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采样调高栅格精度,清晰度竟然不变?

栅格精度这个词,相信很多小伙伴们并不陌生,无论你是从事空间规划,亦或是其他工作,只要是要用到是栅格数据,例如DEM、遥感影像,tif格式的电子地图等,都无法回避这个栅格精度。
很早之前我们发过一篇文章《转换为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栅格精度时,千万别入坑!》,核心的内容就是就是告诉大家在转换不同的栅格数据时要选择相对应的方法:
离散数据(土地利用、土壤或森林类型等)重采样请选用“NEAREST”;
连续数据(计算高程、坡度、噪音强度等)重采样,请选用“BILINEAR”。
大家在GET到这些点之后,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为什么重采样后,设置了高精度,但是图像的清晰度没有变化呢?

看来,是时候来捋一捋这栅格数据精度的问题了。

01
什么是栅格精度
栅格精度是指地面分辨率在不同比例尺下的具体影像上的表现。
栅格精度是栅格数据的非常重要指标,同样面积,像素越多,分辨率也越高。当分辨率为30m时,一个像元代表地面30m×30m的面积;当分辨率为1000m时,也就是说,图像上的一个像元相当于地面1000m x 1000m的面积。栅格精度是用于记录影像数据的最小度量单位,小于这个尺寸物体,就无法观察。
这个栅格精度在哪里查看呢?
这里——
02
清晰度为什么没有变化呢
这里小飞飞要和大家说一下,不是大家操作错了哦,而是重采样之后,清晰度确实没有什么变化,更准确的说,如果你把原始数据的栅格精度调小,例如把30改为1000,影像清晰度会降低;但反过来,你把原始数据的栅格精度改大,例如把1000改为30,行列数会变多,数据大小也会变大,但是——影像清晰度不变!
这......为啥呢?其实小飞飞对这个问题也是琢磨了很久,至今也没办法用科学的语言解释清楚,我们只能这样来想象一下——
我们先明确两个概念——dpi和ppi,dpi这个词大家眼熟不,是不是我们在导出图纸的时候经常看到它。
dpi(dots per inch),每一英寸可取样、显示或输出点的数目,我们把它看作是一种能力。
ppi (pixels per inch),每一英寸所包含的像素数目,我们把它看作是一种容量。
大家想象一下冲洗照片:
假设我们的原始照片(原始数据)只能每英寸拾取1000个像素点(栅格),将像素点(栅格)大小从30改为1000,像素点(栅格)变大了,每英寸包含的像素(栅格)数目就少了,也就是容量少了,每英寸拾取的像素(栅格)变少啦,自然会变得不清晰;
反之亦然,将像素(栅格)大小从1000改为30,像素(栅格)变小了,每英寸像素(栅格)容量变多了,但是拾取像素(栅格)的能力没有变,还是每英寸拾取1000个像素(栅格),哪怕现在每英寸有1500个像素(栅格),但是超出能力范围了,只能拾取1000个,所以,清晰度没有变化。
也就是说,我们重采样后,栅格单元大小和栅格单元数量都变了,但并没有改变拾取栅格单元的能力。
这么解释甭管是否科学,但我个人是比较好理解了!大家有科学的解释欢迎留言指正哈。
那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尽量获取精度高的原始数据!!!
03
调整栅格精度还有用么
其实还是有用的哈!
例如,当我们提取数据的时候,栅格精度为1000m,边界明显的不整齐,这样的——
这个时候,你在提取的时候,就要设置下栅格精度,把精度调高一些,边界就变得整齐了——
当然,调整栅格精度还有很多其他的用处等待大家去挖掘,不过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那句话——
大家获取数据的时候,尽量获取精度高的原始数据!

如果觉得有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