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法门的五大心法秘诀: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一)

武禹襄祖师

顿悟法门的五大心法秘诀

一一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一)

李新方

【原文】解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解曰】此篇在李亦畬光绪七年(1881)手写本中未列标题,称“又曰”,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出版的《廉让堂太极拳谱》中亦无标题,因列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之后,称“解曰”,后人加了这个标题,认为是对《太极拳论》中有关重要问题的深入阐释,故曰《太极拳论要解》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些问题,尤其是今人学太极拳所遇到的最重要问题,读之无不迎刃而解。

具体地说,学太极拳要从哪里入手,怎么才能用最快的方法把真功夫练到身上?祖师早在二百年前就把我们最关心的这个基本问题讲明白了:“解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这里“先在心,后在身”,即学太极拳的顿悟法门;“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即顿悟法门的五大心法秘诀,可以简单概括为腹松、气敛、神舒、体静、存心。

李亦畬书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一)

李亦畬书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二)

《廉让堂太极拳谱》

谈到太极拳的学习方法,人们都知道“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王宗岳《太极拳论》)这句话,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真正的入手方法从来都是口授的,故太极拳二百年前从永年传世以来,真正达到懂劲的人并不多,“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李亦畬《太极拳小序》),武林中还有句话“十年太极不出门”,《武术汇宗·行意八卦太极泛论》也慨叹:“太极拳术,非得正宗,而有数十年之纯功者,不能与名人巨子相抗衡,因此功不易成,成则高妙精通也”。

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作为大众化的太极拳用的是渐修法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太极拳,技而进乎道者也”,学太极拳是从动作外形入手,逐渐才上升到理性认识。许多人要说,“任何事物不都是从低级逐渐向高级发展吗”?不错,太极拳作为最古老而又最现代的武术,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的确如此,但这个历史进程是通过历代无数武术家不断接力共同完成的,而我们作为习练者个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不论你怎么聪明,怎么刻苦,怎么长寿,也不可能完成这样的历史进程,这就注定了渐修法门是不可能成功的,岂止是十年不出门,一辈子也是练不成的,《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要想在有生之年把真功夫练到身上,只有从顿悟法门入手,“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李亦畬《五字诀》),也就是说,只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就进入懂劲阶段了,而后一天有一天的进境,自能阶及神明,故顿悟法门实乃太极拳的不二法门。

《庄子》

与渐修法门的“技而进乎道者也”相反,顿悟法门是“道而进乎技者也”,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也就是站在整体的高度把握局部,达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至广大而极精微,即所谓以道合道,庖丁解牛的顿悟法门用了三年时间,而学太极拳的顿悟法门只需一年半载,正如《廉让堂太极拳谱,马序》所云,“既授之以姿式,复传之以心法,一旦豁然贯通,如佛家禅机顿悟,物来顺应,头头是道”,这里的“复传之以心法”,最重要的就是传之以祖师此文讲的顿悟法门的五大心法秘诀。

“腹松”,祖师在顿悟法门的五大心法秘诀中首列此项,说明极其重要,只用两个字就集中概括了太极拳之放松的全部精妙。学太极拳的人都讲放松,甚至有些人大讲特讲放松,出现了不少“放松专家”,说什么“大松特松,一松到底”,“松到一丝不挂”,还有什么“阴松阳松”,但大多不是浑身僵滞,就是把拳架给松得散乱了,浑身成了一滩泥,一旦与人交手,难免一败涂地,正因为是把放松理解错了。而祖师这里只讲了腹松,腹部放松,可知放松并不是全身“一松到底”,只用两个字就把放松之精妙讲清楚了,今天读来,尤有振聋发聩之感。

“气敛入骨”四个字,集中概括了太极内功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内功修炼的渐修法门,一般要经过四个或五个阶段,即炼谷化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而且大多都在炼丹田,但丹田又有上丹田、下丹田、中丹田,顶丹田、底丹田,前丹田、后丹田等许多种说法,许多人炼了一辈子还是找不到炼哪个丹田才是对的,当然炼下丹田的较多,一听说气沉丹田就鼓肚子,炼着炼着,刚刚有一点点得气的感觉,丹(炁)又跑掉了,还得从头再来,大多在练精化气的阶段就已经出偏了。

《灵枢经》

实际上,骨才是真正的丹田,“骨为干”(《灵枢经·经脉》),骨具有支撑形体,保护内脏等功能,太极拳的八面支撑,关键在于骨的支撑作用,而骨髓又是造血化气的所在,“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灵枢经·决气》),“骨髓坚固,气血皆从”(《素问·生气通天论》),故气敛入骨即所以炼神还虚,而要做到气敛入骨首先要明白气敛入骨的科学原理,即所以炼虚合道也,是以顿悟法门径从最后一步起修。

“神舒体静”,神舒,是说练太极拳要实现技击的全自动化,即所谓以神打人,就必须使元神得到舒展,让元神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而要修炼元神,肢体就不能妄动,就必须静。

人们常说,“练太极拳要舒服大方”,这当然没错,但大多理解错了,当成了肢体动作舒展大方,花法越加越多,元神的作用自然会受到抑制,练拳多年,不仅没有练上功夫,把不学武术就有的一点防卫本能也丢掉了。当然,体静不是肢体不动,“静者静动,非不动也”(王夫之《思问录·内篇》),只是不能妄动,动而正之谓静,按照正确的练法动,就叫做静,肢体动作的目的是为了修炼元神,而不是为了好看。

“刻刻存心”,是说太极拳要用“心”来练,全凭心意用功夫,用意是长期修炼的重点,太极拳的一切要求包括前四项,都是意,而不是形,同时也是对前四项要求的总结和概括,都要时时刻刻放在心上,用意修炼,意是识神,即通过识神的作用以修炼元神,意久自神。(待续)

河北永年县甘露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