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重保轻教、重智轻德等片面教育导向,教育行为表现出过分保护、过度干涉、过高期望。家长们不遗余力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购买大量课外书籍和辅导材料,聘请家教,送孩子上各类学习班,把学校教育延伸到了家庭中。 家长们看重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排名,并且对孩子学习标准普遍要求过高,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南京市教育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接受心理咨询的中小学生,因与父母相处以及学习、考试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占60%以上。天津一中学的《关于中学生劳动现状与教育对策的调查报告》表明,70%的学生一天在家帮助父母干活仅占半小时左右,一些初一年级的学生甚至不会用墩布。河北省有关部门一份《关于农村少年儿童成长环境与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家长在帮助孩子成长态度上,存在比较严重的误区,选择“讲道理,让孩子明白家长苦心”的占82%,选择“为了让孩子学习,尽量不让孩子做家务、干农活”的占27%。带着父母血汗钱上大学的孩子不了解农民生活。片面的家庭教育的结果是孩子智力发育良好,但却自私自利、目空一切、缺乏自信心与责任感,从而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习———内在财富》中,对“学会做人”有这样一段阐述:“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是借助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立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人的成长是一个智力、非智力因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动态过程。成功的关键在于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品质。国家督学周德藩认为,教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要通过家长的言传与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努力教育培养孩子具有优良的品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家庭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于家庭的每一瞬间,家长毫无掩饰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被模仿,这种模仿对孩子的品格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毫无感觉地完成的。事实上,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仁慈、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他日后会成为健康、正直、乐观向上、有所作为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愚昧、野蛮、堕落和自私自利的家庭,日后他可能成为一个粗鲁的毫无教养的甚至危害社会的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甚至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应做到身体力行。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说是说,做是做,言行不一,一边要求孩子学会尊重,学会关心,自己却夫妻反目,婆媳相嫌;一边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自己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同时,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目前呈上升趋势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许多是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致使孩子失去对家庭的信任感,流落社会,造成失足。因此,家长应通过学习,参加培训,了解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