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架,逐步淘汰扣件式钢管支架等24条施工管理措施,提升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水平...
安全生产和污染防治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近日,市建委印发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精细化管理24条工作意见,差别化高效精准监管,分阶段分类推进整治,全面提升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精细化管理水平。
今年,我市将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一年小灶”成果应用,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紧扣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增强安全生产韧性;借力网格化治理优势,消除监管盲区。
1、推广使用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架。率先在风险等级较高的模板支撑体系中推广使用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架,提高模板支架整体安全性,逐步淘汰传统的扣件式钢管支架,防范支架坍塌事故发生。
2、推进工程建设“智慧管理”。创建3个省级绿色智慧工地示范片区。完成南京市市级绿色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建设,市本级、江北新区、江宁区高标准创建省级绿色智慧示范片区,推动智能定位安全帽、塔吊安全管理黑匣子等先进安全技防物防措施在施工现场的实际应用。
3、全面推广安全积分超市、安全文明之星等“群防群控”工作方法。通过“微奖励”调动一线工人参与安全管理、隐患排查,加强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激发现场工人个个关注“安全事”、人人充当“安全员”。
4、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为抓手,推进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督促企业抓紧抓实工程项目管理;扎实开展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落实人员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5、深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将现场危化品、大型机械设备、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纳入安全风险辨识范围,实施动态排查,分类管控。推动全员参与隐患排查治理,并全面推广使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微信小程序。
6、深化从业人员安全教育。严格进场教育,强化班组教育、班前教育,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在房建、市政工程推广使用“人员教育考核”微信小程序,根据学习情况生成“安全三色码”,引导建筑工人加强自主学习,提高安全意识。
7、强化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突出冬春季、节假日及重大活动等重点时段,外立面出新等重点工程,强化施工现场电焊、气割等动火作业管理等重点内容的监督检查;常态化开展保温材料、安全密目网的监督抽检,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一律予以拆除更换。
8、启动路面塌陷隐患排查整治行动。监管部门加强深基坑及地下暗挖工程监管,督促施工单位强化基坑监测和隐患排查。地下管线主管部门、产权单位要综合采用定期巡查、动态评估、探地雷达等方式排查路面塌陷隐患。
9、严格落实地下管线保护。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安全管理的通知》要求,落实工程建设对水、电、气、通信等既有地下管线的全流程各环节保护措施,落实“四方交底”和旁站监护制度,有效防控第三方施工破坏风险。
10、实施装饰装修工程网格化排查治理。针对既有建筑装修改造工程点多面广量大、隐蔽性强等特点,依托社会治理网格和“市应急管理181”平台,通过网格员动态排查上报工程线索,相关工程监管部门依法实施闭环管理。
11、研究制定工程停工期安全管理、强化房建项目红线范围内工程监管的制度文件,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明确属地和行业部门的监管责任,规范监管行为,消除监管盲区。
自推进“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建设、实施“工地差别化管理”以来,我市建筑工程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有效改善空气质量。今年我市将进一步推动精细化管理工作,切实加强文明施工长效化监管,从源头减少污染,多措并举守护“天空蓝”。
12、全面推广泥浆现场干化。有条件的施工现场均应配备泥浆干化设备,对泥浆就地干化处理,干化后的剩余物可按渣土进行处置,泥浆过滤水就地循环使用。现场不具备干化条件的,应将建筑泥浆运输至泥浆处置场所统一处理。
13、推广装修成品化安装。推广“后场制作现场安装”为主的作业方式,减少施工现场油漆、切割作业,降低VOCs排放和噪音污染,实现绿色施工。在保障房项目中推广使用集成一体式厨卫和装配式装修。
14、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施工机械。调研新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生产和应用情况;引导鼓励施工现场使用电力、LNG驱动的施工机具。2021年底前,电力驱动的桩机占比力争达到50%;2022年底,矿山法隧道等密闭空间全面淘汰燃油机械,切实保障施工人员职业健康。
15、推广焊接替代技术应用。在满足施工工艺要求的条件下,推广机械连接方式替代钢筋焊接,从源头减少现场焊接烟气污染。直径16毫米以上的钢筋均应使用直螺纹连接、套筒挤压等连接方式。具备条件的现场要建立专门的封闭式焊接工棚,焊接作业要使用移动式烟气回收装置。
16、多举措控制扬尘。在高铁、地铁高架沿线的工地试点使用抑尘剂替代防尘网覆盖裸土,减少防尘网难以降解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大气重点管控区内的其他工地,使用6针防尘网进行覆盖。新建工地的外脚手架使用2000目/100平方厘米以上的密目式安全网,鼓励使用硬质防护网。
17、科学落实场地道路硬化。自基础施工开始,施工现场车辆通行道路均应进行硬化处理。培育装配式临时道路生产、租赁市场,鼓励使用预制混凝土便道和钢结构路基箱替代现浇混凝土硬化便道,减少施工污染和资源浪费。
18、全面执行2020版工地围挡标准。全市所有建筑工地严格按照《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围挡示范图集》(2020版)设置工地围挡,突出整洁、美观、和谐,施工围挡与周边城市环境相融合。鼓励大气重点管控区域内的新建工地设置高标准工地围挡。
19、认真落实VOCs减排。严格落实《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涂料产品技术要求》等标准要求,禁止使用不符合VOCs含量限值标准的涂料、油墨、胶粘剂等产品,必须使用低挥发性的有机物含量的建筑涂料、胶粘剂,屋面防水层严禁使用热熔法施工。在臭氧管控期,沥青摊铺等高排工序实行错峰施工。
20、切实保障净车出场。在建工地落实封闭管理,车辆出入口均须安装自动冲洗设施和车辆未冲洗抓拍装置。车辆出场前,安排人员对车轮、车身进行检查,对未冲洗干净的部位进行人工补充清洗,确保净车出场。出入口周边的积水、污泥要随时清扫。
21、使用达标非道路移动机械。差别化管理工地、大气重点管控区内工地在建项目不得使用国I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2021年9月1日起,禁止使用国I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并按规定办理环保登记。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对排放不达标工程机械责令停用。
22、强化喷淋降尘力度。健全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预警响应机制,降低喷淋降尘设备开启的阈值。冬春季,在气温和安全允许的条件下,工地施工时要开启全部喷淋、洒水、雾炮等降尘设备;夏秋季,PM10的预警限值调整至70微克/立方米,PM2.5的预警限值设置为35微克/立方米.
23、管控噪音,减少扰民。根据施工噪声防治要求,制定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方案,保持施工机械低噪音工况作业;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的建设工地,推广使用隔音房、隔音棚等设施及噪声监测装置。夜间施工作业须提前2日公告连续作业时间、降噪举措、监管部门及社区电话,主动接受监督。
24、强化管线迁改工程扬尘治理。管线施工单位要切实履行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全面落实八达标两承诺一公示的管理要求,合理安排施工工序,超过1周不施工的区域,应恢复道路通行。工程监管部门、管线产权单位、管线行业主管部门要建立监管联动机制,强化施工现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