756年4月,法国海军击败英国舰队占领北美的梅卡诺岛;

1758年,英军攻占布雷顿角,包围路易斯堡,7月路易斯堡投降;

1759年9月英军攻占魁北克;

1759年,法国舰队在拉古什和基伯龙被英舰队消灭;

1760年英国占领整个法属加拿大;

1761年,英国占领法国在印度的殖民地。

1763年在巴黎订立的有关结束七年战争并确定其结果的条约。同年,在胡贝图斯堡还订立有《胡贝图斯堡条约》。1763年2月10日英国为一方,法国、西班牙为另一方(后葡萄牙加入)在巴黎签订《巴黎条约》。

七年战争致使法国丧失了在北美、西印度群岛的大部分殖民地,在印度仅保留了几个殖民据点。而英国通过近二个世纪的对外扩张,终于成为了一个无人匹敌的海上霸权国家,并在欧洲大陆扮演起'居间平衡者'的角色。这里要特别提出印度,英国对印度的占领,不仅是完善了'日不落帝国'的殖民版图;同时,印度作为一个庞大的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成为英国未来的'工业革命'的'血库'。

老白说

'光荣革命'后,圈地运动、财政金融改革、国内外贸易政策这三大政策如同三架马车,拉动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它们在英国在由落后封闭的农业社会向开放发展的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光荣革命后的这段历史时期正是英国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关键历史时期。在资本主义制度嗷嗷待哺之时,英国与法国展开的一系争霸行动,不仅是为了争夺欧洲霸权,乃至世界霸权。这一系列的争霸,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攫取了巨大的利益,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