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杨浦区将建“千亿级创新区”,复旦、同济、上海财经大、上海理工、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与杨浦区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
2021年4月30日,上海市杨浦区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推进大会在杨浦区政府召开,会上,杨浦区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本区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区内七所高校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与杨浦区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
开放图书馆,建大型实验平台
《实施意见》围绕发挥高校的创新资源优势、提高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提升大学科技园发展能级、加强大学科技园对外合作、推动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等五个方面,制定了20项具体任务。
在发挥高校的创新资源优势,提高大学科技园服务能力领域,杨浦区将探索高校图书馆文献对科技园企业开放共享的有效模式,支持大学科技园在公共空间建立小型图书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平台作用,挖掘高校可供共享的仪器设备,筹建大型设备共享的实体平台,探索仪器设备所有者、保管者、平台方三方利益共享机制。
目前,杨浦区域范围内已建成7家高水平、有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并打造了以同济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以及以金融创新服务为特色的上海财经大学“金融谷”等一系列品牌。
“学校要把大学科技园建设和高校整体规划进行有机统合,向大学科技园开放校内人才、科技、设备、基地等各类创新资源,推动大学科技园与校内职能部门衔接联动。”上海市教委负责人表示,高校应充分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色和高校学科优势,区校一同打造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大学科技园集群。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打通产业全链条
发布会上,上海技术交易所与两家试点大学科技园,复旦科技园与同济科技园签署了合作协议,通过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充分利用上海技术交易所在技术交易、成果转化的专业性,发挥交易制度体系优势,从协助梳理科技成果管理及孵化体制机制着手,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加强资源共享、数据互联工作,加快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根据《实施意见》,杨浦区将设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首期规模2280万元。每年安排最高500万元的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双创券补贴,设立“上海杨浦科技园联合创业投资基金”,首期规模最高达3亿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出“全生命周期”质量服务标准体系。
“大学科技园是世界各国和地区推动技术研究开发、科技企业孵化、官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重要方式。”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陆敏建议,未来区域要建立起创业孵化和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实现大学科技园与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高新园区等社会化创新创业载体之间的错位发展,积极推进“创业-孵化-加速-产业”全链条服务,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大中小企业的融通,进一步促进区域创新集聚和产业发展。
围绕优势领域,形成千亿级创新区
杨浦区一直是全市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先行区。从2000年复旦科技园正式挂牌成立起,二十年来,杨浦区坚持大学校区、公共社区、科技园区“三区联动”,大学、产业、创新与城市“三城融合”的理念,初步形成了同济科技园“设计产业集群”、复旦科技园“复旦创新走廊”、上理工科技园“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财大科技园“财大金融谷”四大产业集群。
《实施意见》指出,在提升大学科技园发展能级,加强大学科技园对外合作方面,杨浦区将推动大学科技园为高校师生开辟距离近、成本低的创新创业活动场地,为“快速成长”企业提供适宜后期发展的办公场地;推动高校科研能力和双创孵化能力向外辐射和溢出,利用园区品牌优势及长三角区域的前期布局,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推动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以高校的重点学科、优势主导产业为导向,重点聚焦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位置服务和数字文化产业等先导产业,支持大学科技园与高校相关院系建立产业技术学院。推动产业落地、培育、升级,形成良好的区域发展态势。
“杨浦未来要进一步优化大学科技园功能布局,加快突破体制机制壁垒,探索区、校、企、社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杨浦区委书记谢坚钢说,到2025年,杨浦区将在全面拓展大学科技园发展内涵和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全力建设2-3家在上海市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大学科技园示范园,助推15-20家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的企业,孵化1000家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云集100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形成1-2个产值规模达千亿级的创新创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