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基本功诀窍,也许就在这几句话里
在太极拳习练中,以腰为轴,胸的含展,身手的运转,是为练习的根基,如何习练出功夫,要看习练者对太极拳这些要素吃透多少,运作如何。
《十三势歌诀》起首即日:“命意源头在腰隙”。就可知道腰隙在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性。然而,大多数太极拳习练者不解腰隙何指,问至练习者,有说命门,有说双肾。按腰隙,可理解是孔穴,也就是俗称的腰眼。隙又称际,也可以说腰隙即腰际。腰隙的隙直作缝隙解,腰隙就是指腰椎骨间的缝隙。在平常人们腰椎运动弯曲,则椎骨间的缝隙开合没有规律。而练习太极拳则要求以意念调整腰椎骨间的缝隙,使椎骨一一对正,达到自然正直。在习练中腰隙理解是命门到尾闾这一段。练习太极拳最要紧的是保持身体中正,无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都不可失中。因而各流派太极拳都强调塌腰、尾闾内收等要点,就是要时刻保持脊柱正直。由于只有腰椎骨骼连接着上下体,所以腰部最活,也极易偏软;如腰软则上下气断,身法就散乱了。只有尾闾如吊锤下坠,且向前与胯相贴合,拉直腰椎,消除命门处的凹弧,腰与胯合成一个整体,成为全身之枢纽,将上下正整连接。习练中劲力散而不整,其主要病症就是腰胯不合;如腰胯相合,脊柱正直,劲力方整,要做到这些,须放松用意念,而非硬挺僵持也。在练拳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这样,意念不可游神离之,勤习久练,腰部自然松活而有力。在推手实战中就要松活整一,开合由之。正所谓:刻刻留心在腰间。
太极拳讲究含胸,但这胸不是一成不变地含着,要以胸腰间的开合运化用上为重。要能运化用上,即要开胸才可。试做,两臂左右平举齐肩,感觉胸口处有揪心之感,则胸未开。可以外练筋骨之法,习练胸部开合。胸部也是道家称谓的中丹田,气脉繁多而聚集成结,通过练习太极拳静桩意守观想等内功,使内气充沛,以夹脊穴到膻中穴前后贯通,左右则贯通双肩双臂,真正做到“力由脊发”,通透顺达。试做,平伸双臂,晃动身躯,感觉胸中有如果冻似的颤动感,则是胸开的征兆。
胸开之后,气息通畅,自然涵虚,“涵即是虚之意”。虚就能转化,若以涵解为内陷,刻意凹胸,久习必成病,就不要说习练运化打手了。
“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就是说太极拳特注重身法,习练中时时以身带手,但手臂不可妄自动作。手臂妄动,则劲不整,因为仅限于使用手臂的局部力,且手臂紧张。做到劲起脚跟,全身发力,最后形于手指,手臂松弹,则劲整。劲整的关键在于保持手臂与身体的距离大致不变,肩、肘关节要松而不懈、活而不疲,就是应有弹性。手臂与身体之间就像充满气体,富有张力。如身体向前,则气体似受挤压,手臂先稍挨近身体,而后被气体膨胀前推;若身体向后,手臂似受张力,先远离身体,继而被拉回,向左向右亦如此。总之手臂要放松,尽量不妄自主动,要手随身动,做到“欲左先右,欲前先后,欲上先下”的折叠之势。时刻记住以身带手运动,所谓: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做到在盘架与打手时都要如此。
有习练者说,太极拳拳用得少,掌用得多。其实这不全面,应当说,太极拳用的是手,手最灵活,变化最多,在太极拳中,很多用法是掌、指、手背、手腕等多部位结合发生作用的。太极拳的手形不像外家拳的掌形,而是五指张开,弯曲拇指,以这样的手形自然灵活,利于实用。掌指要舒展自然,不可以力张伸,如过力张伸,就至僵直无弹性。手部要做到松紧适度,不可过于僵紧了。拳论日:“形于手指”就是发劲时手指的瞬间弹伸。
太极拳博大精深,要勤练,多悟,细研,才可知其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