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叶民居

东叶民居

东叶现在还保留着许多古代的民宅。这些古民宅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大都用砖木作建筑材料,周围建有高大的围墙。围墙内的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以四水归堂的天井院落为单元,一般为2-3个。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后种植着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宅第与园林融为一体。座座小楼,深深庭院,就像一个个艺术的世界。

东叶古民居的与众不同之处不仅在其外部表现具有鲜明,而且在其庭院的布局,厅堂的摆设,梁、柱的装饰,天花的彩画,家具的陈设等方面,同样也独具特色。远观东叶古民居,一片片粉墙青瓦,蔚为大观;走进兰溪古民居,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令人惊叹。

东叶民居平面紧凑,基本布局形式多作内向矩形,堂、厢房、门屋、廊等基本单元围绕长方形天井形成封闭式内院。以天井为连接点,以厅堂为主轴线,点线围合成多样组合的形式,这种形式具有向心性、整体性、封闭性和秩序性等特点,是兰溪北乡较为常见的组合形式之一。

东叶民居的特点,继承了徽派建筑与浙派建筑的特点,可用7个字来概括:白墙黑瓦马头墙。那高高的马头墙据说是用来防火的,窗户也只有巴掌大点。因为过去安徽的男子很多出门在外做生意,常常只有女人在家,为了防止窃贼闯入于是修建了高且很小的窗户。从邮票中,可以隐约看到民居建筑的拐角两面墙交接处,被削去三分,这表示主人的一种治家处世理念和谦逊之风。
  “安徽民居”可谓名满天下。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致朴素、堂皇俊秀。
  这些民居大都一屋多进,大门上雕刻着山水人物,门楼有重檐飞角,每个民居都开有天井,通风透光,雨水可以通过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
  由于东叶村位处山区气候比较湿润,人们一般把楼上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栖息之处,楼上厅屋一般都比较宽敞,有厅堂、卧室和厢房,沿天井还设有“美人靠”。房屋外墙,除入口外,只开少数小窗。小窗通常用水磨砖或黑色青石雕砌成各种形式的漏窗,点缀在白墙上,给人幽静的感觉。楼上装有华美的木栏杆,栏杆上雕刻着精美秀丽的花纹,繁密的花纹与柳条式的窗棂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也是这类民居的最主要特色。
  一般住屋的最佳朝向,大都选择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时期所建的民居,却大多是大门朝北。原来古徽人的居住习惯有许多禁忌,在汉代就流行着“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所以明清时期,徽商鼎盛,他们一旦发了财,就回乡做屋,为图吉利,大门就朝北。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数以万计的朝北古民居。而东叶村叶氏集成发展了徽派建筑的特点,宅居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住人,厅堂用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后厅堂设一堂二卧室,这是第一进。往后有第二进、第三进、第四进或者更多进,一进套一进,形成了屋套屋。
  徽派民居都是双层屋檐。而这个习俗的形成,据说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据传,五代十国时,歙州是南唐后主李煜所管辖的地方。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亲征到了歙州,正当宋太祖抵达今休宁县海阳城外的时候,天色突变,大雨将至,太祖便至一间瓦房处避雨,为免扰民,太祖下令不得进入室内,可是徽州民居的屋檐很小,远不及中原地带的屋檐那么长,加上这天风大雨急,众人都被淋了个落汤鸡。雨过天晴,居民开门发现太祖此般模样,以为死罪难逃,跪地不起,太祖却未责怪,问道:歙州屋檐为什么造得这么窄呢?村民答曰“这是祖上沿袭下来的,一向都是如此。”太祖便道:“虽说祖上的旧制不能改,但你们可以在下面再修一个屋檐,以利过往行人避雨。”村民一听,连称有理,于是立即照办,至此以后,徽州渐渐所有的民居都修了上下两层屋檐。
  在东叶民居内部,满顶床和压画桌也是其特色之一。满顶床是传统的床具,因为床顶、床后和床头均用木板围成,故称“满顶床”。而民居厅堂正中壁上多挂中堂画、对联,或用大幅红纸写上“天地君亲师”五字,均装裱成卷轴悬挂。在卷轴之下设长条桌,此长条桌则称“压画桌”。

  东叶民居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东叶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致朴素、堂皇俊秀。 东叶民居传统概貌: 旧时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高筑防火墙(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城堡。一般是一个家庭之系住一进,中门关闭,各家独户过日子。中门打开,一个大门进出祭奠先人。

民居围墙一般很高。男人大都在外经商,此墙便起着防盗、对女性禁锢的作用。便单纯的高,则给人阴沉压抑的感觉,故而在围墙上又常用黟青石双而镂空雕刻着两扇窗,图案往往是喜鹊登梅,喻寒尽春来的喜讯,既是在家妻子儿女的向往,又是对在外家人的祝福;两家如合用一扇便门,以利于在家的两家女子在闲时互相串门聊天解闷,或有什么急事时好相互帮忙。此门开的是圆门,告诫两家相处要和和气气。门面既然叫"面",就如人之脸面一般重要,它是这家人身份修养的首要印象。普通百姓只在门上面小屋檐处雕刻上精心一点。在古徽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墙高,山区空间的逼仄,盖大檐必然为整体格局和地理条件所不允许,单看这小檐的用意,无疑是"积善"意识的延伸和格局调剂。而官宦人家则可能利用其势力和地基的相对优裕,将门而修成朝外开的八字状,因为"门八字朝南开"。门枕则修成石鼓状,击鼓升堂也。当然也有人这样开门,临街彩楼正处于街角,门就在其下,主人想到街角人来人往,担担挎篮什么的行走十分不便,于是便把门朝后凹进去一块,把墙角一人高以下砌成圆角,主人在门楣上这样写着:"作退一步想"。退一步天宽地阔,而圆角呢,意即做人处处都要与人方便,可又不能毫无"原则",于是一人高以上部分便仍成直角。大门后有三扇门,中门是红白喜事或来了尊贵客人才打开的;左右两门,左文右武,仿宫廷样式。在此商家可就有讲究了,那时,商人社会地位不高,为了自尊,他们将门上横梁做成倒过来的元宝状,像现在过年将福倒过来贴之意,但他们决不只是要这口彩,因为他们有的是钱,而这样一来,整个门就成了个缺"口"的商字了。不论你是什么人,只要你来到我门下,从我这门下过,商字就成了登堂入室的必然之道,而且你还成了商字一个部件,成了我这商字的一张"口",这不正像眼下我们这个商品社会中每个人的生存处境么?

正厅和后厅均为回廊式的。同别人家正厅与天井关系的有所不同的是,它的二楼靠檐处呈弧状弓上去。当时我猜想了是不是力学上弓上去承受压力小些 ;看到对面二楼护栏有"僚望孔",又猜想是为了小姐相亲的方便,都不完全对 。原来二楼住着女眷,有客人来了,这边正厅正聊着,那边女人在楼上头顶处走来走去,多不雅观,这样一弓,全避免了。当然天井的设计也有一层深意。经商之人,总怕财源处流,就造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枧纳入天井之中,名之曰:"四水到堂。"图个吉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