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异秀,终成繁茂 ——记一名基层中医的成长

医林异秀,终成繁茂
——记一名基层中医的成长
作者:李旭阳   河北中医学院
医史浩汤,医林葳蕤。而医林之内,往往又有异株,无科班出身之培,更无医学世家之传,却几历风雨,终成繁茂。李有缘(李源)先生就是这样一株异秀。先生是我的父亲,更是我走上中医之路的指引。我写下这些文字,意在激励我辈,共同向学,努力成才。文中或有故事来自听述,但多数为我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也不便故作呻吟。只为再现一位朴质中医成长之路,赏飨吾辈后学。
自生瘠壤,竭力奋生修医缘
“能成为一名中医,真可以说是我这一生最值得庆幸的事。”在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同学们探讨学习讲座时,家父如是说。诚然,家父的医学起缘之路颇为艰辛。
1972年,在河北一个很小很落后的村子里,父亲出生。爷爷起名有缘,可能冥冥之中有与医结缘的定数。爷爷是一名语文教师,这是家父虽身处瘠壤,却至今仍深感庆幸的事。因为那时就得一位长者指引读到了很多启蒙书籍,在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我也很庆幸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家父一直对人生起伏持以淡薄心态,苦中亦能寻乐。
父亲上学很少,初中毕业后就选择去县卫校参加乡村医生培训学习。在医学启蒙阶段亦无良师引导,可谓先天不足。可就当他津津有味地学习医学理论,梦想成为医生时,父亲应征入伍了。然而造化往往眷顾有缘人,入伍后分配到部队医院工作,后来报名了部队所在地的中医专业自学考试,系统自学了中医院校的教材,通过考试。回忆起部队的时光,父亲总是感慨良多。在部队那个“大学校”里提升了政治觉悟,锻炼了业务能力。为后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且有能力自己撑起一个纯中医门诊,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能力前提。
杏苑斋医馆

关注健康,关注养生,指导病人康复
2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退伍后,父亲被安排到了家乡一所乡镇卫生院工作。卫生院里有一位地地道道跟师学徒出身的老中医,底蕴深厚。父亲被安排到同一间办公室,虽然当时极少有人来找他看病,但看着老中医门庭若市的诊间,效如桴鼓的疗效,却坚定了父亲从事中医临床的信心。诊余,老中医给父亲指点了深入学习中医的方向——向历代医学古籍钻研!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一年后,父亲调到了县化肥厂职工医院工作。这是父亲第一次独立应诊,用所学为患者解除病痛。然而在这过程中,有效者少,不效者多。父亲迷茫了,难道学到的哲学思辨、辨证论治、经络五脏是错的?但是父亲没有放弃对中医的信心,没有转向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思路。反而回想起老中医的临床疗效,在同行的建议下,往更深层次挖掘。这也正是父亲成才的一个转折点。通过向历代典籍医案的研究,父亲逐渐领会、明白了历代医家的诊治的思路。临床疗效也渐有提升。
父亲渐渐取得自己的经验,对真正的经典中医治病机理也渐有新识。也逐渐感受到现在人对真正中医产生很大误解,甚至采取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去就诊中医大夫。于是,他在1997年毅然辞职,办起了梦寐以求的纯中医门诊――宁晋县李源草医堂。这是父亲在中医路上一次新的探索——他要用自己的所学、所识开创一片新天地,走出当下许多人对临床运用纯中医处理患者的顾虑,至此父亲完完全全独立踏上医学修行之路。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目前草医堂中医门诊患者初诊首选率在百分之六七十以上,中医饮片处方率百分之百。
一长冲天,汲前人之养予
听父亲讲,我的外祖父是一名中医外科大夫。在烧烫伤方面有独特治法和丰富经验。老人家毫不保留的把此法传授给父亲。父亲在自己门诊反复实践,深入学习中医“偎脓长肉”理论。在家传验方、《外科启玄》、《外科正宗》等中医相关典籍的基础上配制了临床疗效极高的“生肌散”、“滋润烧伤膏”。后来父亲又经过长久实践、验证,在巨人肩膀上,把这些中医外科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论文――《“偎脓长肉”理论实践录》在《中国中医药报》刊发。
“非典”期间,门诊也闭,父亲又借机深入学习大量医学书籍。其中读到了河北省中医研究院(现改为中医科学院)副院长的《中医外感病学史》,明白了中医传承的历史问题,理清了思路。后来又陆续学习了曹东义老师的其他著作,深受教益。曹东义老师知识广博,为人谦和,甘为人梯,他的作品往往触类旁通,对中医诸多问题做出独到见解。于是决定择日拜访曹老师,当面聆听曹东义老师的教诲。“在后来的日子里曹东义老师像一盏明灯一样指引我一路向前。”父亲从来没有放慢向曹老师学习的脚步。在曹老师带引下,父亲下南通,访朱老。朱良春是国医大师,医学界泰斗,父亲是个体医生,从基层到最顶尖联系起来,中医之薪火和缓接燃,新时代中医必大光彩。2014年结合国家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政策,父亲正式成为曹东义老师的徒弟。
十分有幸,父亲又通过曹东义老师的举荐,执“弟子礼”拜师河北省名中医赵振兴。赵振兴老中医是我省第二届名中医、全国劳模、石家庄市中医院名誉副院长。当年拜师为了提高中医能力,父亲克服经济困难,出行不便,每周去石家庄坚持跟诊两年多。可想,一个个体门诊者,完全自费,从小县城辗转到省会学习,这是许许多多同行不能理解的。这次跟诊可以说受益匪浅,父亲的医术和应诊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不仅学习到很多独特用药、用方和思路,同时在待人接物、医德修为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至今仍在陆续整理出版恩师赵振兴老中医的资料,不断学习提升。
后来父亲的中医学到了网上。通过网络,父亲了解到王可贵大夫。其善脉诊,精望诊。治病出神入化。父亲立即登门拜访,蒙王老不弃收为弟子,纠正了脉诊、望诊中的诸多错误。更重要的是对引经药的认识上升了一个台阶。父亲偶然机缘又得到了当地已故老中医宋俊生先生的留下的大量资料,通过对这部分资料的深入钻研、学习、整理,总结大量临床经验,推广用之。
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学习,永不止步的中医人。他的学习从不偏激,汲百家之长,融会贯通,古人今人,偏方正经,都不放过。父亲一直把临床疗效作为最高目标。他常教导我说:无论学习什么理论经典,时刻记住自己的目的是治病救人。正如胡适所言:多研究问题,少谈点主义。
硕果化收,风雨经历终成果
多年的风雨磨砺,临床摸索,父亲形成自己的中医诊治思路,每有患者求治,父亲往往是先深入的与患者聊天交流、分析病因、疏解情绪,一番望闻问切之后,为患者最先解决的是心理上疙瘩,再为其提出治疗方案和意见。很多患者说:来找您看病是“药未抓取,效即显现”。小诊室里他和患者接触甚密,笑语阵阵,亲如一家。
父亲高度概括了自己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抓脉诊,定病机,选主方,配部位引经药。这是父亲根据传统中医的理论体系,二十多年的临床经验,高度总结的四步法。我辈后学称之为:中医“抓、定、选、配”四步法。
杏苑斋医馆

关注健康,关注养生,指导病人康复
2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后来父亲深入挖掘中医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心得感悟、病案记录、读书、跟师笔记等资料,精心编写出版了《草医堂临证传薪》,赏后辈学习、商榷、研究。
在得宋俊生老先生的遗作后他没有秘而不传,经8年多的整理,付梓学苑出版社,公开出版《宋俊生临证得失录》,传承了中医经验,传播了中医学术。
可以说父亲对中医的体会感悟,就是循着赵老师的轨迹。父亲已经在临床化用赵老师的独特思想。在河北省中医科学网双师带徒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上,父亲主要总结了四点学习心得。
首先是赵老师情志病的治疗体系――望舌樱线,适时话疗,夜交藤预知子汤。还有对肿瘤预防期,初期,中后期的治则。再有对中风病初期,重期,急性期,后遗症的治则。最后对老年病的认识,发展古人,“平和中正而愈病”,“带病延年”的治疗思想,真正做到中医的最高追求――天人合一。
近年来父亲更耕耘书田,认真整理恩师赵振兴老中医的资料。已陆续出版《赵振兴临证病案实录与效方》、《赵振兴妇儿科医案医论》、《中风病治疗经验集》、《小柴胡汤临证应用》等著作,委实为中医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多年前父亲预见性呼吁,并同当地中医同行一起组建了“宁晋县中医交流学社”,定期开展中医学术交流活动,家父常将自己的临证得失毫无保留地向同仁公开,与大家一起分析、商榷。后来父亲医名渐旺,当选为本地政协委员,他利用这个身份积极参政、议政,为中医的传承、发展呼吁呐喊,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建言献策。近年来又被聘为河北省中医学会仲景学术研究会常务委员、中华传统中医学会副秘书长等社会兼职,更好为中医光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十不惑,四十岁之后的这些年也是父亲收获的季节,几十年的积累终于化收了成就之果。十年磨一剑,今日把示君。
藏而后予,慷解青囊传薪火
父亲的心胸表现在一点一滴里。在《草医堂临证传薪》刚刚出版时,父亲将书赠予一位老师。这位老师读后不解,说你书中的“方子写的那么详细,那别人不就知道你的那个某某方子了吗?”云云。父亲笑笑,只说了一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那位老师敬佩不已。
父亲是在巨人肩膀上成长起来的。他同时继承了巨人们的优秀品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父亲在“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年会”上,“宁晋县中医交流学社”上,多次将自己的临证得失毫无保留得为同行做专题分析讲座。这些经验虽非系统研究成果,但形式活泼,内容丰富,颇受实用,同道多之。
为了让大家更多的认识和掌握中医炮制后的功效变化,他利用业余时间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结合自己实践经验,编写了《实用中药炮制功效手册》,并自费印制数百本赠与同行学习。此资料被2012版地方志《宁晋县志·自然科学篇》收载。可以说父亲的贡献得到了当地历史的认可。
现在,父亲临床疗效、学术声誉渐高,名声渐起,跟诊学习的后学同仁也越来越多。但是父亲从来没有以师父自居,本着“闻道有先后”的心态,把自己的所学、所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后学。父亲常说,我肯定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能间接用我的力量为广大百姓解决病痛,我也不胜荣幸。
这,便是父亲的胸怀。硕果累累,藏而广之。
正如《中国中医药报》对他报道的那样:作为一名基层个体中医大夫。李源就像石缝中的一棵小草,倔强地探出头来,以点点碧绿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无意功名,却始终怀着对中医的热爱,苦苦探索精深医术;他没有专家学者的头衔,但始终怀着一颗济世救人的赤诚之心……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中医人的大医情怀和高远追求。
我很庆幸,能生活在这样的父亲身边,近距离读到活生生的传统中医的灵魂,能有素材记述出这样的精神。而这样的人又何尝少耶?
他们,处江湖之远,却心系中医之发展。
他们,不在庙堂之列,时时牵挂黎民之康健。
他们,挺起中医的脊梁,传承中医之薪火。
他们的存在,中医将更加久远……
晚成堂

追圣贤悟经典巧除百病。 尊岐黄学仲景誓做明医。 宣传中医,感悟人生,提升生命之质量。
20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