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双亡沦落风尘,31岁成大学教授、画作售价千万:从青楼里走出一代画魂的奇迹人生

精英说

一个讲故事的公众号昨天 22:08

  40多年前,一位中国女人在巴黎病逝,她的枕头下方压着一封信:

  “这是我的家信,如果我死了,烦朋友们将这封信寄给小孙潘忠玉留作纪念。中国,安庆市,郭家桥41号。”

  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生,她随时准备迎接最后时刻的到来,悄无声息。

  40多年后,中国各地都在为她举办纪念展览,她笔下的画作被卖到了一幅千万元人民币。

  2014年4月6日,香港保利春拍“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专场中,《窗边裸女》拍出约2920万人民币。

  《海边三裸女》,在2014年嘉德香港春季拍卖会中拍出约1410万人民币。

  她师出名门,颇有天赋,曾与徐悲鸿共同拜师法国著名画家达仰·布佛莱。

  她才华横溢,中西兼具,细腻柔美的笔触下展露出独属于东方的韵味和美感。

  但谁都无法想象,就是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女画家,一生经历充满了不幸。

  她出身微末之家,1岁丧父,8岁丧母,14岁被抽大烟的舅舅买去了芜湖的妓院。身陷烟花柳巷,却在青楼的靡靡之音中走出一道传奇之路,在中国近现代油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就是一代画魂——潘玉良。

  李嘉欣饰演潘玉良

  潘玉良的一生获奖无数,被誉为“中国西洋画家第一流人物”

  巩俐和李嘉欣都曾在影视作品中饰演过这位传奇的女画家,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潘玉良并没有惊人的美貌,甚至被人取笑为丑,但就是这样一位得不到半点外貌红利的女子,却在那个激荡的时代里开启了自己的逆袭之路。

  巩俐饰演潘玉良

  马家辉说:“讲潘玉良的故事,你就会感受到这位画家生命的高高低低与颠沛流离。在时代里面,她是一个女性,一个容貌被人取笑为丑的女人。曾经有一段很惨的日子,十来岁被卖进青楼。有人说是当歌女,有人说是当妓女。不管怎样,都是非常不堪的生命体验。后来创造了自己的一番成就,而且这个成就不管是在画的拍卖上,还是当代艺术史上,都获得了肯定。你难免替她特别地感动。

  总览潘玉良的一生,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一位杰出女性的不屈和追求。也许只有自己成为人生的掌舵人,才能乘风破浪、一路远航。

  从青楼孤女,

  到美院高材生

  潘玉良(原名杨秀清,又名张玉良)的人生一开始就充满了荆棘,她一岁丧父,八岁丧母,至此成了一个孤儿,只能寄居在舅舅家。

  潘玉良13岁那年,舅舅回到家高兴地对她说,为她谋了一条出路:那个地方不愁吃不愁穿,还可以唱歌。年幼的潘玉良信以为真,却不曾想被亲舅舅诓骗进了青楼。

  尚且年幼的她突如其来遭遇了人生的大动荡,沦落风尘..... 她曾多次尝试逃离青楼,却被抓回,等待她的便是一次比一次狠毒的暴打。

  图片来自新浪微博

  潘玉良在青楼里艰难度日,几次寻思不成,直到她遇见了一个人,彻底改变了人生。

  1912年,潘赞化刚刚到芜湖,成为新一任的海关总督,当地的乡绅为了讨好他,将他带到了怡春园找乐子,老鸨便喊来了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来助兴,这个少女就是潘玉良。

  图片来自知乎

  没几天,乡绅便派人领着潘玉良去了潘赞化家大宅子的门口,想把她当作”一件礼物“送给潘赞化。但潘赞化并未让少女进门见面,而是派门房给了一包银元,让其带回去交差。

  没想到第二天,潘赞化约她一起去看风景,潘玉良欣然赴约。是日,潘玉良向潘赞化吐露心声,讲述了自己悲惨的身世和这几年在青楼遭遇的种种苦难。潘赞化掏了一笔钱,毫不犹豫地为潘玉良赎了身。

  潘赞化年长潘玉良十岁,安徽人,家境殷实。早年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求学,后任芜湖盐督。

  遇见潘玉良的时候,潘赞化已有妻室和孩子,把潘玉良带回家后,他便让出了自己的卧室给张玉良居住,自己睡在书房。

  潘玉良没有上过学,不识字,潘赞化就买回小学的课本手把手教她写字。生活上也是百般关照,这样的日子让从小颠沛流离的潘玉良对潘赞化充满了感激。

  一年后,潘赞化去往上海,带着潘玉良住在法租界一座陈旧的石库门房子里,和陈独秀夫妇成为了邻居。潘玉良在优渥稳定的环境里,慢慢显露出极高的艺术天赋。

  图为潘玉良自画像(图片来自百度)

  此时的潘玉良,内心已经把潘赞化当成自己的恋人,但潘赞化后知后觉,在上海生活了一段时间才惊觉潘玉良已经长成大姑娘了。在陈独秀夫妇的证婚之下,两人简单地举行了婚礼,潘玉良也正式成为了潘赞化的妾室。

  婚后,原名为张玉良的她随了夫姓,这才有了”潘玉良“这个名字。虽然潘赞化本着对潘玉良的尊重曾多次劝阻,但她不为所动,因为是眼前的这个男人给予了自己“新生”。

  潘赞化不像别的男人一样把妻子关在家里相夫教子,而是到处搜寻优秀的家庭教师来辅导潘玉良。潘玉良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特别迅速,又肯吃苦,逐渐展露的才华让潘赞化惊叹。

  婚后第三年,潘赞化带着潘玉良来到了云南。

  本来潘赞化让潘玉良跟随一名叫洪野的画家学习绘画打发时间,没想到在短暂学习之后,潘玉良的绘画水平就超越了很多绘画专业的学生。

  潘赞化不仅是潘玉良的丈夫,更是潘玉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他思想开放而进步,并不要求妻子”洗手做羹汤“,而是更乐于见到潘玉良拥有自己的美丽人生。于是他鼓励妻子报考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图片来自知乎

  1920年,中国第一所现代美术专科学院——上海美专破天荒招收第一批女学生,潘玉良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6年时间转瞬即逝,却让潘玉良从青楼孤女摇身一变,成为了美术学院的高材生。

  潜心学习绘画,

  无视世俗偏见

  当时的社会,绝大部分女子都是足不出户、目不识丁的,能够进学校读书的女性大多来自书香门第和富裕家庭。经历过苦难且出身低微的潘玉良,比别人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和崭新人生。

  当时国内刚刚兴起人体素描课,课程是开设了,但是人体模特基本上找不到。潘玉良为了能够学好这门课,在家中没人的时候,拉上窗帘,脱下衣服,对着镜子画自己的身体,她将这副作品命名为《裸女》,并送到师生联合展览上展出。

  上海美专曾因使用人体模特而引起巨大的风波,但是校长刘海粟带领师生顶住了巨大的压力,照画不误。潘玉良的大胆举动轰动了学校,即使是在办学环境如此进步的校园里,人们更多的还是讨论她的出身,因她从前是妓女的过往,对她大加诋毁。

  图为潘玉良作品《戴花执扇女》

  潘玉良在遭受流言蜚语的时候,情绪十分低落,她觉得自己没有做错:自己悲惨的身世不该被同学们指指点点。时任美术学校校长的刘海粟耐心安慰潘玉良,让她专心画画,不必理会这些杂音。

  23岁的潘玉良已经潜心学画三年,在艺术上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刘海粟觉得学校已经没有老师可以辅导她了,于是建议她去法国学画画。

  潘玉良自画像

  但潘玉良和潘赞化的婚姻,却出现了问题。

  身处那个时代的潘赞化没有进步到遵循一夫一妻制度,也不能开明地接受人体素描,潘赞化从云南回来发现家中摆放着各种裸体画,认为这样的画伤风败俗,生气地质问潘玉良,双方产生争执。而彼时,恰逢潘赞化的原配夫人来到上海和他们一起生活,原本平静的家里更是矛盾频发。

  刘校长的建议给了潘玉良逃离这个家的契机。然而穷苦出身的潘玉良能上学就非常不容易了,出国留学花费巨大,对她来讲实在是奢望。

  潘玉良惴惴不安地和潘赞化提了这个事情,岂料潘赞化十分支持,还帮助潘玉良争取到了公费留学津贴的名额。两人在黄浦江的码头依依惜别,潘赞化送给潘玉良一个心形的吊坠,里面是两人的合影。

  潘玉良在里昂中法大学入学登记时的照片

  到达法国后,潘玉良几度转学,从里昂大学艺术科到巴黎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再到意大利皇家美术学院,只为“平面立体兼攻,绘画雕塑并举”(潘玉良也是一位雕塑家)。

  潘玉良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注册证的照片

  潘玉良考取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后,师从达仰西蒙,和徐悲鸿师出同门。

  几经辗转和颠簸,难以想象这样一个文盲出身、外语底子薄弱的的留学生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在校期间,潘玉良成绩优异,获得了意大利教育部奖励的津贴。1926年,她的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荣获金奖,打破了历史上没有中国人获得该奖的记录。

  长眠塞纳河畔,

  最后的归宿是自己

  巴黎求学归来,老校长刘海粟聘任潘玉良为上海美专绘画研究室主任兼导师。

  九年异乡漂泊,学成归国,潘玉良在上海举办了《中国第一个女西画家画展》,展品两百多件,震动了中国画坛。

  潘玉良和友人(图片来自百度)

  潘玉良任教的几年,经常展览自己的画作。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风雨飘摇。潘玉良因为敬重战士们,展出了一幅油画《人力壮士》,画中是一个裸体的中国大力士,双手搬掉一块压着花草的巨石,象征战士保护着弱小的百姓。

  然而,就像鲁迅先生笔下那些“看到白胳膊”的人们一样,看画的人在这幅作品上贴上了纸条,写着:妓女对嫖客的颂歌。

  潘玉良十分低落,不管她多么努力,取得多少成就,总有些人要揭开她的伤疤。如果是书香门第出身的女画家画西画,人们说不定会赞一句先锋女性,而如果是潘玉良,则立刻往“妓女”“嫖客”上引。

  图片来自百度

  原本潘玉良回国的这几年是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有自己的工作,时不时地进行创作和展览,还能和潘赞化一起生活。然而潘赞化的原配夫人来到上海后,矛盾又一次出现了。

  按照那时的规矩,妾给妻敬茶必须跪下,哪怕潘玉良此时已经是留洋的博士,美专的教授,在原配面前仍然是没有地位的妾室。潘玉良为了心爱的男人,恭恭敬敬地下跪奉茶。

  另一方面,潘玉良在画展遭受的侮辱也让她倍感失落。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潘玉良根本无法和同样优秀的男性艺术家平起平坐,还要因出身遭受人身攻击。于是,潘玉良又一次求学法国,只是这一走,一生都没有机会再回到祖国。

  到了欧洲,潘玉良先后在瑞士、意大利、希腊和比利时等国家举办巡回画展,获得一枚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的艺术圣诞奖章,还获得了巴黎大学颁发的多尔利奖。

  图片来自网络

  潘玉良虽然身在欧洲,心里却思念着爱人,也心系祖国。只是,潘赞化在信里暗示潘玉良国内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又时逢文化大革命,暂时不要回来。

  1964年中法建交,一位叫王萍的女士代表大使馆来看望潘玉良,并告知潘赞化过世的消息,至此,潘玉良的心无所依托,没有了潘赞化,就没有了亲人没了家。

  图片来自百度

  潘玉良自称“三不女人”:不谈恋爱、不加入外国国籍、不依附画廊拍卖作品。

  在法期间,她没有正式的工作,生活清苦,靠救济金度日。在她住所附近有一位中餐馆的老板欣赏潘玉良的才华,竭尽所能帮助她,救济她,且向她表达了爱慕之情。然而潘玉良心中只有潘赞化,别的人再也走不进她的心中了。

  当国内结束动乱,王萍女士来向潘玉良传喜讯的时候,潘玉良已经卧病在床,再也没办法回到心爱的祖国了。

  图片来自公众号

  1977年7月22日,潘玉良在贫病交迫中离开人世,弥留之际手里还是紧紧握着潘赞化赠她的心形吊坠。

  她身穿旗袍被安葬在巴黎蒙帕纳斯墓地,与莫泊桑、波德莱尔、萨特、波伏娃一起长眠此地。

  去世之前,潘玉良托友人把她留下的4000余件作品运回国内,捐给博物馆,寄画魂于画,魂归祖国。

  在我国的艺术史上,民国时期接受美术高等教育的画家不多,女性更是罕见。

  当时被评为“民国六大新女性画家”中,有5位皆出自名门望族或富贵之家,唯有潘玉良出身贫寒,身世惨淡。

  但时至今日,她依旧是六位中最有名望的一位。

  她一生沉沉浮浮,豪爽大度,留短发、喜喝酒、声音洪亮。世人感慨她的命运,臣服于她的才华。

  她像是一个惊雷,在中国艺术史上乍响,留下余音……

  作者: 檀,精英说作者,喜欢阅读,喜欢说话。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海归和留学生的聚集地。我们传递全球资讯、探讨文化百态、创新社交模式、发现独立思想。这里有温度也有态度,欢迎气味相投的你关注精英说(ID:elitestalk)。

  参考资料:

  《潘玉良:14岁青楼赎身,31岁成为大学教授,被丈夫捧成国际名画家》公众号:温读

  《玉汝于成:”逆袭女王“画家潘玉良》公众号:理想国

  《潘玉良:从惨淡的人生到一代画魂》世界博览2019年08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