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的人将控制未来,成为他们或被淘汰——读《智能时代》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846天的第840篇原创文章


最近还在研究平台的大数据价值,快速读完了吴军的《智能时代》,其中几个关于大数据的观点给我很大的启发。

第一,大数据的三个特征。

首先是体量大。比如谷歌拍摄街景的汽车,一辆汽车每天生产的数据就是1TB,相当于2000部电影那么大的数据量。数据量足够大才能称之为是大数据。

当然了,光是体量大不能算是大数据,它还得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多维度。很多平台通过手机号能调出你的搜索习惯,你的通讯信息,你的性别、年龄、位置、文化背景,然后根据各个维度的数据,把你的生活习惯还原出来。连你的收入情况,甚至特殊癖好他都能知道。只要你透露一点点信息给它,它就能把你变成透明人,它甚至可能比你自己还要了解你自己。

大数据的第三个特征是完备性,过去使用数据是采用抽样的办法来获取,因而存在一定的偏差。而现在收集数据的设备无所不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无时无刻都在给他们传递数据,因而数据信息会更加的完备,完备性也使得大数据计算更加准确。

因此,说回平台的数据价值,就要在体量、维度、完备性这三个角度来佐证平台的数据价值。

但面对大数据,还有很多负面的声音——大数据永远在不停的搜集信息,在大数据面前人们好像已经没有了隐私可言。隐私保护成为很多人特别关注的话题,因为很多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那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

但是,总体来看,目前大数据带来的影响正面大于负面,尽管在数据使用阶段出现了滥用的问题,但是大数据带来的社会整体效益更显而易见。事物都有两面性,不能因为因噎就废食。

更重要的,作者吴军说,人类历史上曾经有三次技术变革,都让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蒸汽机带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器化带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计算机和互联网带来的是信息革命。现在,信息革命的冲击波还没完呢,大数据和机器智能的革命又来敲门了。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把原来的社会经济结构摧毁掉再重新构建,从长期来看,它们对全人类是个福音,但是对当时的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一次巨大的动荡,很多人会因此失业。那这个时间要延续多久呢?历史证明,至少要一代人以上的时间,残酷一点说,旧时代的人是没有办法适应新时代的。

吴军在这本书里预计,未来只有2%的人能够真正成为控制大数据和机器智能的人,其他的98%或早或晚都可能被机器智能所取代,换句话说,15亿中国人只有3000万能跨过这道窄门。

与其恐惧和抱怨,不如去拥抱变化,尽早加入进去,成为那2%。

生活在趋势中,适者生存。

点击原文,查看已日更的500篇文章~


作者:申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