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早泄的方子!通补三脏,体现临床经验,医案仔细说给你,请揣摩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中医男科学》、《中医藏象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
字
,我应读者的要求,说说令人尴尬的早泄之疾。
对这个病,我以前说过多次,涉及到各种因由。我从我的资料和笔记中,择取最有警示意义的医案、验方,解说给读者,让大家对其有科学的认识。
接下来,我要讲的这个,也是源于现实临床,体现出中医人对早泄一病的治疗规律,很有借鉴意义。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黄宗勖。
黄宗勖这个老先生,可能有些朋友不熟悉。他生于1912年,卒于2001年,是福建的杏林老前辈,历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福建分会顾问等职务。他对我国中医事业做出的贡献,我就不多说了,您自己上网查阅吧。
上世纪八十年代,黄老接待一个男性患者,32岁,是一个工人。
什么毛病呢?就是最近这两年来,有难言之言,屡治无效,情况日益加重。
可能是由于病情的加重,该患者内心的负担特别大,以至于见到妻子,就精神紧张,入夜以后难以安眠。为了能缓解情绪,他年纪轻轻,非得和妻子分房睡。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他决定让黄宗勖老先生看一看。这是他最后的希望。
刻诊,见患者脉沉细,苔薄白,精神萎靡,表情十分苦闷。而且整个人十分疲惫,全身乏力,腰酸。
黄老怎么做呢?医案记载,针药并举。针灸处方,我在这里就不提了。我不够专业,解读不好。我
想重点带
你见识黄老当时开的内服方药。但见——
金樱子20克,女贞子20克,五味子15克,补骨脂12克,益智仁12克,桑螵蛸15克,黄精20克,牡蛎30克。每日一剂,每剂药煎服3次。
结果如何?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患者腰酸乏力、精神疲惫的现象大大缓解。这个过程中,原方基本不变,只是先后加入芡实15克,五味子增加到20克。
到最后,患者诸证悉平,生活恢复正常。
这里有什么奥秘呢?我用我粗浅的文字,简单给你分析一下。
我们还是从方药本身来入手分析吧。你再瞅一眼:
金樱子20克,女贞子20克,五味子15克,补骨脂12克,益智仁12克,桑
螵蛸
15克,黄精20克,牡蛎30克。
这里头,金樱子、桑
、牡蛎,这三个是常用的固摄类中药,对于早泄、腹泻、尿频等问题,都有直接的疗效。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属于治标之策。
接下来,学问深的地方来了。
你看,这里有女贞子、补骨脂和益智仁三味药。这三个,是补肾的。女贞子补肾阴,补骨脂补肾阳,益智仁温阳固摄。
接下来,有一个五味子。五味子,咱们都知道,有养心安神之用。
还有一个,是黄精。黄精也是补药,主入脾经,可以健脾,气阴双补。同时,它还有补肾精的作用。
我这么一说,你可能就明白了。除了那些传统的固摄药之外,这里头还有养心、补肾、健脾之品,照顾到三个脏器。
按照道理来说,早泄这个病,当然要考虑肾气虚弱了。肾主封藏。肾气虚弱,封藏失职,所以有痿遗之疾。而且,从患者的舌脉和整体状态表现来看,也的确是肾气不足的写照。
那为什么,还要照顾到心和脾呢?
我个人感觉,这个是黄老用药的特别之处。我们的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不安,一身脏腑的机能开展,就容易失常。痿遗之疾,看似病在肾,实际上可能也有患者心神不安的因素在影响着。比如说上头医案里这个患者,见到媳妇就紧张,晚上不敢同床睡,睡觉也不踏实,你说这个心态下,他的病还能好吗?肯定不行。所以,得安神。
再一个,就是脾。脾主气血的生化。肾精要想不断得到补充、添加,离不开脾对水谷精微的化生。脾精,入肾,才会变成肾精,供人体使用。所以说,要健脾。而且,患者浑身乏力等现象,也在告诉我们,他有脾虚气弱的问题在。
也就是说,面对这个患者的早泄问题,根儿虽然在肾,但背后离不开心脾两脏。故而,要心、脾、肾三脏,都照顾到。
也许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黄宗勖老先生才开出了上头的配伍。
当然,这些,也都是我自己的见解,不一定完全准确。希望专业的读者朋友,能批评指教。
我为什么把这个过程,详细地解说给你呢?
原因就在于,它有代表性。尽管说,痿遗之疾,原因多多,未必问题都在肾上。但是,就临床观察来看,大部分患者,还是源于下元不固、肾气不足。黄宗勖老先生上头这个配伍,的确是针对这一病因病机的用药方案,值得借鉴和揣摩。当然,我说过,黄宗勖老先生当时是针药并举。方药里的学问,我说得清。针灸处方里的学问,我说不清,所以这里就欠奉了。
我希望,我的读者朋友,如果遭受类似疾病的困扰,不妨从我的文字中,得到一些启示。辨证的要点,我在上文医案中已经说明,您要反复看,反复揣摩。另外,对方药的借鉴,绝对不能盲目,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进行,要结合舌脉,四诊合参。有些人出现痿弱之疾,问题在肝火,或在湿热,或在肾阴不足,虚火内生。这些时候,都绝对不能用上文所述的补益固摄之法。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当然,专业的读者朋友,您不妨好好借鉴黄宗勖老先生的经验。我觉得,他们那一代的老中医人,遣方用药,比现在要考究得多,里头是有真功夫的。他们的医案,就是一本本的教科书。我们应该嚼透、嚼烂。
全文完。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