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名医像:巢元方

作品由于理创作,李经纬题款,李俊峰提供。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该书对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总结,第一次对中医极具特色的“病源学”和“证候学”进行了精细、准确的分类记载,是隋代医学发展史上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医籍。

主编之谜

古代中医典籍倡导理、法、方、药俱全,但《诸病源候论》是一部非常另类的著作,书中只论疾病的病因证候,没有记载治法和方药。不仅如此,对于该书的作者,历代说法也并不统一。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诸病源候论》的作者是“吴景贤”。但是,《旧唐书·经籍志》却记载《诸病源候论》的著者是“吴景”,两者均未提及“巢元方”此人,直到《新唐书·艺文志》里才开始出现“巢元方”这个名字。到了《宋史·艺文志》时,吴氏的名字就消失了,只提到了作者是巢元方。对于这种主编不清的现象,有一种观点认为,隋代当时应有两部《诸病源候论》,一部为吴景贤所著,一部为巢元方所著,至宋代,吴景贤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散佚了,只有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流传了下来。因此,后世多称本书为《巢氏诸病源候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诸病源候论》是官修医书,是集体创作的结晶。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作为官修医书,巢元方与吴景两个人,一人为监修,一人为编撰,所以后世有的写吴景,有的写巢元方。而“吴景贤”中的“贤”字乃是“监”字的误写。

除了《诸病源候论》,隋代还有一部重要的官修医书,那就是《四海类聚方》。《四海类聚方》由隋炀帝敕编,成书于隋大业年间,全书共2600卷。由于隋唐时期印刷术尚未广泛应用,加之卷帙庞大,保管与传播难度较大,加之兵燹战乱等影响,《四海类聚方》在唐代以后亡佚。有人提出,《诸病源候论》与《四海类聚方》可能是官修姊妹书,《诸病源候论》专论病因症状,《四海类聚方》专论治法与治方。

由于史书缺传,对巢元方的记载未见到详细的考证,只是在宋代传奇小说《炀帝开河记》有载:隋炀帝时,主持运河工程的隋朝大总管麻叔谋患了风逆证,全身关节疼痛,不能行动,终日卧床。隋炀帝便命令巢元方给予治疗。巢元方诊后认为,此病是因风湿侵入腠理而得。于是,他将嫩肥羊蒸熟,掺上药粉给麻叔谋服食。麻叔谋共吃了半只羊,久患不愈的风湿病便治好了。另外,巢元方在大业年间(605—618)曾任太医博士,因此一般认为,他应该是奉诏主持编撰了《诸病源候论》一书。

病因学的新发现

隋代以前,医学界对病因病机的认识继承了《金匮要略》中“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三因治病学观点。而《诸病源候论》却大胆创新,提出了病因学中新的论点,确切地认识了某些疾病的病源,把病因学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对于传染病,该书最早提出“乖戾之气”的观点。隋以前,医学界认为传染病属伤寒、时病范畴,多为气候变异,人体感触而发病。而《诸病源候论》却提出,传染性热病是由于感受了外界的一种“乖戾之气”而造成的,而且“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多相染易……乃至灭门”。指出其能引起大流行,导致染病之人全家及所接触之人也感染此病。在一千多年前,能提出这样的见解是很难得的。

对于寄生虫病,该书首次提出与饮食相关。例如,牛绦虫病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人若吃了未熟的牛肉,牛绦虫的尾坳就会在人体发育成虫。《诸病源候论》中指出,牛绦虫病是因为人吃了以桑枝贯串的半生不熟的烤牛肉引起,并起名为“寸白虫候”。书中同时对多种肠道寄生虫病也有较详尽的病因学描述。

对于皮肤病,该书科学地提出虫源性因素。隋以前,医家普遍认为皮肤病的病因是风邪或邪热伤于皮肤所致。《诸病源候论》中则发现并描述了某些皮肤病的真正病原体。例如,对“疥”认识为“疥者,有数种……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状如水虫。”即“疥疮”是由疥虫引发的,而且小儿患疥疮多因乳养之人病疥传染。此外,书中还描述了十余种由于“甚细微难见”的虫所致的疾病。

此外,对于妇人无子的问题,《诸病源候论》并不完全认为是女方的问题,而是强调与男女双方均有关系,并第一次大胆提出可人工流产终止妊娠,提出“妊娠之人羸瘦,或挟疾病,既不能养胎,兼害妊娠故去之”的观点。

精准的证候描述

《诸病源候论》中对临床各科疾病的症状都进行了详细描述和深入剖析,其中针对多种疾病的症状描述均是首次记载,原书发前人之未发,对于后世症候学研究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书中非常详细地记载了“鬼剃头”的现象,认为“人有风邪在于头,有偏虚处,则发秃落,肌肉枯死,或如钱大,或如指大,发不生亦不痒,故谓之鬼舐头。”这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载“圆顶秃发症”的重要文献。

书中对麻风病的认识更为详细,并对不同发病时期的症状均有描述。如,早期为“初觉皮肤不仁,或淫淫痒如虫行,或眼前见物如熏然”;中期“或在面目、羽羽奕奕、或在胸颈,状如虫行,身体遍痒,搔搔生疮,或身面肿,痛彻骨髓”;晚期则出现“眉睫堕落”“鼻柱崩倒”“肢节堕落”等。其中“彻外从头面部即起为疮肉,如核桃小枣”,这些症状与近代结核样型麻风相似,而“拘急难以俯仰,手足不能支援,面无颜色,恍惚多急”则与近代神经型麻风的临床症状相似。

此外,在古代医著中,《诸病源候论》最早全面描述了脚气病从两脚缓弱、疼痛不仁,到心腹胀急、上气肿满等整个病理过程(这里的脚气病是指维生素B1或硫胺素缺乏病。硫胺素是参与体内糖及能量代谢的重要维生素,其缺乏可导致消化、神经和心血管诸系统的功能紊乱)。

医学气功的典范

《诸病源候论》虽然未载治疗方药,但每论之后却将补养宣导之法附于后面。全书共记载了213种不同功法,其所记载数量之多、方法之全、实用性之强,在气功发展史上是少见的,成为医学气功研究的经典著作。

其中,“六字诀”是该书完整收集的代表功法之一。六字诀是读字出气的导引方法,行动时无声读字出气,以预防治疗疾病。书中记载了其以五行学说指导临床应用的内容,成为中医经典理论指导气功经典功法应用的榜样。如肝病患者,愁忧不乐,悲伤忧思发怒,头晕眼痛,用“呵”字出气可治愈;脾病患者,体表有游风微微作痛,身体痒,烦闷疼痛,用“嘻”字出气治疗等。

调身、调神、调息一直被称为气功锻炼的三大要素。《诸病源候论》中的“三调”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不少为后世所引用,对后世医学气功的发展影响巨大。如“叩齿”“赤龙搅海”“鼓漱咽津”等保健功法,与书中“琢齿炼精内视法”极为相似,可以说是源于此。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的导引方法也基本引自《诸病源候论》。这部书在医学气功里是承先启后之作。

《诸病源候论》影响深远,唐宋许多著作都以此书为根据而写成。该书同时也受到朝鲜、日本等国医界的重视,其传承对中国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甄雪燕梁永宣 北京中医药大学)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0)

相关推荐

  • 『医药之最』我国第一部病因学专著-《诸病源候论》

    公元610年,隋朝巢元方等人所撰写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病因.病理学专书,也是当时记述疾病症状最详细的书. 全书共50卷,分67门,载列病候论1720条.主要病类有:风湿性关节炎 ...

  • 隋朝历史人物——巢元方

    巢元方(生卒年不详),隋医学家.隋炀帝时任太医博士,后迁太医令.隋大业六年(610年),奉诏在江都(今扬州市)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又名<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g ...

  • 巢元方隋代医家

    巢元方,隋代医家.大业中(公元605年-616年)任太医博士.太医令.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奉诏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分67门,1720论,是中国第一部专论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书 ...

  • 中医传奇:隋代医家—巢元方

    巢元方 巢元方,隋代医家.大业中(公元605年-616年)任太医博士.太医令.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奉诏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分67门,1720论,是中国第一部专论疾病病因和证 ...

  • 唐朝历史人物——陆元方(唐朝宰相)

    陆元方(639-701),字希仲,今江苏苏州人.唐代大臣.历官监察御史.武则天朝殿中侍御史.凤阁舍人.长寿二年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证圣初贬绥州刺史,后复相,仕至文昌左丞,临终尽焚草奏.陆元方字希 ...

  • 混凝土超600元/方!工地都得停工!砂石价格不断上涨!到底怎么回事?

    建筑工程要参 专注:建筑行业前沿信息.政策走向.把握财富脉搏.创造利润最大化! 公众号 来源:央视财经 砂石看似不起眼,但作为混凝土原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项目中耗量巨大.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 ...

  • 名医治疗糖尿病效方集锦

    行之医话 1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昨日回顾: 国医大师经验秘方5则,值得收藏,肯定用得上 精华,23个最优秀的疏肝理气中药验方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高脂血症.糖尿病秘方 千首实用特效验方秘方连载(55 ...

  • 中华民族名医像:陶弘景

    作品由王东方创作,薛永年题款,李俊峰提供.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由于家庭的熏陶,陶弘景从小勤勉好学,使他通晓天文地理.医药炼丹,琴.诗.书.画无所不工,博 ...

  • 中华民族名医像:鲍 姑

    作品由谭凤环创作,薛永年题款,李俊峰提供. 罗浮山是蓬莱仙岛中的一个小岛.据说,浮山随着风浪从东海漂浮到南海,最后停在罗山旁,两山合而为一,因此命名为罗浮山.罗浮山素有仙境的美誉,山上有一个冲虚道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