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金明生
如果有人问我,期望提升自我价值应该注重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答复:一是对认定的目标不要轻易放弃追求;二是管理好自己可支配的时间。这是我从求学到职业生涯人生历程中一直秉持的信条。
我出生在东阳六石一个贫寒的农家,父母节衣缩食供我读书,希望我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然我的求学之路曾三次中断。第一次是在1966年读小学时,正值“文革”烈焰四起,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学校“停课闹革命”了。第二次是在1970年初中毕业时,一纸通知叫我响应号召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第三次是在1978年中师毕业时,政策上要求一律先就业,便将考大学搁在一边。尽管求学之路时断时续,但上大学的希望之梦仍在我心中澎湃不已。白天上班,晚上常常“饮尽那份孤独”自学到深夜。天道酬心志,我终于在1982年考入大学专科,毕业后又于1985年考入大学本科。1988年获得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时,我已36岁了。照照镜子看头上早现的白发,不禁泪流满面。
回望来路,我的人生旅途上还有不少辛酸和困苦:六岁遇上“大饥荒”,十三岁穿草鞋上山砍柴,十四岁汗水涔涔推独轮车打工,十五岁走村过巷“鸡毛换糖”,十六岁丧母,十七岁丧父,十九岁去江西安福山区抬石头修水库,二十岁去山西大同红石沟五七煤矿挖煤……虽然命运多舛,但我的心中一直亮着追求目标的灯。它激励我顽强抗争,并支撑着我的理想,照耀着我的行程。我想,是磨砺和痛苦锻造了我不屈的心灵和意志,使我克服一个个困难走出生命的冬季,终于改变了命运。如今回想起青少年时期的那段光阴,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是:人处在困境的时候,要把一切苦难当成上天布置的作业,绝不能畏惧叹息,停滞不前,因为生命不因等待而停驻。
坎坷的生活之路及成长之痛,使我渐渐读懂了人生这部大书。人虽然不能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决定自己生命的深度和宽度。从事高校图书馆工作后,环境变了,条件好了,但我仍不敢懈怠。图书馆事业的要义是传承、发展、光大人类精神文化成果。作为业内工作者,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淀,而且应有较丰富的文化视野。为此,我除了自学专业知识外,还找了不少古今中外的书来看,以“增学问、得新知、养性灵”。记得读初中时老师教导过:人要保持本我凭实力应世,不断学习,构筑好平台,才会有发展空间。我不是那种天赋异禀之人,也没有骄人的学历背景和父辈的余荫,这就势必勤于“学而时习之”,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高校的科研条件较好,学术氛围较浓,我便利用业余时间搞科研,旨在为弘扬图书馆文化,传播华夏文明作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也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充实与慰藉。科研的一个要素是以什么样的视角观察和切入所要阐明的问题。我采取的是多元的视角,又参照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并使之形成对照和交叉,从而提炼历史与现实之中蕴含的某种共性或规律。基于此,我比较注重对图书馆界新现象新问题的探研和阐述,并揉入一些文化思考,力图反映文化上的开放性和学术思想上的前瞻性。我的这些思考和观点,主要反映在论著《图书馆使命与文化视野》及本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除了搞科研外,兴趣所致,我还写了不少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正式出版的有《雨中的憧憬》、《风中的驼铃》、《中外名人之误》、《中华美德韵语·爱国卷》等十多种(含合著)。
2013年3月万象更新时节,图书馆精心策划布置,在图文信息中心大厅举行“金明生学术成果展”,这是对我的莫大鼓励!(文后附成果展图片)
我不是那种对未来有很多远大理想的人,但也不甘平庸。因此我几乎每天都告诫自己要抓紧完成应该做的工作,不能拖拉。长期以来,我总有一种奔波在路上的感觉,累并快乐着。我的座右铭是: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之所以用这样的座右铭自律,一是因为生命是以时间计算的,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人即使活到耄耋之年,一生也不过三万日左右,过了一天就少一天。利用有限的时间做点实事,自然能够增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二是时间如滚滚东流水,一去不复返。周围的成功人士梦想成真大多是因为在时间管理上胜人一筹,做事更有计划,善分轻重缓急,更讲速度和效率,或先人一步获得机会。我虚心学习他们的成功之道。我想,像我这样起步较迟的人,能在2003年评上正高职称,后又担任MPA硕导并受聘成为教育部学位中心博/硕论文评审专家组成员,实则与我的座右铭有关。
人生就是一次负重旅行。光阴荏苒,而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我早已过了“耳顺”的年龄,余生可贵,对未来更当寻求每一天的充实。
附:学术成果展图片四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