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下一首千古名作,既有美景,又有哲理,值得一读再读

众所周知,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所以在苏轼的二千七百多首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简单来说,就是在苏轼的诗中,一些极为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往往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实,苏轼的词也一样。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反而可以增强词境的哲理意蕴。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词《行香子·过七里濑》,便是苏轼的一首既有优美景色,又有深刻哲理的千古名作。它写于公元1073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六年。当时苏轼正担任杭州通判,在一次巡查富阳,由新城至桐庐,途径七里濑时,触景生情,便写下了这首词。

所以在这首词中,我们能够欣赏到七里濑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以及感受到苏轼对江南水乡的热爱。同时我们也可以体会出苏轼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内心宁静与安慰的豁达人生态度。全词语言清丽,意境广渺,韵味深远,值得一读再读。

《行香子·过七里濑》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七里濑,又名七里滩、七里泷,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城南三十里。由于钱塘江两岸山峦夹峙,水流湍急,连绵七里,故名七里濑。苏轼这首词的开头六句,所描写的便是七里濑流域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而苏轼为了描绘出风光的生机盎然,在这里不仅动静结合,还点面兼顾,体现出了他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

它的大概意思是说:苏轼乘着一叶小舟,荡起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水色清明,波平如镜,蓝天白云、两岸山色尽入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的沙洲上,白鹭点点,悠闲的栖息着。即使单纯看苏轼的这段景色描写,它无疑也足够美到令人心醉。

上片的后三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则是苏轼对沿途景色的和主观感受的高度概括。即白天的溪水,清澈能见沙底;清晨的溪水,清冷而有霜意;月下的溪水,明亮而纯粹。可见苏轼选取了自己三个不同时候的舟行之景,来营造出一种清寒凄美的意境。此举也为下片抒写人生的感慨起到了铺垫作用。

如果说上片苏轼写尽了七里濑的水光,那么下片的开头两句“重重似画,曲曲如屏”,苏轼便是写尽了七里濑的山色。看似简单的八个字,实则传神地写出了苏轼在江上舟中观察景物的特点。即两岸连绵不绝的山峰,纵看重重叠叠,如画景一样,横看则曲曲折折,似屏风一样。

紧接着的“算当年、虚老严陵”,引用了东汉初年严光与刘秀的典故。据史书记载,严光辅佐刘秀打天下以后,就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人们都说严光垂钓实是“钓名”。苏轼如今在同一地点,却是笑严光当年白白在此终老,却没有领略到山水的妙处。所以苏轼才会说“君臣一梦,今古空名”,即严光与刘秀,一臣一君,如今也只留下了空名。

由此可见,苏轼在这首词中,抒发的是一种人生如梦的感慨。而在词的最后,苏轼又发表了自己的议论感慨,“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即永恒不变的只有连绵不绝的山峰,山峰上缭绕变幻的白云,青翠欲滴的山色。概括来说,就是人生如梦,永恒的只有大自然。

如此一来,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沉思,都融化在了这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中。对于被贬杭州通判的苏轼来说,尽管仕途不顺,但他能够找到让自己轻松闲适的方法,这无疑是发人深思的。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虽然没有苏轼那么深沉的人生感慨,但是各种压力还是会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而苏轼这首词中所体现出的豁达人生态度,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说苏轼写下一首千古名作,既有美景,又有哲理,值得一读再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